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陇上小江南的“破圈”之路:宕昌旅游的“谋”与“火”

排行榜 2025年10月15日 16:58 3 admin

国庆假期,甘肃陇南宕昌县迎来旅游旺季。官鹅沟大景区内,湖泊静谧,瀑布飞泻,雷古山顶层林尽染,游人如织;停车场停满陕、川、渝及更远省份的车辆,10月3日,2.86万人进入官鹅沟景区,哈达铺接待人数1.8万人次,全县各个民宿、农家乐更是一房难求。此番热闹,与此前“藏在深闺人未识”的西部小城模样形成鲜明对比。

宕昌旅游的“火爆”并非偶然,它没有顶级流量IP,而是历时数年、精准谋划、步步为营的“逆袭”之路,复盘其发展路径,清晰的“谋局”脉络跃然眼前。

陇上小江南的“破圈”之路:宕昌旅游的“谋”与“火”

谋定位:

从“资源富集”到“品牌破题”

宕昌拥有多元优质文旅资源。其涵盖官鹅沟大景区、大草原等自然景观,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等红色资源,以及古羌族文化等人文底蕴。核心症结在于,缺乏一个响亮且统一的品牌定位,导致资源优势未能转化为广泛市场影响力,知名度长期局限于周边区域。

近年来,宕昌县以“谋定而后动”的战略思维推动文旅升级,官鹅沟大景区成功从区域知名景点跃升为全国文旅热点,游客量持续攀升,品牌影响力显著增强。这一跨越式发展的背后,是宕昌县委、县政府的科学谋划与精准施策:立足“文旅赋能型”发展定位,聚焦“红色圣地、千年药乡、山水官鹅、康养福地”核心目标,并以“六争九提三突破”行动为总抓手,充分彰显了顶层设计的正确性与景区火爆的必然性。

2022年7月,陇南宕昌官鹅沟景区正式被国家文旅部评定为国家5A级景区,这是甘肃省第七个国家5A级景区,也是省内唯一一个以自然风光为核心优势升级的5A景区。这块“5A牌照”不仅仅是荣誉认证,也是对20年历代筚路蓝缕建设者的高度肯定,更成为宕昌对外展示的“金字招牌”。

以此为契机,宕昌县摒弃以往“零敲碎打”的资源开发模式,启动全县旅游资源的系统性整合与升级。正如宕昌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负责人所言:“我们集中所有力量,讲好‘红色哈达铺、绿色官鹅沟、古色羌藏村’三色融合的宕昌故事。” 通过这一精准定位,宕昌成功在甘肃众多旅游目的地中实现差异化突围,构建起独特且富有吸引力的旅游品牌矩阵。

陇上小江南的“破圈”之路:宕昌旅游的“谋”与“火”

谋战略:

“六争九提三突破”锚定发展方向

近年来,宕昌县委、县政府紧扣省委“四强行动”战略决策和市委“三城五地”工作部署,把握文旅产业“融合化、全域化、品质化”发展规律,将官鹅沟景区发展深度融入“六争九提三突破”行动核心布局,为景区从“区域知名”迈向“全国破圈”筑牢战略根基。

在“六争”行动中,县委、县政府提出“在文旅康养融合、中医药产业、新能源产业、景城一体化建设、绿色生态发展和基层社会治理六个领域争创区域标杆”,其中四项工作直接与旅游有关。一是“在文旅康养融合发展上争标杆”,依托官鹅沟得天独厚的峡谷溪流、湖泊瀑布、森林氧吧等生态资源,推动“山水观光”向“康养度假”升级,打造西北文旅康养融合示范样板;二是“在中医药产业发展上争标杆”,结合“千年药乡”中医药康养底蕴,以药食同源为抓手,黄芪茶、“羌源味到”系列大健康产品应运而生,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三是“在景城一体化建设上争标杆”,打破景区与县城的行政壁垒与功能分割,推动官鹅沟景区景观、服务、业态向县城延伸,实现“以景带城、以城促景”的良性互动,岷江景观大道、民生里小吃街、时代广场游客集散中心等配套设施稳步推进,构建“景城共生、全域皆景”的发展格局。四是“绿色生态发展上争标杆”,以官鹅沟为核心,以212国道及各条309、329省道、南腊公路以及县乡村公路为纽带,大力发展绿色长廊建设,厚植绿色家底,截止2024年底,全县森林覆盖率达58.3%,这一系列措施从顶层设计上明确了官鹅沟的差异化发展坐标。

“九提”既“实施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园区建设、畜牧养殖、营商环境、环境卫生、民生福祉、宣传推介和干部综合能力九项提升行动”,从“提标、提质、提效”三个维度提供全方位支撑:在项目建设上,加快官鹅沟游客服务中心、智慧景区系统、旅游步道升级等重点项目落地,提升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在宣传推介上,整合线上线下渠道,通过中央及省级媒体宣传、新媒体话题营销、文旅推介会等方式,放大“山水官鹅”品牌声量;在服务品质上,开展旅游从业人员技能培训,规范餐饮住宿行业标准,推动“粗放服务”向“精细体验”转变,为景区提质增效注入强劲动力。

“三突破”既“推动工业经济、文化传承创新和通道物流三个领域实现突破”,其中两点直击景区发展的核心瓶颈,以突破性举措打通高质量发展堵点:一是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突破,深度挖掘古羌族刺绣、羌藏民俗演艺等非遗文化与红军长征哈达铺“加油站”红色文化,将其转化为实景演出、文创产品、主题研学等文旅业态,实现“文化资源”向“产业价值”的转化;二是推动通道物流升级突破,完善景区连接高速、国道的旅游专线交通网络,打通“最后一公里”运输瓶颈。同时构建旅游商品冷链物流体系,助力宕昌中药材、山野菜、土蜂蜜等特色产品通过“旅游+物流”走向全国,为景区发展提供坚实的交通与产业配套支撑。

“六争九提三突破”行动作为一个系统集成、环环相扣的战略体系,不仅着眼全县“农业优先型、文旅赋能型”功能定位,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短板弱项,既牢牢立足全县生态与文化资源本底,又精准契合国家全域旅游、文旅融合的发展趋势,从战略定位、实施路径到瓶颈破解形成闭环,从源头上确立了官鹅沟景区“破圈爆红”的必然性,为其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与强劲的“动力源”。

陇上小江南的“破圈”之路:宕昌旅游的“谋”与“火”

谋基建:

打通“最后一公里”的硬仗

宕昌坐拥官鹅沟的如画美景、哈达铺红色景区和135万亩草原等优质资源,本应是热门旅游目的地。过去,交通不畅如一道鸿沟,让“酒香也怕巷子深”成为现实——远方游客难以抵达,优质资源无法转化为旅游价值,官鹅沟的绝美风光只能“藏在深闺无人识”,旅游发展举步维艰

兰渝铁路的开通,成为宕昌文旅发展的关键转折点,从哈达铺坐火车,北上兰州和南下广元都只需2小时。它像纽带般连接宕昌与外界,让“坐着火车去宕昌”从设想变为现实,大幅降低长途出行门槛,搁置的旅行计划得以轻松实现,游客可沿途赏景、便捷抵达。

兰海高速通车意义同样重大,直接激活自驾市场。周边省份游客驾车沿平坦高速直达景区,车流满载期待驶向宕昌,彻底打通客源地与目的地“主动脉”,为宕昌旅游注入全新活力。

外部交通突破后,宕昌以“快进慢游”为目标推进内部路网建设。新改建旅游公路超百公里,串联官鹅沟、哈达铺、大草原等景区与干线交通,实现“干线直达、景区互通”无缝衔接。

针对旅游旺季官鹅沟口拥堵问题,宕昌实施旧桥拼宽改造,将桥面拓至24米。此举既解决“堵点”、提升通行体验,更让桥梁变身网红打卡地,成为“景城一体”的生动实践。

紧紧围绕官鹅沟5A创建标准,宕昌掀起“硬件革命”。景点层面,推进“精致官鹅”建设,精心装饰部分景点、清理湖泊淤泥,还原自然之美;设施层面,建成雷古山观光索道,投用集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游客服务中心,建成千余车位生态停车场(节假日机关单位额外提供近800个免费车位,公安交警温情执法),全域覆盖高标准旅游厕所与智慧导览系统。同时,深耕乡村旅游,培育特色体验:聚焦特色旅游村建设,针对农家乐、农家客栈这一乡村旅游核心载体,宕昌县连续两年投入1382万元扶持资金,对141户完成改造且达标的经营主体予以奖励扶助。资金精准赋能下,兼具地方特色的农家客栈实现健康发展,为游客提供了沉浸式的乡村民俗体验场景。

壮大酒店餐饮,夯实接待基础:在乡村旅游之外,同步通过招商引资引入外部资源、培育本地经营业主等双路径,推动酒店餐饮产业扩容提质。截至目前,全县标准床位数量已达20000张,不仅实现床位供给量的大幅增长,更通过行业培训与管理规范,推动服务水平同步提升。

实现深度转化,提升旅游价值:乡村旅游的特色体验与酒店餐饮的优质接待形成互补,共同破解了“留客难”问题——从满足游客基础住宿需求的“留住人”,到以特色服务与体验打动游客的“留住心”,完成了旅游价值的深度转化,为全域旅游发展筑牢根基。

依托官鹅沟—哈达铺主线,宕昌增设8条鱼骨状县域自驾环线,深挖沿线13个乡镇自然、红色、文化、民俗资源,形成“一条主线、两大景区、四大板块”格局。游客沿环线可赏山水、寻红色足迹、体验民俗。

此外,借助旅游联盟与帮扶资源,宕昌与省外及周边市县签订合作协议,打造12条跨境旅游线路,加速融入陇东南大旅游“朋友圈”,扩大旅游影响力。

如今,宕昌以交通为纽带,2024年旅游收入同比增长37%,成为陇南文旅高质量发展样板。未来,随着交通网络及配套设施持续升级,立体交通网将把宕昌各个景点将连点成串,全域旅游的“宕昌公园”雏形愈发清晰,以开放姿态迎接八方游客,成为令人向往的旅游胜地。

陇上小江南的“破圈”之路:宕昌旅游的“谋”与“火”

谋传播:

从“等人来”到“请人来”的营销变革

在信息爆炸的文旅市场,“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困境尤为凸显,针对这一困局,宕昌县打破“被动等待”的传统模式,以多维度传播谋局,打响一场从“等人来”到“请人来”的营销变革,让“康养宕昌”名片走向全国。

节会活动是宕昌引流的重要抓手。当地连续成功举办官鹅沟文化旅游节、全国娥嫚广场舞大赛、官鹅沟杯自行车挑战赛、南河健康跑、冰雪旅游节等系列活动,还在谋划一系列文体赛事,逐步构建“四季有主题,月月有活动” 的营销节奏。春季赏山花、夏季避酷暑、秋季观彩林、冬季玩冰雪,通过持续制造市场热点,不断激活游客出行需求。

新媒体成为宕昌文旅“破圈”的关键载体。该县全面拥抱短视频与社交平台,邀请旅游达人、网红主播深入官鹅沟、哈达铺等地开展深度体验直播。在抖音、快手、小红书等平台,官鹅沟的峡谷溪流、雪山草甸,以及羌藏群众的罐罐酒、刺绣等民俗文化,通过短视频高频“出圈”,形成强大线上引流效应,让宕昌美景“看得见、想得到、来得了”。

借势借力则让宕昌文旅精准触达客群。一方面,紧扣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将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结合,打造一批“网红”打卡点与精品线路;另一方面,深挖哈达铺红色IP价值,推动红色旅游与党性教育、研学旅行深度融合,锁定稳定客源群体。

为进一步拓宽市场,宕昌主动走出甘肃,密集开展跨省宣传推介。先后在北京、上海、西安、成都、重庆、青岛等重点客源城市,举办“避暑胜地・康养宕昌”主题推介会近20场次,构建辐射西北、西南、华东的市场网络。推介中,通过资源展示、政策解读、企业对接,重点推广官鹅沟5A景区、哈达铺纪念馆等核心资源,还与近200家外地旅行社签订游客互送协议,聘任当地文旅推介官,实现“资源互推、客源互送”的双赢格局。

陇上小江南的“破圈”之路:宕昌旅游的“谋”与“火”

谋融合:

文旅农商体的“一盘棋”

宕昌的文旅发展,不止于“引客来”,更在“留客住、促消费”的产业融合上深谋远虑,以文旅为纽带串联农、商、体等业态,织就全域发展“一盘棋”。

“要让游客来看风景,更来消费、体验、生活。” 一名乡镇干部的这句话,道出了融合发展的核心思路。在农文旅融合实践中,宕昌将特色农业资源转化为旅游价值:黄芪、党参等道地药材,山野菜、百花蜜、香菇等山货,通过包装升级成为畅销旅游商品,让“千年药乡”的道地好物走出大山;羌傩舞、锅庄舞从乡村舞台搬进景区广场,非遗传承人现场展演刺绣、罐罐酒酿造技艺,让静态的文化变成可看、可感、可参与的活态体验;依托官鹅沟景区辐射,周边特色民宿、餐饮街区蓬勃兴起,既丰富了游客停留场景,更带动数千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实现“景区美”与“百姓富”的双赢。

今年国庆假期,宕昌融合型旅游服务再度“出圈”,通过多元“宠粉”活动与精准群体服务,推动假期旅游迎来高峰:

打造沉浸式“宠粉”活动,丰富游玩体验:景区围绕“沉浸式体验”核心,推出系列特色活动——沿游览路线设置主题拍照打卡点,还原官珠与鹅嫚的爱情传说场景;安排“小钻风”“金银角大王”角色扮演互动,增添游玩趣味性;娥嫚驿站免费提供黄芪茶饮、中药泡脚等中医理疗服务,凸显“康养宕昌”特色;夜幕降临后,篝火晚会与打铁花表演轮番上演,让游客深度感受羌藏风情。

聚焦不同群体精准施策,满足多元需求:针对游客群体差异,定制专属旅游路线——向中老年群体推出官鹅沟康养游,为中小学生设计哈达铺研学游,为青少年打造云海风车游,同时提供个性化宕昌草原游、三国羌文化考古游、非遗文化民俗游及牛头寺祈福游等,全方位覆盖不同需求。

服务获游客认可,推动旅游升温:系列特色活动与精准服务让游客直呼“被偏爱”,不仅提升了游客游玩满意度,更有效带动假期旅游热度,助力宕昌国庆旅游迎来高峰。

产业融合的成效直观体现在数据上。今年1至9月,宕昌累计接待游客1013.31万人次,同比增长23.7%;实现旅游花费572520.15万元,同比增长24.8%。旅游产业已从单一观光业态,成长为支撑县域经济、带动群众致富的支柱产业,真正实现了“一业兴、百业旺”的发展格局。

陇上小江南的“破圈”之路:宕昌旅游的“谋”与“火”

【作者手记】

宕昌的“火爆”,是一场关于“谋”的生动实践。它谋准了定位,谋硬了基建,谋活了传播,谋深了融合,“火”成了必然。从曾经的“过境地”到如今的“目的地”,宕昌的崛起之路证明,在区域旅游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唯有系统谋划、久久为功,才能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真正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华丽蜕变。下一站,宕昌正朝着更具影响力的西部生态旅游目的地稳步迈进。

(作者/王秀峰)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