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从“流量”到“留量” 泉州文旅“长红”背后的“人才密码”

排行榜 2025年10月14日 12:53 1 cc

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假期,世遗泉州又火了一波——累计接待游客超千万人次,游客旅游总花费超90亿元,央媒报道超200条次,“国庆来泉州·漫游慢生活”主题全网传播量超1.5亿次,泉州入榜美团、大众点评宝藏美食小城Top2,入榜滴滴出行假期包车用车涨幅Top5,位列“去哪儿旅行”外国游客机票预订增幅Top2……

从“流量”到“留量” 泉州文旅“长红”背后的“人才密码”

游客“近者悦,远者来”“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这份亮眼的“成绩单”,不仅是泉州文旅的独特魅力,更诉说着众多文旅人才的倾情奉献。它揭示了一个硬道理:文旅要从一时“网红”,走向持久“长红”,关键靠人才。

人才兴,则产业兴。近年来,泉州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聚力打响“海丝泉州·人才港湾”品牌,重磅推出《关于加强文旅人才队伍建设的十条措施》,突出人才招引、人才培养、评价发现,为赋能文旅经济实现从“网红”迈向“长红”注入强劲“人才动力”,致力打造世界遗产保护利用典范城市、全国最具烟火气旅游城市、世界海丝多元文化旅游目的地。

广纳贤才,筑文旅人才“强磁场”

在泉州,提及市高层次人才、海丝泉州推荐官颜静怡,许多游客都倍感亲切。她的精彩讲解犹如“一扇窗”,让外界窥见泉州文旅的精彩。

“这堵红砖墙的‘出砖入石’工艺,藏着宋元工匠防水的巧思;蚵壳厝的贝壳墙,曾为海上丝绸之路遮蔽过季风”……15年来,颜静怡的足迹遍布全市300多处文保单位,用流利的闽南语娓娓道来,为古迹注入“有温度”的市井灵魂。如今,这位被游客称为“泉州活地图”的推荐官,已成为泉州文旅的一张“行走名片”,她用沉浸式的讲解,让历史“开口说话”,更向世人展现了泉州广阔的文化包容与人才成长沃土。

颜静怡的故事并非孤例,她只是泉州文旅人才矩阵中的一分子。在这座城市,一个系统性的人才工程正在稳步推进:通过定期发布急需紧缺文旅人才引进目录、动态储备超1000个优质岗位,泉州为人才铺设了广阔的发展通路。2025年以来,市、县两级联动举办的5场专场招聘,汇聚了150家文旅企业,释放出2800多个机会,展现出求贤若渴的诚意。

在“输血”的同时,泉州更注重“造血”,大力夯实本土人才培养根基。通过将餐饮类专业纳入2025年高校专业设置引导性专业目录,并配套20万元专项补助,有效扩大了人才供给源头。目前,全市15所高校及职业院校已开设会展经济与管理、酒店管理、旅游管理、导游、研学旅行等专业,3.5万多名在校生为产业未来储备了充沛的后备军。

广纳贤才之后,更需人尽其才。泉州启动文旅领军人才招募行动,支持文旅企事业单位引进国内顶尖文旅人才以及全国旅游集团20强、文化企业30强任职超3年的文旅运营高级管理人员及其团队。同时,每年遴选设立一批“海丝泉州推荐官”工作室,开展志愿讲解培训,吸引各领域优秀青年加入。截至目前,全市已设立“海丝泉州推荐官”工作室22个、吸纳超200名成员。

厚植沃土,锻造文旅发展“生力军”

人才,不只是招来的,也能如种子般,从一片沃土中自己生长出来。

泉州深谙这“生长之道”。古老的正音书院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它不再仅仅是古楼,更是一个以“一厝楼、一群人、一座城”为蓝图的文化生态圈。在这里,文化传承、人才孵化与城市叙事无缝衔接,老建筑由此焕发新生,人才的种子也于此破土而出。

从“守艺”到“传心”,泉州对人才的理解,早已超越技能层面,进入文化认同与价值传承的深处。也正是这种理念,催生了泉州文旅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通过与北大合作共建泉州文化遗产研究院、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安溪)研究中心,与华侨大学旅游学院共建文化旅游人才实践基地,深化校地合作。

2025年5月成立的泉州市文旅产教融合联盟,汇聚成员74家,涵盖高职院校、行业协会、科研院所、文旅企业,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同时,支持泉州艺术学校积极探索“3+2”五年一贯制等模式,与南音、木偶剧团、福建艺术职业学院及晋江掌中木偶艺术保护传承中心、高甲柯派表演艺术中心等合作,定向招收培养编剧、导演、表演等“团带班”“委培”紧缺人才96名。

从“训”入手,泉州授牌成立7家“泉州市文旅人才培训基地”,深入实施千名文旅人才培训计划,每年分领域举办不少于10期文旅骨干人才培训班。2024年,我市文旅人才获个人奖国家级1个、省级80个,第九届省艺术节获奖剧目全省第一,创历史新高。2025年以来,通过“课堂讲授+实地教学+互动研讨”相结合等方式,开展文旅经济(产业)、工业旅游、高端酒店、文旅短视频创作等高级培训班、研修班近60期,累计超4000人次参与培训,持续提升文旅人才综合素质和实战技能。

泉州还大力实施“百师千徒”授艺传承、“戏曲名家收徒授艺”“濒危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等三大工程,每年在全市非遗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等文旅人才中遴选100位名师开展结对传艺,培养1000名以上骨干型后备人才;每年遴选一批在戏曲领域有较大影响的导师到市直国有文艺院团开展收徒传艺,建设10个以上“戏曲名家工作室”、培养超100名文艺后备人才;每年遴选30名以上濒危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重点培养100名以上后继人才。

科学评价,激发人才成长“内驱力”

如何让人才不断“生长”?泉州的做法是:把评价体系变成成长体系。

不唯学历、不唯职称,而是以能力说话、用作品证明。泉州健全评价标准,改进评价方式,实施职称评审与聘任分离,探索灵活考核机制,推行职业资格与职称、学历双向比照认定制度,支持文旅企事业单位探索创新高端人才考核评价模式。

为了激发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热情,泉州支持文博单位青年科研人员访学深造,推荐优秀人才申报国家文化英才工程、文旅部文化和旅游领军人才培养计划、省文旅系统青年拔尖人才、省文旅经济高层次人才等各类人才项目。2025年以来,新增市级及以上文旅人才350余人,其中省级及以上人才51人,总量位居全省首位。“人才十条”出台以来,2025年以来审核省级高层次人才10人、市级高层次人才16人,已超过去年全年总数。

以赛促评,是泉州创新评价机制的另一“法宝”。每年专项开展非遗技艺、导游(讲解员)、美食烹饪、戏曲演艺、文旅传播、摄影、短视频、文化创意等技能大赛,组织参加省级以上技能竞赛,对获奖选手授予相应“技术能手”“金牌工人”“金牌导游(讲解员)”“金牌厨师”等称号。同时,连续举办6届“润物无声”文创旅游商品大赛,支持文创企业(人才)参加省级以上赛事,为青年人才搭建脱颖而出的平台,有效激发人才成长“内驱力”。

“导游讲解员的专业素养和服务水平,不仅直接影响游客体验,更关乎泉州旅游的整体形象。”泉州市文旅经济发展总指挥部相关业务负责人表示,“我们出台《泉州市文化旅游讲解员星级评定管理办法》,建立优秀讲解员‘人才库’,在开展高端评选的同时扩大普惠性激励覆盖面,让更多讲解人才有获得感、有成长通道。”

从“流量”到“留量”,泉州走通了一条以“人才”为核心的发展路径,其揭示了一个事实:文旅的真正魅力,不在于被看见,而在于被记住;不在于一时爆红,而在于持续动人。

而这,恰恰是泉州从“网红”走向“长红”的深层密码。(泉州晚报融媒体记者 吴宗宝 通讯员 林小宇 张良才)

来源:泉州晚报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