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平定罗卜藏丹津

排行榜 2025年10月11日 15:25 1 admin

到西宁,在西宁工作的朋友见我对佛寺有所偏爱,就陪我去了塔尔寺、瞿昙寺,随后,朋友又介绍说,在西宁北面的互助县,有个佑宁寺,也挺有名的。当初,岳钟琪的大军在那里杀死了六千个参与叛乱的喇嘛,直杀得青海喇嘛“闻岳丧胆”。

我对岳钟琪,略知一点。出生于四川金堂县的岳钟琪是岳飞的二十一世孙,作为清朝中期名将,岳钟琪在参与平定西藏、青海、准噶尔和大小金川之战中屡建大功,被乾隆皇帝誉为“三朝武臣巨擘”,也是个令我颇为敬佩之人。他在佑宁寺杀僧侣,必定有其原因。如此,更应去佑宁寺一探究竟!

于是,朋友就调转车头,向北驶去

不到一个小时,汽车就到了互助县的寺滩村。再前行不远,便是佑宁寺。佑宁寺背靠苍茫祁连山,面对滔滔互助河。寺前的白塔、巍峨的大殿,甚是壮观。

平定罗卜藏丹津

佑宁寺

佑宁寺,原名藏语全称“郭隆弥勒洲”,简称郭隆寺,位于西宁市北五十公里的互助土族自治县寺滩村龙王山南麓。郭隆寺建于明代万历年间,鼎盛时期,寺院有佛殿、经堂、僧舍等2000多间,僧侣近万人,寺内还设有显宗、密宗、时轮、医明四大学院,是青海湟水北岸四大名寺(夏琼寺、郭隆寺、广惠寺、却藏寺)之一。后被焚毁。清朝雍正十年(1732年),朝廷拨款重建,赐名“佑宁寺”。重建后的佑宁寺,下有属寺49座,分布在今青海省多地,故而有“湟北诸寺之母”之称。

佑宁寺是藏传佛教寺院,但寺里都是土族喇嘛。每年农历正月初二起,佑宁寺都要举行为期十五天的祈愿法会。对于笃信藏传佛教的土族民众来说,到寺院听经诵法是头等大事。届时,香客信众络绎不绝,香火缭绕,热闹非凡。

在佑宁寺里闲转的同时,也在思索,罗卜藏丹津究竟是何等人,为何要举兵叛乱?

原来,罗卜藏丹津是青海和硕特固始汗第十子达什巴图尔之子,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承袭亲王爵位。不过,因为他父亲达什巴图尔是固始汗的庶子,因此,他在固始汗执政时期,并不受重视。

固始汗统治时期,位于青藏地区的和硕特汗国处于“世俗加宗教”的联合统治格局中。清军入关后,固始汗和五世达赖均向清王朝示好”。

平定罗卜藏丹津

和硕特汗地域图

清朝顺治十年(1653年),清王朝册封固始汗为“遵行文义敏慧顾实汗”,册封五世达赖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亦喇坦达赖喇嘛”。至此,和硕特汗国正式确立了和清朝名义上的藩属关系

1654年,固始汗去世,和硕特汗国内部出现分裂,其对西藏地区的统治也日趋削弱。与此同时,作为宗教势力代表的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迅猛发展,身为黄教领袖的五世达赖,权力达到了顶峰。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为了夺回往日的权力,继承和硕特汗位的拉藏汗,借六世达赖仓央嘉措作风不轨为由,向藏传佛教格鲁派发动了进攻

1705年,六世达赖仓央嘉措被拉藏汗囚禁。拉藏汗以武力废立达赖喇嘛的举措,民心尽失。在送往北京的途中,仓央嘉措去世。同年,拉藏汗被清廷敕封为“翊法恭顺汗”,并立益希嘉措为新的六世达赖。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准噶尔大汗策妄阿拉布坦以“护教”为名,派军进攻拉萨。拉藏汗战败被杀,拉萨城和布达拉宫被准噶尔军队洗劫一空,和硕特汗国的统治被推翻

准噶尔军队在西藏的暴行,令康熙皇帝大为震怒他于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派额伦特和色楞率兵从青海入藏弹压,却被准噶尔军队击败。

次年,康熙再次派军进藏一路由平逆将军延信统领,从西宁向黑河进发,并令青海和硕特各部带兵从征,护送七世达赖格桑嘉措入藏;另一路由定西将军噶尔弼指挥,从打箭炉经昌都进藏。这一次,清军大获全胜,赶走了准噶尔军队,结束了西藏近二十年的动乱。

在清军收复西藏的进程中,罗卜藏丹津从四川理塘迎请七世达赖,并护送其入藏。在西藏局势稳定后,他又向抚远大将军胤禵(康熙第十四子)提出“恢复和硕特汗庭”的请求,被胤禵所拒绝。

实际上,清王朝一直对和硕特汗庭十分忌惮因此,清廷采取了“将西藏的行政权力交给西藏人管理”的办法,设立了噶伦制度,和硕特汗王庭被废除。清廷还敕封蒙古王公策旺诺尔布(达延汗后裔)为定西将军,驻防西藏,完全杜绝了和硕特汗庭统治西藏的企望。

在平定西藏之战后,清廷还分别敕封固始汗的多名孙子为亲王和郡王,而战功卓著的罗卜藏丹津,得到的赏赐只有二百两俸银和五匹缎子

罗卜藏丹津觊觎“和硕特汗”的美梦破灭,恼怒之下,顿生反叛之心。

康熙六十一年(1722)冬,康熙去世,雍正即位。由于补给困难,雍正没有遵循康熙“西藏虽已平定,驻防尤属紧要”的遗训,而是依照川陕总督年羹尧的奏请,从西藏全面撤军,并将镇守西宁的抚远大将军胤禵也召回。

随着驻藏清军的撤回之机,罗卜藏丹津召集青海和硕特汗各部会盟,发起反叛。在这场叛乱中,宗教组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罗卜藏丹津蛊惑民众出家为僧,借以增大自己的力量。其中,青海地区最大的郭隆寺(佑宁寺),成为罗卜藏丹津叛军的大本营。寺内上万名喇嘛,皆舞刀弄抢,参与叛乱。

雍正皇帝因刚即位,不希望在边疆大动干戈,便派钦差常寿前往罗卜藏丹津的驻地予以调解,说服他罢兵休战。

1723年十月,常寿抵达巴颜布拉克,要求罗卜藏丹津罢兵。罗卜藏丹津表面上请求双方于十五日在察罕托罗海(今青海省哈拉图西)举行会谈。不料,罗卜藏丹津却将常寿扣押

十月十九日,罗卜藏丹津率兵五千,大举进犯西宁。同时,西宁附近的寺院僧众也配合罗卜藏丹津的叛军,皆“披甲持械,率其佃户僧俗人等,抢掳焚烧,无所不至”。由于西宁是清军在青海最重要的据点,一旦陷落,清军将被全部驱逐出青海。

得知西宁被围,雍正皇帝当即命令大将军年羹尧率十万清军从甘陕突进青海,平定罗卜藏丹津的叛乱。

年羹尧抵达西宁后,先命令四川提督岳钟琪、西宁总兵黄喜林统领精兵负责进剿;命令察木多总兵官周瑛出兵固守里塘、巴塘、黄胜关,截断罗卜藏丹津进藏之路;派重兵驻守永昌和布隆吉尔河,防止罗卜藏丹津进入甘肃;还下令靖逆将军富宁安驻防吐鲁番,隔绝罗卜藏丹津与西域的准噶尔汗国的联系。

1724年正月,岳钟琪率部抵达西宁东北的郭隆寺。郭隆寺是当时青海地区最大的寺庙,有僧舍两千余间,寺内暗堡纵横,屯有大量物资。寺内近万名喇嘛与罗卜藏丹津沆瀣一气,多次袭击清军,岳钟琪早就想拔掉这颗“毒瘤”。

正月十二日,岳钟琪开始发起对郭隆寺的攻击。岳钟琪派出一千名精锐先锋从正面强攻,并将其余兵马埋伏于山脚设伏。由于郭隆寺地处险峻,山下有五堡环伺,易守难攻。见到正面进攻受阻,岳钟琪便命令部队后撤。见到清军撤退,数千名叛军倾巢出动,全力追杀。不料,却落入清军的伏击圈。很快,叛军追击部队便被全歼。岳钟琪当即命令对郭隆寺发起攻击。经过一场血战,清军攻入郭隆寺内。随即,岳钟琪下令将郭隆寺的达克玛活佛以下六千余名喇嘛全部诛杀,并放火焚毁了寺庙。

岳钟琪如此决绝,主要是因为他认为郭隆寺名义上是佛教寺院,实际上却是反叛者藏身的巢穴,也是藏污纳垢之地,不彻底焚毁必留后患;二是当时岳钟琪的部队战死过半,仅剩三千余人,一边要看管这六千参与反叛的喇嘛兵,一边又要追击逃跑的叛军,人手不够,因此只能如此处理。此举,既是对叛乱者的惩治,也是对参与叛乱的宗教势力的警告。

郭隆寺之战是清军进兵青海以来最惨烈的一战,岳钟琪所率领的六千川西绿营兵只剩下不到三千人,以至年羹尧也动情地说:“自三藩平定以来从未有如此大战者。”

看到大势已去,罗卜藏丹津带着残兵西逃至青海湖畔,并向清廷呈递罢兵的奏章。

雍正皇帝愤恨罗卜藏丹津的反叛,命令年羹尧“不许(与)叛逆者请和”,坚持武力平叛。随即,但凡参与罗卜藏丹津叛乱的诸多藏族部落和寺院,都遭到了清军的清剿。

在清军的大举进剿下,反叛者们有的仓惶逃亡,有的就地投降。对于投降者,清廷均采取怀柔政策,不予追究。

唯独,塔尔寺住持堪布诺门汗是个例外。接到堪布诺门汗的降书,年羹尧以“唆令罗卜藏丹津叛逆,又令伊等喇嘛与我兵交战,虽势穷来投,情难姑恕”为由,将其“正法示众”

1724年初,岳钟琪率军兵分三路,追杀到青海湖北岸的伊克哈尔济。并于二月夜袭击罗卜藏丹津大营。罗卜藏丹津改穿女装,趁乱逃跑,他的母亲及妹夫克勒克济农藏巴吉查等人被俘。

罗卜藏丹津越过塔克拉玛干大沙漠,逃至准噶尔汗国。到了乾隆二十年(1755年),随着清军平定准噶尔达瓦齐部,罗卜藏丹津出降,随即被押送北京。乾隆皇帝免其死罪,将其软禁在北京。至此,青海叛乱彻底成为历史。

罗卜藏丹津的反叛,使青藏及甘肃西部的社会安定和生产力发展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当地的人口从17世纪中叶的20多万锐减至10多万人,几乎减少了一半。

不久,清廷恢复了西宁府的建制,确立了中央对青海地区的直接统治。并按照蒙古制度,将青海和硕特蒙古各部“改编”为二十九个旗,“编制佐领,以扎萨克领之”。各旗划定游牧界限,“不得强占牧地,不得互相统属,不得互相往来”。

历史上的郭隆寺,早已化为一片瓦砾。眼前的佑宁寺,是后来重建的。清雍正十年(1732年),为遂民愿,清王朝拨款重建郭隆寺,并赐名“佑宁寺”。到了清朝同治五年(1866年)春,甘肃河州(今临夏)人马占鳌(后世马家军的创始人)聚众叛乱,佑宁寺又被焚毁。光绪年间再建后,又于1966年再度关闭。直到1980年,佑宁寺才重新开放。

无论何种理由,胆敢分裂祖国者,杀无赦!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