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反向旅游”还需“正向激励”

排行榜 2025年10月11日 13:05 1 admin

从扎堆热门景区到探索冷门宝藏地,这个国庆中秋假期,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反向旅游”,在另辟蹊径中乐享一方天地。当下,越来越多年轻人将目光放向更广袤的空间,旅途的边界不断拓展。从“打卡”式“看一眼”转向深度体验,记者采访发现,县域景区凭借其独特的资源禀赋与文化价值,正成为承接“反向旅游”流量红利的重要载体。(10月9日 新华网)

“反向旅游”还需“正向激励”

近年来,“反向旅游”悄然兴起,成为年轻一代的旅游新风尚。不同于传统热门景区人山人海的“打卡式”旅行,反向旅游者更倾向于避开人流高峰,选择冷门小城、非著名景点甚至乡村田野,追求宁静、真实与深度体验。这种旅游方式不仅缓解了热门景区的承载压力,也为偏远地区带来了发展机遇。然而,反向旅游若要从“小众潮流”走向“可持续常态”,仅靠游客的自发选择远远不够,更需要政府、社会与市场的“正向激励”,为其注入持久动力。

首先,政府应加大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完善偏远地区的交通网络、通信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例如,可通过“旅游振兴乡村”专项计划,支持建设生态停车场、旅游厕所、导览系统等基础设施,提升旅游承载力。同时,应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以“以奖代补”等方式,扶持特色民宿、文创产品开发,激发地方内生动力。

特别是,应加强品牌塑造与精准营销。借助新媒体平台,讲好地方故事,挖掘文化内涵,打造具有辨识度的旅游IP。例如,可通过短视频、直播、文旅纪录片等形式,展现小众目的地的自然风光与人文魅力,吸引目标客群。同时,可联合旅行社、OTA平台推出“反向旅游”主题线路,提供优惠套餐与个性化服务,降低游客决策成本。

再者,要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避免“一拥而上、一哄而散”的无序状态。地方政府应提前规划,制定游客容量预警机制,加强环境保护与文化传承,确保旅游发展,不以牺牲生态和文化为代价。此外,应注重提升本地居民的参与感与获得感,让旅游红利真正惠及基层群众,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群众受益”的良性循环。

“正向激励”不仅是物质支持,更应包括价值引导。社会舆论应倡导理性、环保、尊重文化的旅游理念,鼓励人们走出“网红滤镜”,去发现真实中国的多元之美。教育机构也可将“反向旅游”纳入研学实践内容,培养青少年的地理认知与文化认同。

“反向旅游”不是对主流旅游的否定,而是对旅游本质的回归——旅游不仅是“看世界”,更是“理解世界”。唯有通过制度保障、资源投入与价值引领的“正向激励”,才能推动中国旅游业迈向高质量、可持续的未来。当每一个小城都能被温柔以待,每一片风景都能被深情凝望,“反向旅游”才真正实现了它的深层价值。(张西流)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