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重庆涪陵:一江碧水绘新景

排行榜 2025年10月15日 00:53 1 admin
重庆涪陵:一江碧水绘新景

图为重庆涪陵区龙塘湖湿地公园。秦 领摄(中经视觉)

长江之畔,水清岸绿,成群水鸟追逐嬉戏;武陵山上,草木繁盛,山峦叠翠,众多游客前来观光赏景;工业园区里,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如火如荼,20多家绿色工厂活力十足……近日,记者在重庆市涪陵区采访看到,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有机融合,绿色发展动能澎湃。

涪陵区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十四五”以来,当地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打生态牌、走生态路,统筹推进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进一步筑牢。数据显示,长江涪陵段连续9年水质保持Ⅱ类;2024年涪陵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21天,同比增加16天。

守山护水

从重庆主城区出发,驱车1个多小时后,记者来到涪陵区武陵山镇。占地200多亩的龙塘湖湿地公园里,碧波荡漾,绿道环抱,不少游客正在此露营休闲。很难令人想到,如今风光秀丽的湿地公园曾是一条臭水沟。

“过去,河道狭窄、污水直排、气味难闻。如今,生态变好了,环境变美了,乡亲们没事就到公园里散步,生活安逸得很。”谈及龙塘河的变化,77岁的附近居民游绍云颇为感慨。

龙塘河的美丽蝶变,源于武陵山镇实施的龙塘生态走廊水系整治提升工程。“作为乌江支流,龙塘河生态直接关系乌江和长江水系安全。”武陵山镇党委书记何继雄说,镇上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对龙塘河采取了源头控污、清淤疏浚、驳岸整治、生态景观建设等治理手段,修建污水处理厂对农村污水进行集中收集,将水底淤泥就地堆积成湿地岛屿,并新建了环湖绿道和慢行步道,实现了水清、岸绿、景美。

既治水兴水,也守山护绿。近年来,武陵山镇对历史遗留的矿山开采区进行生态修复,通过植被恢复、土地复垦等措施治理地质灾害隐患,重塑矿区生态。同时,建设农村四旁植树、疏林地及未成林地营造、低效林改造和森林抚育项目8500余亩,全镇森林覆盖率达到80%以上,昔日荒坡秃岭变成了绿意盎然的生态屏障。

武陵山镇是涪陵区生态环境保护的一个缩影。放眼全区,“两山”理念深入人心,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不断健全,绿水青山成色更足。涪陵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赵云介绍,“十四五”以来,涪陵区始终将构筑绿色生态屏障放在首位,实施的21个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工程全部完工,生态修复历史遗留和关闭矿山214.6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5.12平方公里,完成营造林面积105.89万亩,提质建设“两岸青山·千里林带”11.52万亩,森林蓄积量达1376万立方米,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锚定打造创新之城、宜居之城、美丽之城、韧性之城、文明之城、智慧之城的目标,涪陵坚持城乡一体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创建市级美丽庭院1890个、巴渝和美乡村重点村10个,建成区绿地率38.6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3平方米。

产业兴旺

大顺镇位于涪陵区西南部,这里依山傍水、植被众多,森林覆盖率超过70%。在大顺镇新兴村,苍劲的松林列阵于山野,一朵朵灵芝在林下悄然生长。“依托高山林地资源,公司在村里发展了200多亩的灵芝种植基地,既提高了森林的生态效益,还带动了村民增收致富。”重庆天同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夏闳缤说。

57岁的新兴村村民陈云过去在外务工,如今他回到村里,把自家的7亩林地流转给重庆天同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并在灵芝基地里从事日常管理工作。“流转林地加上在基地务工,一年收入8万多元,日子过得比以前好多了。”正在基地里忙碌的陈云说。

通过发展林下经济,大顺镇盘活了“沉睡”的森林资源,推动了“两山”转化,让群众吃上生态饭,走上致富路。大顺镇党委委员、副镇长陈金波介绍,镇上推行“不占田、不砍树、能致富”的林下种植模式,发展了灵芝、黄精、石斛等中药材种植超过10万亩,并开发出灵芝孢子粉、黄精饮品等系列产品30余种,中药材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壮大。

目前,涪陵区中药材种植规模已超16万亩,形成了以大顺镇为核心、辐射周边10个乡镇的产业带,83家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及中药材生产相关企业构建起全产业链,实现林药年产值超过5亿元,3000余户林农户均增收超万元。

除了林下经济,涪陵的生态旅游也做得风生水起。在大顺镇天宝寺村,重庆长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投资打造的天宝河漂流项目今年7月正式投入运营,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体验。该公司负责人李俊霖说,依托当地丰富的水资源和峡谷竹海的优美生态景观,漂流项目开业以来,接待游客超过3.2万人次,带动了周边餐饮业发展和农特产品销售。

降碳增绿

每天清晨,一辆辆满载硫酸渣、煤渣、粉煤灰等工业固废的卡车缓缓驶入华新水泥重庆涪陵公司的厂区。随后,这些固体废物被送入公司的替代原料车间,经过粉碎、高温焚烧与重组等工序后,变成了熟料,实现固废无害化、资源化综合利用。

华新水泥重庆涪陵公司是一家国家级绿色工厂。该公司生产副总经理陈于通告诉记者,他们积极开展一般固体废物及城市生活污泥的资源化利用,年处理固体废物超过30万吨,实现废弃物向工业原料的高效转换,推动公司能源结构的绿色升级。此外,公司还建设水泥窑低温余热发电项目,将废气中的热能转化为电能,减少了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

作为重庆工业大区,涪陵区坚持工业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同频共振,一手抓新材料、装备制造等绿色新兴产业提质扩容,一手抓减污降碳增绿协同并进,持续擦亮新兴工业化生态底色。截至目前,涪陵区累计建成国家级和市级绿色工厂56家。

新技术、新装备为生态保护赋能。中化重庆涪陵化工有限公司是国家重点磷复肥骨干企业,为守护一江碧水,公司从长江边整体搬迁至涪陵白涛工业园,利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湿法磷酸净化和磷酸二氢钾制备技术,建成高端精细磷酸盐及新型生态专用肥制备装置,加快产品绿色转型步伐。同时,对工业废水实施“源头抓起、过程控制、分级利用和循环复用”等举措,实现污水“零排放”。

依托涪陵榨菜集团、国药太极集团等龙头企业,涪陵区建成榨菜智能化加工生产线和中药材智能工厂,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设备,降低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涪陵榨菜集团副总经理皮林介绍,公司引进蒸发浓缩系统,对榨菜盐水进行回收再利用,每年减少约5000吨废水排放,实现了环保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涪陵区委书记黎勇表示,将进一步强化上游意识、扛起上游责任、展现上游担当,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持续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以一江碧水绘就更富生机、更具活力的生态新图景。(经济日报记者 吴陆牧 杨芊叶)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