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梁山历史文化名村——临湖集村

排行榜 2025年10月06日 17:01 1 cc

临湖集,顾名思义是由其地理环境命名。临湖集村为片村,由牛垓、玉皇庙、林王庄、崔扬庄、东张庄组成的村落, 为梁山县寿张集镇下辖村,位于梁山县城西北8.5公里的黄河故道内。东与宋铺村为邻,西与西孙庄村相连,南与四合兴村接壤,北与宋庄村毗邻。全村总人口2000余人。

北宋时期(公元960-1127年),梁山西北有一东西走向的湖堰,开始于氏来此建村,名为于家庙(现牛垓村后面有于家墓地)。明初至弘治年间(公元1368-1505年),先后有张氏、牛氏、王氏、崔氏、林氏等二十余姓陆续迁来在此定居,形成东西长三里多的大村庄。

由于这里水陆交通便利,四通八达,地势也好,附近几个村庄的乡亲最初的时候是在这里进行最简单的物物交换,到明朝中后期逐渐形成集市,酒楼茶肆林立,纺织、 印染、酿酒等在当地都有一定规模,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好不热闹, 简直就是一幅清明上河图。一些经商的奇才赚了钱以后便忙着在当地买房置地,方圆数十里的土地多是于家庙大户的。

清初(公元1644年),经多方协商,改于家庙为临湖集。由于梁山地区地势低洼,明清时期,该村北仍临湖,村后是堤,向东一直延到周堤口。绿柳成荫,繁花似锦,风景这边独好。虽然现在早已觅不到湖堤的影踪,但是一些上了岁数的老人依稀记得村后的大堤,清白的石头刻满了岁月的痕迹。参天大树,郁郁葱葱。有人说这个村庄是个绝佳的风水宝地,先人于此,后人通常会在朝为官,能文能武,治世出能臣,乱世出英雄。直到现在临湖集在外工作的人还是非常多的。

1942年,该村分为林王庄、崔杨庄、玉皇庙、牛垓、东张庄五个村庄。1955年前,村内仍有集市和古会,以后集市才逐渐走向没落,而现在的临湖集早已经没有集市了,只有几家勉强称作超市的商店供应整个村庄的日常需求。而现在的人们似乎更愿意去赶寿张集了。

临湖集村有大小22姓,关于村庄的来历村民们说法不一。大多数都说是明朝大移民从山西老鸹窝迁移来的。有个有趣的说法是临湖集的人喜欢背着手走路,那就是移民的后裔,因为在移民途中都是绑着手走路的,上厕所也不说上厕所说是去解手,也是移民途中背着手走路的原因。其实背着手走路和去解手的说法不单单是临湖集的特征,但确实是明朝移民时流传下来的。其实临湖集每个村庄的名字都有一个或美丽或有趣的传说。

梁山历史文化名村——临湖集村

相传,明朝时期有位牛姓贡生,家在南方,饱读诗书,爱游山玩水。一次因迷路路过这里,一看,村后湖面平静,水波粼粼,偶尔几只水鸟翩翩飞过,夕阳斜照,清凌凌的水面泛着金光闪闪的水花,微风拂来,岸边芦苇飘荡。村前一条宽阔笔直的大路直贯东西,而且树木繁茂,鸟语花香。抬眼望去,数十里外的梁山蜿蜒耸立,似乎近在眼前,便认为这里是风水极佳的宝地。于是暗下决心在这里定居。后来,他带着妻小,举家搬迁,在堤前安家,开垦荒地,男耕女织,闲时以教书为生,世代居于此地,繁衍生息。这便是牛姓族人的先祖。以后便形成了牛垓村。

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年),张氏祖张天家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命名为张庄,即现在的东张庄。东张庄在当地又俗称“张大脚”。过去该村有个医术高明的医生,传言妙手回春,华佗再世,一些别人治不了的疑难杂症到他那里手到病除。说是有个小孩子早上还活蹦乱跳和小朋友玩耍,到了中午的时候,突然就不吃不喝,昏睡不起,家人请医生诊治,均说没救了,要家人放弃治疗。后来送到张医生那里,只一个晚上,第二天清晨就吵着要烧饼吃。从此张医生被人们称为“神医”,颇受乡邻爱戴。因为张医生的脚生的十分巨大, 人们笑称他为“张大脚”。“张大脚”治愈了好几例病人膏育的病人, 每一位来的时候都是奄奄一息,经过“张大脚”的诊治与调养,都高兴而归。“张大脚”人心仁厚,经常在街头施舍药材,路遇乞讨者也经常赠衣赠药,碰到家庭困难没钱医治的就免费治疗不收诊费。从此,四里八乡也都知道临湖集有个医术非凡的“张大脚”,以后谁家的人病了,就说“快去找张大脚瞧瞧吧,一准就治好了”。久而久之张医生的本名便很少有人知道了,而张庄在这一带也被叫做“张大脚”了,直到解放后,人民公社才为该村更名为“东张庄”。

林王庄的来历则更久远些。明朝建文年间(1399年–1402年),燕王朱棣为夺皇位, 率军一路南下。行至汶上、济宁一带,燕王身边的左膀右臂一位林姓大将军突染重疾,不能随军前行。朱棣念其战功显赫且年事已高,便赏赐良田豪宅令其安居在汶上一带。后来有人说,这位林姓大将军一直认为燕王朱棣进攻南京是欺君犯上,不义之举,不愿意跟随在他的身边,于是就谎称自己生病,不愿再为燕王效力。后来将军的家人出行梁山,看梁山一带山水相依,其中一支便迁到梁山临湖集一带, 成为林姓的先祖。这是林王庄的来历。

玉皇庙村名的来历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说是有个寡母独自抚养两个儿子长大成人,后来母亲病了,水米不食,两个儿子请了好多大夫都医治不好,于是,小儿子就在地上长跪不起,愿意减十年寿命给母亲,孝心终于感动天上的玉皇大帝,母亲的病也好了。后来人们感动于两个儿子的孝心,建了玉皇庙。庙里有玉皇大帝的塑像,据说塑像有半米高,建在一米半高的台子上。当然,在大殿里还有十八罗汉,在东西廊坊里有阎王爷和小鬼小派们。钟楼子里有一口2米多高、一吨多重的大铁钟。在庙里有云游的道士,有人烧香拜佛。在庙前门两边立有2米多高的石碑及半截子碑,碑文内容还真不少。现在的古庙已经破的不像样子了。从前,玉皇庙三月三的古会很热闹, 名声大,盛况极佳。据说玉皇庙古会一年发一家,有一年卖热芋头(红薯地瓜)的发了,两天卖完,三四个人点钱一夜都没点完。相传当地人是托了玉皇大帝的福,没受过什么灾,人们生活得很幸福。虽然现在找不到玉皇庙的踪迹了,但是在原来庙址的东部又新建了一座玉皇庙,朱红大门绿砖瓦,仍有一部分人在初一、十五去那儿烧炷香以求平安呢。

崔杨庄有个十分有趣的现象,据村里人讲,三十年前土地分包到户时是人均两亩,三十年后的现在依然是人均两亩。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人口不增不减的现象呢?因为他们都“吃皇粮”去了,在外工作的人多了自然村里的人均土地就没有减少了。这似乎也验证了风水好的说法。据说以前的崔杨庄不是现在的格局,那时候村庄四周建有围墙,砖土结构,大约2、3米高,东西南北各有一座大门,有专人把守,夜间设有巡逻打更的人。村子里面,房屋连成片,一家挨着一家, 便于沟通。这主要是为了应付战争时期的紧急情况或混乱时期盗贼的不法行为。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真是如传说中的因为村庄风水,治世出文臣、乱世出英雄的话,那么崔杨庄在抗日战争年代及解放战争期间出现过太多的英雄了。崔杨庄村以前是“一条大路中间走,路南路北两大户”。路北是抗日英雄崔永浩的房子。现在的崔杨庄还保存着这座古楼,两层小楼虽历经风雨,但基本完好,依然能看出当年的宏伟之势。坚固的古楼就是一本无言的书,记载了一个世纪的风风雨雨。崔永浩一家解放后举家搬迁外地,田地、宅院、财产全部分给众乡亲。其子曾任中共聊城地委秘书长,文革时被划为敌右分子,遭到迫害。路南则是颇有争议的当时人称“四老太爷”崔中正一家。崔中正有6个儿子,除了大儿子崔永西在国民党政府,其余孩子均是共产党,曾参加过鲁西南的独山战役等众多战役。四老太爷是杨岗的启蒙老师。据说杨岗小时候的毛笔字就写的非常好,有一次在东平城的大街上曾当众露了一手,以后求字的人便络绎不绝。

建国前,临湖集村有个四里八乡很有名的戏班子,俗称“柳子戏”。那时候,一些大地主大财主家里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等大事的对候都喜欢请戏班去唱戏助兴,临湖集的柳子戏班远近闻名。临湖集的柳子戏班约束很严格,生活也很艰苦。当时的人们都瞧不起唱戏的,认为只有下贱之人才去学戏,但凡家里有口吃的都不会送孩子去学戏,这也就是后来临湖集柳子戏失传的主要原因。

梁山历史文化名村——临湖集村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