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西北捶王,申请出战!②

排行榜 2025年10月03日 13:17 1 cc

02 刀枪剑锤


当黄土与黄沙仍在角力

榆林,已悄然站上文明的交界


4000多年前

黄土高原之巅

先民挥起石锤

砸下一座石头巨城——石峁(mǎo)

其面积相当于6个故宫

是同期东亚地区规模最大的城址

(请横屏观看,石峁遗址皇城台门址由广场、瓮城、墩台构成,开创中国古代都城正门设置广场先河,摄影师@李文博)

西北捶王,申请出战!②


石峁人以农耕为食

发明出多种烹饪器具

大量石雕文物与游牧传统不谋而合

黄土高原与欧亚草原

已然早有往来

(石峁遗址出土文物,图片来源@王宁&视觉中国,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西北捶王,申请出战!②


而交流也预兆着交锋

这片风沙边地

既无高山为盾

也无大河为壕

谁欲问鼎中原

谁就不能绕过榆林


自夏商以来

鬼方、戎狄、匈奴

鲜卑、契丹、蒙古……

无数骑兵拽紧缰绳

在此勒马下蹄

黄土高原生灵涂炭

正应了那句千古悲歌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上文诗句出自唐·陈陶《陇西行四首(其二)》,下图为榆林北部红碱淖周边草滩风景,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西北捶王,申请出战!②


南北朝时

匈奴后裔赫连勃勃在此筑下统万城

蒸土筑墙,锥不能入

锥入一寸,即斩匠人

捶下的不止是城墙

更是一统万邦的野心

(统万城因其城墙为白色,当地人称它为“白城子”,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西北捶王,申请出战!②


而面对黄沙般席卷的北方势力

榆林开始了千年筑城修边

战国、隋、明三代长城

至今仍横贯其境

它成为整条长城沿线

火力最盛的一段

(榆林及周边长城分布示意,制图@高俪倩/星球研究所)

西北捶王,申请出战!②


公元15世纪

寒潮加剧,河谷封冻

蒙古骑兵趁势南下

为了抵御这支快若疾风的劲敌

朝廷将军事治所从绥德北迁至榆林

直面风刀霜剑


时任榆林巡抚的余子俊

踏遍沟壑梁峁

察觉此地黄土松软,易于夯筑

遂因地制宜,提出修边之策

“依山形,随地势,或铲削,或垒筑,

或挑堑,绵引相接,以成边墙“

督率五万民夫修边

仅两月便初步建成第一道城墙

(上文出自《明史》,下图为榆林靖边县镇靖镇盘龙山明长城遗迹,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西北捶王,申请出战!②


次年,又夯筑起第二道城墙

1770余里,双重防线贯通

城墙、敌楼、关城、墩堡

营城、卫所、镇城、烽火台

一套完整的防御体系渐次成形


西北、东北边疆纷纷接力效仿

明代万里长城就此成形

而榆林正处在中间位置

一旦失守,便如断脊之龙

全线皆危

自此榆林跻身明代“九边重镇”之一

一举扭转明朝边防格局

“天下之势在九边,而秦有其三,

三边之甲劲天下,而榆林居其首。”

(上文来自《延绥镇志序》,龙王庙长城的椅子楼位于榆林府谷县,其形状似椅子而得名,摄影师@杨东)

西北捶王,申请出战!②


作为当时的镇治中心

榆林城也三度扩建

北中南三大片区层层相连

城墙高三丈六尺,约12米

高度竟已超过同期北京城墙

(榆林古城“三拓”格局变迁示意,制图@高俪倩/星球研究所)

西北捶王,申请出战!②


为了防御北面来袭

古城不设北门

六座跨街建筑,层层拱卫

如一位位武将,拒敌于外

(节庆之际,榆林古城老街人潮涌动,热闹非凡,图示为从镇远门望向文昌阁,摄影师@张喜利)

西北捶王,申请出战!②


古城之外,红石峡中

仍保留着陕西最大的摩崖石刻群

“威震九边”“还我河山”“万里长城”

那是历代将士留下的誓言

也是代代榆林人

铭刻在石上的山河信仰

(红石峡上的摩崖石刻,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张自荣,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西北捶王,申请出战!②

西北捶王,申请出战!②

西北捶王,申请出战!②


当边防不再告急

长城也卸下了戎装

那座刀光剑影中崛起的镇北台

被称为“万里长城第一台”

曾为边陲固疆御敌

亦为互市通衢迎宾

(镇北台是明长城上的军事瞭望台,用以监控长城线上的贡市往来,是蒙汉交融、边关安定的历史见证,摄影师@张自荣)

西北捶王,申请出战!②


镇北台下,驼铃声声

款贡城中,炊烟四起

北方牧人驮羊驮盐而至

南方商贾载茶载绸而来

榆林,从“边城”成了“驼城”

(榆林古城“驼城”地标,摄影师@周晓阳)

西北捶王,申请出战!②


交融不止写在市集上

更浸入了日常

关外肥羊遇上关内土豆、粉条

七寸小碗盛尽农牧风味

一碗羊杂碎、一道拼三鲜

炖出边地的滚烫与包容

(榆林美食,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西北捶王,申请出战!②

西北捶王,申请出战!②


商贸的繁盛,文化的碰撞

也让古城人打开了眼界

民国时期的陕北

榆林最早接受新思潮

一大批进步人士汇聚

革命火种在黄土地燃起


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足迹遍及榆林8县33村

《东方红》自此唱响

《沁园春·雪》写进梁峁沟壑

“解放全中国”的呐喊在黄土地回荡

(图为杨家沟革命旧址,1947年,毛主席在此驻留120天,是转战陕北的“最长一站”,摄影师@任世明)

西北捶王,申请出战!②


千年交锋锻出风骨

千年交融磨出心性

战火平息,风沙未止

这位“西北锤王”早已蓄势待发

下一个重击

将捶出这座城的全新命运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