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鱼眼·观察丨丹霞山首次开罚“擅闯者”:生态保护与户外探险该如何平衡?

排行榜 2025年07月11日 16:51 3 cc

记者近日从广东韶关丹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获悉,今年6月,部分游客未经批准擅自进入保护区核心区游玩,当地林业部门依法对其中两名领队处以罚款3000元的行政处罚,并对其他旅客给予严厉警告。据介绍,这是当地首次面向擅闯者开出罚单。

几乎同一时间,清远英德市也对31名擅自进入石门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驴友进行立案调查。据当地通报,从6月26日下午至30日晚间的5天时间里,三批驴友共31人擅闯石门台自然保护区石牯塘范围缓冲区“蓝心谷”,被认定为违法。

罚单和立案书的背后,上演的是一场生态保护与探险欲望的无声较量。

红线划定:保护区禁入令的背后逻辑

广东韶关丹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韶关市丹霞山管理委员会副主任陈昉告诉羊城晚报记者,丹霞山身兼世界自然遗产地、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等多重身份,当地林业部门面向擅闯保护区核心区的驴友开出罚单,主要还是从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安全和生物安全角度考虑。

鱼眼·观察丨丹霞山首次开罚“擅闯者”:生态保护与户外探险该如何平衡?

丹霞山天柱峰(蒋清刚 摄)

作为丹霞地貌的命名地,丹霞山特殊的地貌赋予了这片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山地丰富的热带成分,目前已发现新物种50余种,包括动物、植物、菌类等,对于东亚动植物区系的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保护区的核心区保存着完整的天然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物种栖息地。

陈昉表示,正因为如此,驴友若擅自进入保护区核心区,可能会将人类世界的一些病毒、细菌、昆虫等外来生物带进去,对核心区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造成潜在损害,严重时可能导致一些珍稀物种消失,甚至整个生态链遭到破坏。

“这种损害在丹霞山虽然还没有实质性的体现,但是在世界其他地区已有非常惨痛的教训。”她举例称,南美洲有一种蛙因感染人类带到美洲大陆的弧菌导致灭绝,澳大利亚的珊瑚礁也因人类活动而染病,出现了白化综合征。

另外,擅自进入核心区,也可能将隐藏在核心区里的未知病毒、细菌等带出来,威胁公共卫生安全,如埃博拉病毒等。因此,从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安全和生物安全的角度讲,人类进入保护区的行为,一定要严加限制。

鱼眼·观察丨丹霞山首次开罚“擅闯者”:生态保护与户外探险该如何平衡?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鸟类调查队在丹霞山开展生物多样性监测(资料图)

一位从事科研工作多年的保护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通常一个自然保护区可以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其中保存完好的、天然状态的生态系统,以及珍稀、濒危动植物的集中分布地,应当划为核心区,按照相关法律规定是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的。

知名律师、河南泽槿律师事务所主任付建表示,根据我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第27条规定,因科学研究的需要,必须进入保护区核心区从事科学研究观测、调查活动的,应当事先向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提交申请和活动计划,并经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批准,其中进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的,应当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付建表示,对于未经批准进入自然保护区或者在自然保护区内不服从管理机构管理的单位和个人,可按自然保护区条例第34条规定,根据不同情节处以1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这也是相关执法部门面向擅闯保护区驴友开出罚单的主要法律依据。

不胜其扰:公共资源的无底消耗

对于驴友擅闯景区未开发区域、违规穿越保护区等行为,全国多地都曾亮过红灯。

除了擅闯行为对保护区生态系统可能形成的潜在威胁,更让保护区管理部门难以招架的,是对“驴友”遇险或失联后组织的营救,以及在出现人员伤亡事件后,所进行的善后处置。

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境内共发生户外探险事故335起,造成84人死亡、92人受伤、11人失踪。

“驴友进入一些未开发区域,遇险后申请救援。我们丹霞山管委会会协调仁化县人民政府,以及韶关市的一些专业的应急救援队来进行救援。”陈昉告诉记者,包括管委会工作人员、景区企业巡护人员、地方护林员、消防队员、公安干警、专业救援人员等,救援一次少则几十人,多的上百人,除了投入的人力、物力成本巨大,更可能让救援者暴露于险境。

鱼眼·观察丨丹霞山首次开罚“擅闯者”:生态保护与户外探险该如何平衡?

石门台保护区内的警示标志(图片来源于石门台保护区公众号)

因此,有专业救援人员和网络舆论观点认为,户外救援特别是保护区核心区的救援,应当对被救援者收费,“户外救援是有成本的,人工、交通、设备等,算下来数额不少,不能让救援者出力还出钱。非法闯入者,理应承担后果,为自己的不理智买单。”

今年6月6日,广东石门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发布《关于禁止擅自进入广东石门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通告》。通报称,石门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形复杂、气候易变、山洪多发、通信不畅,一旦发生事故,救援难度极大。

鱼眼·观察丨丹霞山首次开罚“擅闯者”:生态保护与户外探险该如何平衡?

石门台保护区近日发布的通报

该通报还提及近年来保护区内发生的多起人员伤亡事故:2015年9月19日晚,两队“驴友”共47人擅自进入保护区瑶池游玩,遭遇山洪暴发,导致6人死亡;2020年8月18日,12人擅自进入保护区石门河游玩,遭遇山洪,其中3人不幸溺亡。

早在2019年,英德市人民政府便已发布《关于严禁在广东石门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从事违法违规活动的通告》,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在自然保护区内开展观光游览、登山探险、游玩戏水等活动。石门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也在主要路口设置宣传牌并设立哨卡,劝阻外来人员擅闯保护区的行为,但依然无法阻挡驴友的多方闯入。

治理升级:从警示到顶格惩处的必然

2022年9月,丹霞山管委会和仁化县人民政府联名发布《关于禁止擅自进入丹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关区域开展户外活动的联合通告》,明确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丹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在丹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开展旅游和生产经营活动,确因科学研究的需要,必须按流程报批。

鱼眼·观察丨丹霞山首次开罚“擅闯者”:生态保护与户外探险该如何平衡?

仁化县人民法院、仁化县人民检察院司法保护令 2024年4月,仁化县人民法院、仁化县人民检察院在丹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联合发布环境司法保护令并竖牌公告,围绕保护野生动植物、规范人类活动等方面依法提出“八个禁止”,这也是当地首份环境司法保护令。陈昉表示,从发布通告禁止开展户外活动,到发布“司法保护令”,再到近日面向“擅闯者”开出罚单,“未来丹霞山对未开发区域的管理一定会更加严格,因为目前我们正在创建国家公园,而且我们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也得到越来越高的评价,对于未知区域的保护,自然也会更加严格。”

业内人士认为,从警示到顶格惩处,近年来相关部门面向“擅闯者”的处置力度呈现不断升级之势,也是一种必然。特别是随着近年来户外探险热度的不断升高,结合短视频流量经济的叠加效应,部分团体或个人无视国家法律法规和生态保护红线,违法组织穿越核心保护区,威胁保护区生态系统,对自然环境造成不可逆损坏。

鱼眼·观察丨丹霞山首次开罚“擅闯者”:生态保护与户外探险该如何平衡?

巨蟒峰损毁案(图片来源于网络)

2017年发生在江西三清山的“巨蟒峰损毁案”,曾引发舆论广泛关注:张某明等三人相约携带电钻、岩钉等工具前往三清山,并在巨蟒峰危险处打下岩钉26个,最终成功攀爬至巨蟒峰顶部。后经专家认定,三人打岩钉攀爬行为对巨蟒峰造成了永久性的损害。

三人因涉嫌故意损毁名胜古迹罪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还被上饶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令连带赔偿环境资源损失600万元,连带承担专家评估费15万元。最高法表示,该案是全国首例因故意损毁自然遗迹而被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也是全国首例检察机关针对损毁自然遗迹提起的生态破坏民事公益诉讼案。

寻求平衡:户外活动与严守红线

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特别是核心区的保护,是各自然保护区所面临的共同课题,一些地方通过开展科技布防与社区联防、加速智慧化管理的深度应用、探索生态保护优先的司法创新、寻求替代性探险空间的开拓,努力寻求加强生态保护与满足公众户外探索需求间的平衡。

目前,丹霞山管理局正在与仁化县林业、公安等多部门及相关乡镇开展合作,在主要入口设立警示牌、增设监控和围挡,相关镇街和村也组织巡查队加强巡护,及时发现、就地制止驴友。与此同时,当地还加强公众教育、抓典型案例,对执意进入未开放区域、恶意破坏地质遗迹以及非法组织公众进入保护区缓存区和核心区的机构和个人依法依规给予严惩。

英德市近年来也持续加强防止“驴友”未经批准擅自闯入自然保护区的工作力度,联合广东石门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锦潭保护站在联山瑶族村及锦潭水库入口设置两个联防联控值守点,组织相关单位人员成立值班巡查组,及时发现和制止“驴友”违法闯入自然保护区。

一位有多年户外救援经验的救援组织负责人告诉羊城晚报记者,合理进行户外探险与严守生态安全底线之间并不矛盾,也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户外爱好者完全可以在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不踏入保护区生态保护红线的同时,寻找到合适的户外活动空间。

鱼眼·观察丨丹霞山首次开罚“擅闯者”:生态保护与户外探险该如何平衡?

游客在丹霞山观日亭观赏日出(刘加青 摄)

“实际上目前公众在丹霞山可以活动的区域范围是很大的,像我们长老峰一千多年前就是风景名胜了,阳元山区域20世纪90年代就按照科学规划修缮了步道设施。”陈昉表示,翔龙湖-阴元石-卧龙岗这条科考线以及阅丹公路沿线乡村徒步道都很适合驴友去穿越或户外探秘。

“没有必要去到禁止进入的风险区,在有很大安全隐患的情况下去挑战大自然。”她说,以蝙蝠为例,蝙蝠是携带多种病毒的生物,动物学家仅在丹霞山一个山洞就发现了18种蝙蝠,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菊头蝠和一个亚洲新记录种,这些蝙蝠身上携带多少未知病毒还没有充分的研究,贸然进入对人类可能带来的危害不可预测。

陈昉同时提醒户外爱好者,自然保护区的红线划定的不仅是禁止踏入的物理空间,更是现代文明对生态敬畏的共识。我国的刑法、生物安全法等,对违法违规进入自然保护地未开发区域造成的破坏,都有明确的处罚条款,加强生态安全、风景区和保护区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规范自己的行为,不要轻易踏入保护区未开发区域,更不要随意把自己陷入破坏自然的罪名当中。

文丨记者 张文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