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大武汉一日 | 十年一直做这件事,我登上了央视

排行榜 2025年08月22日 11:13 1 admin

故事

我的十年志愿路

算起来,我做志愿者已经十年了。从2015年6月第一次在沙湖公园荷花展做志愿者,到后来当上武汉园博会的展园园长,再到2017年起成为黄鹤楼的诗词讲解志愿者,我用热情和坚持,把志愿服务变成了生命中极有意义的一部分。

如今,我的“主战场”在黄鹤楼。每周我都会来到这里,为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讲解诗词文化。我们的讲解点有3个,其中搁笔亭是我常驻的点位,这里承载着“崔颢题诗和李白搁笔”的经典故事。我总爱从这个典故讲起:大诗仙李白都为之叹服,就此搁笔,可见崔颢的《黄鹤楼》何等不凡!正因这段“文人相惜”的佳话,黄鹤楼吸引了历代众多著名文学家、诗人留下无数诗文。这不仅是一段文坛轶事,更是武汉深厚的文化底蕴。

大武汉一日 | 十年一直做这件事,我登上了央视大武汉一日 | 十年一直做这件事,我登上了央视

网友@周智敏 正在给游客讲解。

做讲解志愿者,光自己懂、自己讲可不行,还得会“聊”,让文化“活”起来。碰到小朋友,我会鼓励他们背一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遇到中学生、大学生,就挑战一下崔颢的《黄鹤楼》。讲到“昔人已乘黄鹤去”,我会卖个关子,请游客猜猜“昔人”究竟指谁?大家往往你一言我一语,气氛一下子就活跃了起来。而遇到年长的游客,我则侧重讲述黄鹤楼与龟山、蛇山的传说,“龟蛇鹤”象征健康长寿的美好寓意,他们听了笑眯眯,登楼也更有劲头。根据不同游客调整讲解内容,因人而异、因需而讲,是我们志愿者的看家本领。

大武汉一日 | 十年一直做这件事,我登上了央视

网友@周智敏 和四川雅安游客的合影。

最让我开心的,是游客听完我的讲解后眼里有光、嘴里说“值”。8月14日,来自四川雅安的一大家子,老中青三代听我梳理黄鹤楼“因山得名、因仙得名、因诗扬名”的脉络,那位爷爷直点头,说:“这下搞明白了,这趟来得真值!”还有两位刚高考完的上海学生,说他们在来之前查了不少资料,但直到听我讲了崔颢、李白和岳飞的故事,才感觉“完成了知识的闭环”。这种反馈,就是我们志愿者最大的动力源。

除了讲解,志愿者也要随时应对各种突发状况。天气炎热时,曾有游客出现中暑症状,我们迅速协助其到阴凉处休息、递上矿泉水并联系医务室;见到老年人爬楼吃力,我们会主动建议他们稍作休息,或推荐乘坐电梯。这些看似小事,但能及时伸出援手,却是保障游客安全、舒心游览的重要环节,也体现出我们志愿者团队的默契与温度。

大武汉一日 | 十年一直做这件事,我登上了央视

回首十年的志愿者之路,收获真的太多太多。为了讲好每一个故事,我查阅典籍、请教专家,不断拓展知识的边界;面对各地甚至外国游客的提问,我在应答之间也提升了自己。我不仅是在讲解诗词,也是在传播武汉的城市形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十年间,我服务了数万名游客,收到上千条好评,荣幸地被《人民日报》报道,还上过央视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有人问我图什么?其实,什么都不图。能站在黄鹤楼这样的文化地标,以志愿者的身份,为远道而来的朋友点亮一盏灯、铺就一段有温度的旅程,是我最大的快乐。

——大武汉客户端网友

@周智敏

美图

荷塘小鸟

大武汉一日 | 十年一直做这件事,我登上了央视

夏日荷塘,粉荷绽露娇颜,一只鸟儿展翅悬空,似被花香吸引,目光锐利锁住花蕊。

——大武汉客户端网友

@李维斌

摄于汉南区牛海湖

美文

热闹的巴公房子

大武汉一日 | 十年一直做这件事,我登上了央视

百年巴公房子前,红砖墙与创意气球交相辉映,“我在武汉很想你”的俏皮气球四处飞扬,成为年轻人镜头里最生动的城市注脚。手持气球的笑脸与斑驳墙影同框,烈日下此起彼伏的快门声,将历史街区的厚重感与文旅新潮的轻盈感巧妙糅合,定格成江城夏日最鲜活的旅游记忆。

——大武汉客户端网友

@心比海宽

(整理:周琛 实习生:李琳熙)

【编辑:丁翾】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