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窗含西岭千秋雪”,杜甫看到的不是雪,或是冰川!丨省情研究所·山河志③

排行榜 2025年09月28日 16:53 1 admin

家人们啊,国庆假期即将来临,又到了心向“诗和远方”的时节。半山雪景半山秋,来川西高原看看冰川吧。

“窗含西岭千秋雪”,杜甫看到的不是雪,或是冰川!丨省情研究所·山河志③

其实,早在1000多年前,伟大的诗人就替大家看过了。公元759年的某个清晨,杜甫推开草堂的竹窗极目远眺,远处雪山巍峨耸立。被天地大美所震撼的杜甫,挥笔写下“窗含西岭千秋雪”。

但!诗圣他看到的不一定是雪,很可能是冰川。杜甫诗中的“西岭”不是40年前因为旅游开发而命名的西岭雪山,而是成都西望连绵群山的统称。

盛唐时期,平均气温略高于现在。杜甫向西眺望,能够目视到的终年积雪的山峰,主要就是幺妹峰和贡嘎山,而这里是海洋型山地冰川十分发育的地区。

不过古代尚无“冰川”的概念,这个源自欧洲的词语,要到十九世纪才传入东方。

究竟什么是冰川?你又对冰川了解多少?在你收拾行囊,即将出发之际,《省情研究所·山河志》带您深度了解冰川的自然奥秘,还认识一下世界冰川界的“小鲜肉”达古冰川和它背后的保护故事。

流动的冰河

唐代贞观元年,玄奘只身离开长安,踏上了数万里的西行取经之路。

一路向西,新疆天山深处的木扎尔特冰川,是他绕不开的险途。后来,玄奘弟子撰写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为冰川“画像”——“自开辟以来,冰雪所聚,积而为凌,春夏不解,凝洹汗漫,与天连属。”

或许可以想象玄奘看到冰川时的心情,气势恢宏的冰川,洁白无瑕屹立于高山之上,壮观又冰冷,寂静又辽阔,时而发生的冰雪崩塌,断裂声如雷鸣,山风凌冽,穿行其中令人胆惊目眩。

这就是冰川——是高海拔或高纬度地区的积雪,长期积累、变质而形成的自然冰体。它还有个更形象的名字:冰河,能悄悄 “走路” 的冰体。

俯瞰达古冰川

是的,冰川看起来矗立在山头,千万年来一成不变。实际上,一直在流动,像贡嘎山海螺沟这样的海洋性冰川“跑”得很快,一年能流动100多米。不过,人们肉眼很难看到,除非通过延时照片或者连续的遥感影像,“快速流动的冰川如同一条高速传送带,源源不断地将上游侵蚀产生的冰碛物向下游搬运,最终堆积在冰川末端和两侧。”

大约200万年前,在极其寒冷的第四纪冰期,冰川覆盖范围占到陆地面积的十分之三以上,北纬50度的中国大兴安岭地区、英国伦敦都被冰原覆盖。现在,世界上十分之一的陆地,仍然被冰川覆盖,主要分布在南北两极和高海拔山区,它们所积存的淡水资源,占地球上淡水资源总量的五分之四。

对于人们而言,冰川看似遥远得就像神话,实则离我们很近。你喝的水、灌溉农田的水,或许就来自某座冰川的融水,汩汩清流顺着山谷汇聚,成了大江大河的源头,滋养两岸。

19世纪,冰川学作为一门学问萌芽。1958年,施雅风院士带领我国第一支冰川考察队进入祁连山考察,自主发现并命名第一条冰川——“七一冰川”。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科研人员靠双脚完成第一次冰川编目,记录下冰川的“户籍”。2014年,借助卫星影像等技术手段,完成第二次冰川编目。2025年,第三次中国冰川编目发布。至此,中国成为全球唯一完成三次冰川编目的国家。

中国是中、低纬度地带山地冰川面积最大的国家,是亚洲的核心冰川分布区。90%的冰川位于西藏和新疆,其他分布于青海、甘肃、四川和云南。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最新调查统计数据显示,四川省现有冰川955条,冰川总面积约440.5平方千米。四川的冰川主要分布在贡嘎山、雀儿山等地区,知名的有海螺沟冰川、达古冰川等,后两者多年来作为冰川主题旅游景区,为人们认识和了解冰川打开了一扇“窗户”。

冰川界“小鲜肉”

位于青藏高原东缘的达古冰川,在四川盆地西北缘山地向丘原过渡的高山峡谷地带“安家”200多万年。但在世界冰川界,达古冰川是不折不扣的“小鲜肉”,它是世界上最年轻、海拔最低的冰川之一。

很长一段时间,它就静静地呆在这里。直到 1992 年科研人员发现,更多的人开始认识达古冰川。

在第四纪冰河期(约260万年前至1万年前)最盛之时,达古冰川曾是一处大型平顶冰帽冰川,就像一顶巨大的冰雪礼帽,稳稳扣在山体之上。

现代的达古冰川,仅仅是冰川消融后残留的极小部分,只有当时体量的千分之一。不过,它的存在本身就算一种“奇迹”,这是新冰期最后一次冰迸以来,处于强退缩状态下残留的冰川,是大自然赠送给世人的珍贵礼物。

它不算大,面积比故宫小一点,但是是最接近大城市的冰川之一,距离成都仅300公里。如果早上出发,中午便可抵达乘坐全球最高的客运索道,从海拔3200米直达海拔4860米,在观景平台,近距离仰望作家阿来口中的“最近的遥远”。

达古冰川距离成都300公里

如今,达古冰川还有10条冰川,包括4条冰斗冰川、4条悬冰川和2条冰斗悬冰川,分布在海拔4800米之上。各个冰川各有特色,Ⅰ、Ⅱ、Ⅲ号冰川是景区灵魂所在,Ⅰ号冰川前缘有褶皱状飘逸的线状纹饰,在阳光照射下,冰川晶莹剔透,耀人眼目。Ⅱ、Ⅲ号冰川与Ⅰ号并列相连,一直延伸到达古雪山的顶端。而在1991年,达古Ⅰ、Ⅱ、Ⅲ号冰川还是一条完整冰川。

达古冰川下游分布着村庄和城镇,世代居住在这里的当地人抬头就能仰望,他们称呼它为“万年雪”。

每座冰川都有自己的性格,达古冰川也是一样,它孕育着万物。冰川水很冷,但很纯净、甘甜,滋养着下游村庄和阿坝州黑水县城,无声融入人们的四季三餐、日常生活,用它洗衣做饭、浇灌作物、喂养牲畜。

它的存在帮助维持了生态系统的平衡,风起林动、水过声出,山花彩林交相辉映,川金丝猴、藏猕猴、羚羊、杜鹃等1000多种动植物和谐共生。

达古彩林

它改写、见证着村庄和黑水县的故事,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立下功劳。2010年,达古冰川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以冰川为主题的旅游地,带动全县的酒店、餐饮业发展。10多年过去,景区开设了“走进冰川与冰缘地貌的世界”等30个研学产品,正加快5A级景区创建的步伐。

村民也跟着忙活起来,陆续将房屋都建到了路边,开起了民宿、卖起了土特产。他们将 “达古冰川” 四个字骄傲地印在本地藏香猪午餐肉的包装盒上,让这份来自冰川脚下的风味,随着物流车,到全国各地的餐桌。

达古冰川野生动物

给冰川“盖被子”

游客手捧咖啡惬意地坐在观景平台,被达古冰川的纯洁壮丽所震撼。但这份极致美景之下,也藏着一丝危机。

2024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及多所高校、研究机构联合发起的全球冰川消亡名单(GGCL)项目,选择了20条即将消融殆尽且极具科研及社会经济价值的冰川“敲警钟”。中国唯一入选的,便是达古冰川。

数据显示,达古冰川面积从1989年的2.10平方公里,减少到2023年的0.5平方公里,退缩了76%。这意味着,这位冰川界的“小鲜肉”,亮起了高危的“红灯”。

实际上,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全球冰川的消融都在加速。《科学》(Science)杂志2023年的一篇研究文章认为随着气候变化加剧,世界上接近83%的冰川到2100年可能会消失,大多数众所周知的小型冰川正在消失。在中国,今年3月发布的第三次中国冰川编目数据显示,2008至2020年间,我国冰川面积整体减少约6%。

雪山彩林

有没有办法可以拯救达古冰川?

6年前,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王飞腾来到达古冰川,开启为冰川“盖被子”的试验——把冰留住,这是全国首个应用“地球工程学”措施减缓冰川消融的试验。

就像是夏天给雪糕裹棉被一样,科研人员从高海拔向低海拔铺设土工织布,通过人工干预,增大冰的表面反照率,阻挡太阳辐射和冰的表面热交换,让冰川“退烧”,让消融“逆转”。

五年间,冰川保护材料和科研技术不断升级,试验区冰川消融减缓厚度从1米提升至2.3米。

今年,达古冰川还在继续深化保护实验并推动科研成果应用,最新迭代的辐射制冷材料在覆盖的区域能够减缓冰川消融接近3米。相较于周边未铺设区域的剧烈消融,铺设区冰川的表面高程局部正增长。

2025年“世界冰川日”后,达古冰川陆续启动三大行动——建立全球首个冰川动态智慧监测系统,用卫星遥感与AI预警守护冰体健康;划定核心区“静默保护带”,让冰川在每年夏季获得三个月“无干扰疗养期”;开展“冰川抢救计划”,为后世留存气候变化的记录。

或许有人担心,冰川逐渐消融,当地还能吃“旅游饭”吗?

答案是肯定的。

其实,达古冰川,从来不止冰川。

雪山彩林

春看山花、夏观冰川、秋赏彩林、冬品雪境,四季达古、四季精彩,并不会因冰川的逐渐消融而消失。

正如作家阿来所说,“达古冰川这样的地方,可以成为每一个中国人学习体味自然之美的课堂。地理之美,植物之美,共同构成自然之美。”

作为游客的您,快来看看吧!

【相关阅读】

理小路“警告”:没有一个相机能带着电量走出这里丨省情研究所·山河志②

四姑娘山迎世界地质公园大考丨省情研究所·山河志

策划:赖永强 张守帅

统筹:王代林 刘莉 张运骄

撰文:王若晔

海报:汪银

视频:郭雨荷 李海宁 李强

图片:C视觉、达古冰川管理局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