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第4610期:游松江大仓桥(散文)

排行榜 2025年08月02日 22:51 1 cc

文:丛余(江苏)


五月底,我又一次去上海。仍然住在松江区永丰路派的酒店。

早餐后,天气比较凉爽。我们顺着永丰路南行,而后右拐西行。行走不远,就到了南北小巷子,我知道那是一年前初次走过的有名的“年丰人寿桥”。

走到拱桥的最高处,也就是桥的中间,向桥下市河的西面远望,不远处就是著名的大仓桥。

一年前我也是在这里远望过大仓桥的,只是没有到近处领略大仓桥的雄姿。此刻,我决意去看看大仓桥。

于是我走下“年丰人寿桥”,就到了秀南街,再顺着这条颇具民国风味的街道向西漫步。

窄窄的光滑的石板路依然很清静,比起一年前我第一次来这里不同的是,街道两边原有的明清或民国时期的那些“不可移动文物”的住宅,政府已经安排能工巧匠们开始着手维修了。从外表看本着修旧如旧,继续保留青砖蓝瓦白墙,尽显岁月的沧桑感和真实感。

爱人是第一次游览,看着眼前一幢幢古老而规模宏大的民宅,也由衷地发出犹如穿越时空的感叹来。

第4610期:游松江大仓桥(散文)


去年我邂逅秀南街,只走了街道东半部分,今天去看大仓桥正好要走街道的西半部分。

眼前一幢幢标注着“某某氏宅”的古宅,户户庭院深深。有的墙壁脱落,露出残破的青砖;有的木质门窗早已经腐朽不堪;有的房屋屋盖早已经坍塌;更有的仅剩下残垣断壁。那些攀爬在墙壁上的嫩绿的爬山虎,才显得有点生机。

虽然几经百年岁月的洗礼,但依然可以看得出这些建筑的豪华大气,从精美的雕刻图案中可以领略建筑奢华的内涵。

西行不远就看到街道南面有一座坐南面北的宽敞的大门,走近看到“松江区立达中学”的校牌子。

查阅资料得知,松江中学历史悠久,前身是立达学园,是1925年由匡互生、丰子恺等名人创办的,今年正好是建校一百周年。

老师出身的我站在校门口张望好一会儿。一个门卫师傅微笑着对我说:“来旅游的吧?这是学校的北便门,主门在南面。”我招招手回答道:“是的,我想去看看大仓桥的。学校坐落在古老的秀南街上,好风水啊。”师傅点点头,接着说:“你到了秀南街西首,再右拐就是大仓桥了。”

告别门卫,复西行。街道北面有几间装饰豪华的房子。写着门上写着“曜石艺术中心”字样。再走几步,又有一建筑,门上写着“松江云间美术馆”。隔壁一间高大的房子木门牌写着“醍醐坐”,我很好奇,驻足细看,原来是饮茶、阅读和文化体验的场所。

耳边忽然传来一片念佛的声音,寻声走过去,我们已经到了秀南街西首了。

眼前是坐西面东的寺庙,庙门上方写着“灌顶禅院”字样。我所站的位置正是寺庙东门前并不太大的广场。场地上整齐地排列着几十个用于磕头或打坐的地垫子,方形的地垫子高的一面朝向北。

原来北面不远处是一座用四根石柱支撑起来的四角翘起的四方结构小亭子。小亭子上方写着“孟姜亭”字样。南面的两根石柱上有一副对联“青石有情怜弱女,寒衣无处觅离魂”。小亭子里的长方形桌子上正供奉着一尊并不太高的塑像,我想那一定是孟姜女的塑像了。

因为传说之一,孟姜女是松江仓城人,曾不远千里去北国寻找在那里修筑长城的丈夫范喜良。所以此处有孟姜亭也就不足为奇了。

广场上有男男女女几十人,每人双手端着一个装满水的盆,水里都放着数十条并不太大的活鱼。人们紧紧地跟着前面的三个僧人,顺时针围绕广场,经过孟姜亭,边走边吟诵。

三个身披袈裟的僧人,走在最前头的一个是戴着眼镜的瘦个子年轻人,手里拿着麦克风。很卖力地念唱着;第二个是高个子中年人,双手合掌口中念着佛经;走在第三位的年纪偏大,身材高大魁梧,脖子上挂着念珠,同样双手合掌高声念经。

音响设备效果很好,节奏感很强的音乐声和着僧人与大家振振有词的吟诵声,震耳欲聋。尽管吟诵抑扬顿挫,可我连一句话也没有听出来。局外人,隔行如隔山。只感觉全国各地寺庙僧人吟诵中低音的腔调大同小异。

我与爱人很好奇地站在广场边上,看着慢慢移动脚步且大声吟唱的人群,从每个人严肃的面部表情看得出他们都很虔诚。

这时我才看到亭子背靠东西走向的市河。左侧是灌顶禅院,右侧就是大仓桥的南坡。

广场上的善男信女们跟随着三个僧人围绕广场边走边唱,大约十多圈的样子。然后排队依次走到孟姜亭北面的市河岸边,几十个人端着鱼盆一字排开。最后僧人发出号令,几十个人才慢慢地弯下腰,将鱼盆慢慢倾斜,盆里的水和鱼倒入市河里,放生了。

一直等到放生仪式结束,人们逐渐散去,我才移动脚步,仔细欣赏秀南街西首的风景。

坐落在此地的灌顶禅院,看建筑似乎是近现代的。但是看了墙壁上简介才知,寺院始建于明代万历三十年(1602年),由晋商临汾人王春宇等出资建造,始称关帝庙。主要用于祈求漕运平安和镇宅护民。

后因位于明代漕运仓储区(水次仓)而得名水次仓关帝庙。到了清代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更名为灌顶禅院,保留了主殿供奉关羽的传统。2011年复建后,成为佛教伽蓝菩萨道场。

联想刚才看到的“醍醐坐”,于是“醍醐灌顶”一词从脑海里浮现出来。“醍醐灌顶”作为佛教术语,原指密宗仪式中以醍醐(纯酥油)浇灌头顶,象征智慧灌输。其下一句“甘露洒心”与之呼应,出自唐代顾况《行路难》诗句:“岂知灌顶有醍醐,能使清凉头不热”,后演化为“醍醐灌顶,甘露洒心”的固定搭配,强调智慧启迪后的身心通透感。看来清代时期将这所寺院称之为“灌顶禅院”的定是一位禅宗高人。

今天在寺院广场上看到的放生仪式是迎接端午节而举办的。

位于寺院和孟姜亭东侧的大仓桥,是我今天的主要访问对象。去年我只要站在东面不远的年丰人寿桥上远望过它的雄姿。

我信步走到大仓桥南堍(堍,即桥两头靠近平地的地方。估计是上海一带的方言。),

桥头有石碑记载:大仓桥净空高8米、跨度54米,桥面宽5米,净宽3.9米,是五孔拱形大石桥。建于明朝天启年间,原名永丰桥,后来因为桥南是松江府的水运仓城,逐渐被称为大仓桥。为上海现存规模最大明代石桥。

松江这里一直有“先有松江府,后有上海滩”、“十年上海看浦东,百年上海看浦西,千年上海看松江。”的说法。

源于松江作为上海历史根源的文化认同。松江府是元代至元十五年(1278年)设立的行政区划,而上海地区在明代弘治年间(约15世纪)才从松江府分出上海县。

松江城是上海之根,而仓城则是这根的源。在明清漕运体系中,江南是漕粮的主要产区。松江作为“江南熟、天下足”的核心腹地,被誉为“漕粮之源”。

市河岸边的仓城是不可忽视的地理节点,仓城始建于明宣德八年(1433年),至明清之际,迎来鼎盛。“苏松税赋半天下”,清中期,松江府年征漕粮逾四十一万石,其中半数以上汇聚于此。

第4610期:游松江大仓桥(散文)

据说,开仓之日,市河河畔桅杆林立,漕帮船队浩荡启程,仓城成为南粮北调的壮阔起点,也汇聚了市井繁荣与制度化运作的双重气象。是一座依水而生、因运而兴的江南漕镇,更是江南漕运制度的缩影。

南北跨越市河的大仓桥连接着河南北两岸,其结构,型制都具有松江明、清两朝的特点。其桥五拱不等跨,中拱最高,依次递减,纵联分节并列起券,共有92级花岗石台阶,青石砌筑桥身,青石护栏,桥墩上方刻莲花图案。

我脚踏着已经磨光棱角的花岗石板拾阶而上,慢慢地品味着大仓桥峥嵘岁月。试想,几百年以来,这座不折不扣的老物件,岁岁年年春夏秋冬目睹无数的达官贵人、富贾商人、老爷太太、纨绔弟子、小姐丫鬟;无数黎民百姓从其身上来来往往,穿梭于市河两岸。

站在大仓桥的最高处,也是市河的中央,市河南北两岸的错落有致的古建筑尽收眼底。向西看到不远处的玉树路上车水马龙,绿树成荫。向东依次可以看到同样南北跨越市河的年丰人寿桥、秀塘桥。只是秀南街东首的秀南桥和中山路上秀野桥不再视线之内。

蓝天白云下的市河波光粼粼,两岸建筑及树木倒映水中,构成了一幅美丽的风景画。这时大仓桥北堍东侧有一位身着奇特的中年男子,斜挎着一个皮包,戴着遮阳帽和黑色眼镜,脖子上挂着照相机,正弯着腰对着大仓桥取景拍照。

我对他挥挥手,大声说:“此景只应天上有啊!”那位摄影爱好者直起腰,回应我一句:“美不胜收!”就在这时,一只白鹭飞到市河之上盘旋着,那位摄影爱好者立刻抓拍起来。

当我走到大仓桥的北堍,右侧立着一块石碑,近看是松江区人民政府2003年5月立的《大仓桥修缮碑记》,记载着大仓桥修建的历史以及几百年来几次修缮的过程。

我回过头来,古老的大仓桥倒映在清澈的市河中,显得古朴典雅,雄伟壮观。尽管历经岁月沧桑,似乎还在向我们诉说着几百年以来发生在仓城的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