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晚,汾西县2025年广场消夏周“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宣传系统专场晚会在凤凰广场激情上演,为市民带来了一场充满活力的夏日文化盛宴。整场晚会...
2025-07-24 0
19世纪70年代的巴黎,昂贵的平板玻璃往往指向两种可能:高端商铺的橱窗,或是供人围观的公共舞台。而在巴黎停尸房(la Morgue de Paris),这两种属性以诡异的方式交织在一起。
停尸房内,无人认领的逝者躺在倾斜的大理石台面上,上方细流不断——这是为延缓腐烂而设计的装置。部分遗体仍穿着被发现时的衣物,更多则赤裸着身体,仅在隐私部位覆盖皮革腰布。
外套、皮靴甚至雨伞等遗物,被悬挂在尸体旁,像橱窗里陈列的线索。若遗体腐烂严重,工作人员会用蜡像替换,确保展示效果。
每日都有人群聚集在巨大的玻璃幕墙外。小贩穿梭其间,向围观者兜售橙子与华夫饼。旅游指南将停尸房与巴黎圣母院(Notre Dame)并列推荐,不少家庭带着孩子前来。巴黎人并非为哀悼而来,他们更像前来观看一场特殊的“演出”。
这座停尸房最初是作为法医工具,用于识别无名逝者,却意外成为巴黎最阴森的景点。南加州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艺术史教授、视觉研究研究所所长凡妮莎·施瓦茨(Vanessa Schwartz)提到:“有记者在1907年停尸房关闭时说,它是‘人民的第一座免费剧院’。”但这里同时也是法医技术革新的前沿阵地。
如今,悬案在短视频app上以迷你剧的形式传播,真实犯罪题材占据播客排行榜。而150年前的巴黎人无需算法,就能将死亡转化为娱乐——他们拥有世界上首个公共停尸房,这场关于身份识别的城市实验,意外暴露了人类将悲剧转化为表演的本能。
世界首个公共停尸房
巴黎并非有意打造奇观,一切始于一个现实难题:如何处理无名遗体。19世纪初,巴黎人口突破50万并持续激增,一个令人不安的现象随之出现:许多逝者无声无息地离去。
从塞纳河(Seine)打捞或在小巷发现的尸体,常因身份不明无人认领。由于缺乏通知公众或寻找亲属的机制,城市始终无法弥合生者与死者的鸿沟。
“人死后遗体无人认领——这在当时是个现代性难题。”历史学家、即将出版《停尸房》(MORGUE)一书的作者卡特里奥娜·拜尔斯(Catriona Byers)解释道。为解决这一问题,巴黎于1804年开设首座停尸房,这座依附于警察局的建筑朴素实用,纯粹为身份识别功能而设计。
但城市的变革也推动着停尸房的转型。彼时的巴黎正被重塑为展示国家权力的舞台,宽阔的林荫大道、宏伟的建筑立面与新地标拔地而起。“它成为奥斯曼改造后巴黎的一部分。”施瓦茨说。1864年,停尸房迁至西岱岛(Île de la Cité)巴黎圣母院后方,新址不仅人流量密集,从街道上也能清晰望见建筑全貌——昂贵的玻璃幕墙、朝向窗户倾斜的石板台,以及尸体上方持续流淌的水流,都将市政功能悄然转化为展示场景。
这些设计绝非偶然。停尸房的布局完全遵循奥斯曼改造的逻辑:秩序化、开放性与可视性兼具。它本是试图将死亡“文明化”的场所,却在这一过程中成为无法抗拒的观看对象。
真实犯罪狂热的意外剧场
19世纪60年代,巴黎人的停尸房之行逐渐变味——他们不再是单纯的访客,更像是忠实的“观众”。这种转变与媒体的推动密不可分。随着插图报纸的流行,停尸房里离奇案件的耸动报道层出不穷。游客不仅来现场观看,还会追踪事件进展,如同追剧般期待“剧情”发展。
法国版便士报“小报”用惊悚标题、夸张推测与尸体素描,进一步点燃公众热情。拜尔斯指出,人们可以通过报纸追踪案件,从最初报道到停尸房认尸,再到最终审判——这已是早期形式的系列真实犯罪内容消费。
某些遗体尤其受到关注,比如在可疑情境下被发现的年轻女性。“当时观念认为女性应居于私密空间,”施瓦茨分析,“她们在停尸房的出现,象征着家庭秩序的崩塌。”而技术革新更助长了这种狂热:平板玻璃提供无遮挡视野,冷藏技术延长展示时间,蜡制面具掩盖腐烂痕迹。每一次改进都让公众停留更久,隔着玻璃、越过冰冷的大理石台面,凝视着蜡制的面孔或真实的遗体。
到19世纪末,停尸房的日接待量超过卢浮宫,是埃菲尔铁塔的四倍。文学巨匠也难以抗拒: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曾多次到访,甚至在圣诞节当天前往;而埃米尔·左拉(Émile Zola)在1867年的中篇小说《黛莱丝·拉甘》(Thérèse Raquin)中,将停尸房作为批判社会奇观崇拜的载体。“左拉从不掩饰这种吸引力,”施瓦茨说,“他深知停尸房暴露了人群的本质。”
重塑全球法医学
19世纪80年代起,全球城市开始效仿巴黎停尸房。“它的影响力极其深远。”拜尔斯说。纽约、旧金山完全复制其模式,罗马、柏林、里斯本、墨尔本、布加勒斯特等城市也纷纷跟进。
但巴黎真正输出的不仅是建筑形制,更是专业技术——这里成为全球法医医学与现代警务技术的中心,各地法医在此受训后回国建立类似体系,警察部门也学习巴黎的尸体识别技术与犯罪现场规范。
未曾消逝的观看遗产
1907年,巴黎停尸房因改革者呼吁“死亡隐私”而关闭。新建成的设施远离喧嚣,没有玻璃幕墙与围观人群。但公众对“观看”的渴望从未消失——同年,巴黎永久性电影院兴起。
施瓦茨认为这绝非巧合:对现实主义奇观的追求,不过是找到了新的媒介载体。停尸房实际上开创了一种视觉语言,模糊了公共责任与私人猎奇的界限。
这个空间邀请人们凝视、猜测、推理,而人们也确实一次次前来——不仅为辨认死者,更为观看“故事”的展开。“停尸房揭示了公民义务与偷窥欲之间的微妙关系,”拜尔斯总结,“这种影响至今仍在塑造我们对待死亡的方式。”
伸出小手
相关文章
7月21日晚,汾西县2025年广场消夏周“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宣传系统专场晚会在凤凰广场激情上演,为市民带来了一场充满活力的夏日文化盛宴。整场晚会...
2025-07-24 0
漫步在泉州安溪湖头镇中山街的路上,斑驳的墙壁还留着时光打磨的痕迹……这里正在崛起的湖头古镇文化街区,未来将成为泉州文旅版图上的一颗新明珠。7月22日,...
2025-07-24 0
7月23日,为纪念沈阳与日本滨松缔结友好合作关系城市15周年,“你好,沈阳”国际友城市长交流日(沈阳—滨松)暨两市文旅推介交流会在沈阳成功举办。本次活...
2025-07-24 0
是人总是不自觉的在轮回岁月中追忆孩童似水年华的过去,尤其是到了一定的年岁,而往事是一种旧忆的回忆,花甲今日的己人恨不能穿越旧日重回,悠然无虑于宁静平淡...
2025-07-24 0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李文璇7月23日下午,山东省政协围绕“推动济南青岛都市圈联动发展协同开放”召开专题协商会。省政协常委,山东文旅集团有限公司原党...
2025-07-24 0
来源:【冰城+】还记得端街上的那个老阳台吗?这座承载着几代哈尔滨人记忆的建筑,曾见证无数市民在阳台下聆听《1812序曲》的夏日时光。今夏阳台旋律将再次...
2025-07-24 0
无山不绿,有水皆清,四季花香、万壑鸟鸣。黄陵县创新生态旅游产品和服务,不断提升生态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进一步完善生态旅游的管理和服务,为广大游客提供...
2025-07-24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