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麦克阿瑟与李奇微晚年,在回忆录里都提到中国,看出来的只有恐惧

排行榜 2025年05月19日 15:51 1 admin

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麦克阿瑟与李奇微晚年,在回忆录里都提到中国,看出来的只有恐惧

文|避寒

编辑|避寒

《——【·前言·】——》

他曾扬言三周结束战争,结果三天就被打穿防线,另一个则在战壕中写下纸条,悄悄留给对手。

他们不是怕输,而是怕再遇到这样的敌人。

麦克阿瑟与李奇微晚年,在回忆录里都提到中国,看出来的只有恐惧

麦克阿瑟的“轻敌之殇”:从狂妄到崩溃

1950年10月,麦克阿瑟在东京开会,摊开地图,手指沿着鸭绿江一路滑到中朝边境,他笑了,“中国?他们不敢动。”

没人敢回嘴,因为他刚赢了仁川,总统也站在他一边,他觉得自己是这场战争的导演,台词他写,敌人照着演。

麦克阿瑟与李奇微晚年,在回忆录里都提到中国,看出来的只有恐惧

“北京不会动手。” 他这句话,直接写进了作战简报。

当时的美军驻韩司令部,只留了一句提醒:“情报显示中方正在北部集结。”

麦克阿瑟看都没看,他说:“那只是示威。”

11月初,夜里,美军第八集团军开始遭遇“无声”攻击,没有无线电干扰,没有炮火警告。志愿军直接摸了过来,用刺刀清理哨所。

美军士兵说:“他们像从雪地里爬出来一样,身上没声音。”白天退,晚上进,整整一周,美军无法判断前方到底有多少人。

麦克阿瑟与李奇微晚年,在回忆录里都提到中国,看出来的只有恐惧

麦克阿瑟不信,“那只是零星部队。”直到长津湖,陆战一师被围,伤亡惨重,他才开始沉默。

11月底,志愿军突然全面反击,目标是美军中线。

第五、第七军团连续失守,被迫向南撤退两百公里,丢掉了原本夺下的全部战果。

美军指挥车队在冰雪中连夜逃离,道路堵死,尸体被丢在路边,军官跳车自杀。

麦克阿瑟沉默了两天,最后向杜鲁门建议:“我们应该考虑使用战术核武器。”

白宫震怒,1951年4月11日,麦克阿瑟被免职。

离开日本前,他对随军记者说了一句:“中国不是我们原先理解的中国。”

麦克阿瑟与李奇微晚年,在回忆录里都提到中国,看出来的只有恐惧

他没细说,但几个月后,《麦克阿瑟回忆录》写道:

“他们几乎不怕死,他们不在意伤亡,他们不依赖任何形式的火力支持……这是我从未见过的军队。”

他在书里写:如果我们无法理解这支军队的意志,那这场战争根本就不该打。

他的战术失败不是最致命的,真正摧毁他的,是战略误判。

麦克阿瑟与李奇微晚年,在回忆录里都提到中国,看出来的只有恐惧

李奇微的“战术困境”:从被动到敬畏

李奇微上任时,汉城刚被放弃,美军第三次全线溃退,后勤线混乱,主力不知所踪,前线官兵没收到命令,直接转身向南跑,边跑边扔枪。

他第一天抵达汉城前线,看见一个完整连队在道路上静默前行,没有长官,没有组织,像逃难的人群。

麦克阿瑟与李奇微晚年,在回忆录里都提到中国,看出来的只有恐惧

他问:“你们要去哪?”士兵回答:“后方。

志愿军不打白天战,他们只在晚上出现,用冲锋号分批进攻,打两轮就撤。

李奇微说:“我第一次听到他们的冲锋号,那声音像催命一样。”

有一晚,整整八次进攻,每次换方向,防线变成碎片,志愿军不靠无线电,不用明火,不集中火力,所有战术都反美国教科书。

李奇微不傻,他开始调整战术,用“磁性战术”试图吸引敌军进攻后反击,他设下陷阱,用坦克火力布置诱敌阵地。

麦克阿瑟与李奇微晚年,在回忆录里都提到中国,看出来的只有恐惧

结果志愿军根本不上钩。他们根本不打他想让他们打的地方。

他们在雨夜里涉水翻山,从美军侧翼绕道山梁,几乎全程徒步。

李奇微明白了,这不是一支能“被吸引”的军队,他们打的不是战术,是意志。

美军唯一优势是空军,李奇微命令对鸭绿江以南所有通路实施轰炸,目标:切断补给。

几周后发现,志愿军依然有粮、有弹,能打。

麦克阿瑟与李奇微晚年,在回忆录里都提到中国,看出来的只有恐惧

因为志愿军根本不走公路,他们用人拉、马拖、夜行,甚至靠老百姓扛包穿山。

空军炸了一整个月,没能饿死一个军。

在长津湖,美军发现一个志愿军连队被冻死,全体坐姿不变,仍然握枪面对敌方。

有美军士兵说:“我们不敢靠近,看见他们死了都像活着。”

李奇微在回忆录中写道:

“他们像狼一样冲锋,像铁一样坚持,可当我们撤退时,他们不烧城、不打平民、不杀俘虏。”

麦克阿瑟与李奇微晚年,在回忆录里都提到中国,看出来的只有恐惧

这段话出现在他晚年的自传中,他还提到一件小事:

1951年,美军撤出汉城,他在司令部的桌上留了一张字条。

“向对面指挥官致意。”

没有署名,没人传达,但志愿军后来真的在那栋楼发现了它,原封不动。

麦克阿瑟与李奇微晚年,在回忆录里都提到中国,看出来的只有恐惧

三、恐惧背后的深层原因

志愿军用的不是西点课本,他们的战法,从不照章出牌。

在朝鲜南部,一个美军侦察连夜里报告“敌人已经后撤”,第二天早上就被反包围。

麦克阿瑟与李奇微晚年,在回忆录里都提到中国,看出来的只有恐惧

志愿军没走,他们只是趴着,整夜趴在雪地里,用草和雪盖住自己,连体温都压到最低。

李奇微在战后报告中写:

“他们在我们眼皮底下移动,我们看不见,我们用探照灯找他们,他们低头,我们用红外望远镜,他们把头埋进雪地。”

麦克阿瑟根本没预料过这种打法,李奇微则彻底放弃了教科书。

他们开始明白:这不是一次普通的交战,这是一次体制之间的硬碰硬,是一个全新军事观的对撞。

麦克阿瑟与李奇微晚年,在回忆录里都提到中国,看出来的只有恐惧

志愿军没有制空权,没有制海权,步枪打飞机,脚穿布鞋上雪山,靠人拉迫击炮爬冰川。

在龙源里,7000名志愿军断粮、断药,守住了全线最关键的交通点,美军整整四天没能穿过去。

美国空军第8大队轮番轰炸,志愿军没撤,战后,美军指挥官说:“我们以为打的是一个师,结果是几个连。”

他们根本不靠数量,而是靠位置、时机、心理。

在阵地被夺前,志愿军从不全撤,总有一个排留守,守不住了就自爆,拖住时间。

志愿军没有退路,背后是国界,是家乡,是新政权。

麦克阿瑟与李奇微晚年,在回忆录里都提到中国,看出来的只有恐惧

麦克阿瑟曾说过一句话:“他们不是为命令而战,是为信念而战。”这才是他最恐惧的东西。

美军能用空投、轮换、火力覆盖,志愿军靠的只有“能不能坚持”。

长津湖后,李奇微给华盛顿打电报,说:

“我们不是被击溃,而是被吞噬,他们像浪潮一样一层层卷来,没有停顿。”

而更让他意外的是:抓到的志愿军战俘,不喊口号,不讨饶,不自杀,问什么答什么,但从不透露军情。

麦克阿瑟与李奇微晚年,在回忆录里都提到中国,看出来的只有恐惧

有位美国审讯官说:“我们只能从他们眼神里读出两个字:不信。”

他们不是被洗脑的工具,而是信念的延伸。

麦克阿瑟与李奇微晚年,在回忆录里都提到中国,看出来的只有恐惧

历史回响:恐惧与尊重的交织

离职后,麦克阿瑟没再参与任何实际指挥,但在1954年,他在美国国会的一次听证会上说了一句后来被反复引用的话:

“永远不要主动与中国地面部队开战,他们不是你以为的那种敌人。”

麦克阿瑟与李奇微晚年,在回忆录里都提到中国,看出来的只有恐惧

那场听证会上,他没有摆数据,他只讲了一个画面:

“在一次空袭后的山谷里,我看到一支部队在进攻,没有重火器,没有步兵掩护,他们的编队中走在最前面的是医疗兵,他们没有枪。”

听证会现场鸦雀无声。

他没说这些士兵是否死了,也没说他们是否成功,他说的是:他们没有枪,但走在最前。

1953年休战谈判后,李奇微离开朝鲜,临走前,他写了一封私人信给国防部:

“这不是一次胜利,也不是失败,这是我们学会尊重的过程。”

麦克阿瑟与李奇微晚年,在回忆录里都提到中国,看出来的只有恐惧

信中提到一件事:在汉江边,志愿军帮一个美军俘虏做了简单手术,拆弹片,用的是一把烧红的刺刀。

术后,那名俘虏昏迷两天没死,醒来时,他躺在一顶中方军帐里,床下放着被烧过的雪。

这件事后,李奇微在自己办公桌上放了一块志愿军缴获的水壶,他不让任何人动它。

他说:“不是战利品,是纪念物。”

麦克阿瑟与李奇微晚年,在回忆录里都提到中国,看出来的只有恐惧

麦克阿瑟没写的一章,叫《如果我们赢了》,手稿只写了两页就停了。

李奇微曾拒绝出席一次朝鲜战争纪念活动,他说:“我记得的不是胜利。”

他记得的是那些夜里不点火的对手、雪地里静默行军的身影,以及那张纸条无人回应的寂静。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