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一个抑郁症的重生之路——在帮助别人中成长为最好的自己

排行榜 2025年10月02日 19:59 1 admin

原来不是我疯了,只是生病了。这不就意味着,只要我积极配合治疗,很快就能康复吗?

一个抑郁症的重生之路——在帮助别人中成长为最好的自己

我做了多次心理咨询,还经历了11次电休克治疗。如此刺激之下,我的病情却毫无好转,反而离死亡越来越近。2018年,我到北京安定医院复查,医生看我的眼神,仿佛在问:你怎么还活着?

一次次复查,一个个标签贴到我身上。当时住院50天,每晚一针安眠药,次日清晨便被轮椅推进治疗室做电休克。治疗后,晚上再打一针安眠药,我痴呆、失忆,整日浑浑噩噩。若用一个词形容,那时的我就像个空壳。

很多人劝我:“别想太多,多出去走走。”这话对我而言,就像对感冒的人说“别再打喷嚏”。难治性抑郁症、焦虑症、双向情感障碍、空心病、长期电休克、终身服药,这些都是我的标签。

那时我心如死灰,写了遗书,打算放弃。但内心又有一丝不甘,我是不是该做点什么,才能给生命画上句号?

这时,我看到幸福书院的一篇文章,开头写道:“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走到哪里都是流浪。”时至今日,我仍庆幸自己何其幸运,能找到这片让余生不再虚度之地。这句话触动了我,我想去看看,能否安顿我漂泊已久的灵魂,这是我寻死之前最想做的事。

刚到书院,我一如往常,抑郁发作就躲开,躁狂发作就假装精力充沛。在这里,我没被当成病人,也没被当成正常人,只是被当成一个人。

在这,我遇到生命中的贵人——幸福书院院长金老师。有一天,他问我:“小李,如果现在能实现你一个愿望,你最想做什么?”我不假思索地回答:“想死。”

那时,从日出到日落,我满脑子想的都是:何时去死,才不会给别人添麻烦?金老师发现我的危险,和我深入交流。他打比方说:“小李,你就像开着刹车失灵的车冲向悬崖。对亲人的牵挂,让你把脚伸出车外,车头朝悬崖,脚与地面摩擦得血肉模糊。”从未有人如此懂我,走进我的内心。

我并非没见过心理咨询师,也和别人聊过天。但金老师和我交流时,没有说教、评判、定义、劝导和担心。他不带固有想法,理性又有共情,不被我的情绪左右,让我的心门仿佛开了一条小缝,不过当时只开了0.01%,因为我不敢让它全开。

此后,金老师给我发很多视频资料学习。无论他去哪讲课,我都旁听。一次,一个高中抑郁休学的小伙也在旁听。金老师问他:“你对人生有何疑惑?对未来生活有何希望?”小伙说想活得更自在,不被捆绑。金老师没要求他有更好的学业、工作,而是一点点引导,帮他解除外在约束,回归生命本身。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以前我和他人的努力,都围绕神经递质分泌、情绪控制、家庭伤害、重大创伤等外在因素。探究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的根源,应回到生命本身。

那天,我发朋友圈:“今天,天是蓝的,花是美的,风是暖的。”太久了,我已忘了这种感觉。当天,我停掉一半药物,状态反而更稳定。我从依赖外在,逐渐转向相信自己。

当然,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我每天填写幸福日课,左边记录情绪,重新定义转化智慧;右边安排活动,按爱情进行。坚持训练后,我发现突然爆发的情绪念头能被拉长。情绪源于不舒服、不如意,背后是看不惯,看不惯源于定义和判断,而定义和判断源于对生命和万物的认知。当提升维度看待一切,定义变了,情绪也就化解了。

随着在书院的学习深入,我看待世界和生命的视角变了。从二元对立,到明白一切因缘和合而生、因缘消散而灭。我们如何定义世界,就会感知和看到怎样的世界。让内心不宁静的,不是外在事物,而是我们对它们的判断、定义和认知。这些智慧让我震撼,是我前20年学习生涯从未接触过的。

有了对生命的新理解和思考,我开始带着觉知生活,生活中的事都成了我成长的助力。我发现,以前的情绪源于执念,从探求真理、死亡、药物、康复,到内心那把衡量是非美丑的尺子。有了执念,就患得患失,情绪不断。后来,我停掉所有药物,摆脱了药物依赖。

第一次参加社会活动,是北辰青年的五周年计划。看他们总结五年历程,为社会奉献,我如触电般觉悟。我明确了未来的生命价值,要像他们一样,用所学帮助更多人。

第二年,我走上超越之路。我陪伴一个精神分裂症男孩,过程坎坷。他抗拒,我有情绪、感无力。金老师问我:“你有没有像我当初陪伴你一样,全然陪伴他?有没有用无分别的心陪伴他?”我发现自己有所求,期待他反馈、改变和成长。而他像当初的我,生命能量刚恢复一点,承受不了我的期待。

我问金老师该怎么做,他说:“你什么都不用做,觉察陪伴他的心,内心无分别,行为有分别,有期待但不执着。”我照做,后来我们的生命状态都改变了。我不断觉察自己,是否被他的状态牵着走。金老师说得对,我变他就变。那一刻,我更理解了“用生命陪伴生命,用生命影响生命,用生命唤醒生命”。让他好起来的,不是我的话或引导技巧,而是我鲜活的生命状态。

那天,我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愿心的力量,明白心理的力量无穷,要从心底生发。我的生命意义落地了,就是帮助抑郁症患者,让更多人走出痛苦。“全然接纳,全然感恩,全然成就”,这三个词给我成长的力量。

回到这个圈子,很多人担心我被拽下去。但和患者24小时生活、学习、成长,我的生命状态更好了。面对所谓的负能量,我没定义它,这正是我利他心和愿心升起的过程。

2023年,我陪伴一个17岁重度抑郁症女孩。她多次自残、吞药、洗胃、住院,做了39次电休克。而我当年11次就已让人震撼。经过一年陪伴干预,她断药康复。在书院,我们一起做手工、和小朋友玩,培养她的生活力、学习力、关系力、创造力和奉献力,从灵魂深处激发她的生命力,让她从想死到想好。

我发现抑郁症患者家庭有共同特点:评判和控制。家长下班回家,总在饭桌上评论看不惯的事。孩子耳濡目染,形成控制和评判思维,情绪易爆发,一切要按自己预想发展。这两个模式让孩子走向抑郁深渊,看不到希望。孩子康复不只是停药,家庭也走上成长道路,夫妻心结化解,情绪解构。

这只是一个案例。中国精神卫生调查显示,我国成人精神疾病患病率6.8%,抑郁症3.4%。目前9500万人患抑郁症,每年28万人自杀,40%患抑郁症。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显示,50%患者是在校学生。仅当地县级市,初中休学人数就达500人,背后是500个痛苦家庭。其实孩子都温暖善良,这是我们要面对的问题。家庭让孩子有唯学业的执念,溺爱、要求、控制围绕学业,执念阻隔阳光,孩子窒息。改变家庭环境,让父母把幸福生活带回家,给孩子希望和力量,是我们近年干预的主要方向。

人生中,每片雪花都不会落错地方。当初,它们是我空心病的推力;如今,它们是我生命超越的助力。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