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自由是创业最大的陷阱:离职两年,我真的想要个老板!

排行榜 2025年10月16日 21:54 1 admin

在创业的浪潮中,自由常常被视为创业者追求的终极目标。然而,当真正的自由来临时,许多创业者却发现自己陷入了迷茫和困境。本文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探讨了创业自由的双刃剑效应。

自由是创业最大的陷阱:离职两年,我真的想要个老板!

昨晚做了个梦,又梦到前老板老王了,在梦里我不知做了个什么项目还是汇报,又被劈头盖脸的骂了一顿,随后就惊醒了,可能是被子有点厚,给我热出一身汗…

随后看了下日期,大概两年前的这个时候提了离职,当时本来准备调整个1-2个月重新打工再战江湖,结果中间鬼使神差的觉得AI时代是不是尝试下以半年为限自己搞点事,结果一折腾就到如今…

如果要用一句话形容自己这两年的感受,我觉得应该是:我无时无刻不想要个老板…

然后我发现自己干最大的好处是自由,没人管;最大的问题也是自由,没人管

没人管,于是乎我们需要自己去找目的,找意义,找项目,找反馈,有种说法是创业后,内耗和球莫名堂的事情会变少,不会去做你认为垃圾的工作;

只不过与此同时,你做的任何事情,甚至连这件事情是否正确本身都需要买单!在公司你只需要过程正确,自己玩的话先是需要方向正确、然后是过程正确、最后是结果正确。

这三者有一个东西不正确,那么所有投入都会打水漂,并且很多事情你不去真正试一下真的不知道深浅,比如:

有些大家都觉得有搞头的根本赚不到钱,比如做视频;有些我们认为门槛很低的结果公司大有需求,比如做AI客服;大家都在做的事情往往是个销售、关系链生意,比如外包…

另一方面,脱离公司体系,你的信息渠道必须从被动变为主动,曾经在公司可能你的微信亮起来就很烦躁,但自己玩后手机一天都没个响动可能更烦躁,因为,你不与世界主动联系,世界一定不会主动联系你!

并且,真的不会有老板主动批评你了,你之前惶恐的狗血淋头其实全部是一种反馈,他虽激烈但有效;也当然不会有老板夸奖你,给你发年终奖!

所有的正反馈必须自己不停的做心理建设获得、每一分钱都要靠自己的实力从市场获得,一般人真的算了吧,好好打工挺好的

说完基本感受,再聊聊我的创业项目,也许对各位正在创业同学一些收获:

2B做不得

首先,我去年是在做2B的AI + 管理创业,对应产品为CEO数字分身,他由两个部分组成:

一套公司人效评估系统 + 一套AI表格引擎,可以承载公司所有的降本增效业务,跟多维表格很类似。

自由是创业最大的陷阱:离职两年,我真的想要个老板!

我也不是盲目之辈,为了验证系统的可行性,我在2家公司做了产品/技术顾问,进行了几个月的测试,最终得数据反馈都很好,都是100%提效:

自由是创业最大的陷阱:离职两年,我真的想要个老板!

拿着东西问了问身边的人,虽然大家不看好,但也没提出什么特别尖锐的负面反馈,只不过在具体售卖的时候问题就出来了:

中小公司老板们不太愿意买单的?或者说他们不愿意为管理事项买单…

而后我就在AI 2B这个旋涡里面反复左右横跳,各种尝试做论证,最终得出一个结论:

2B软件/系统/服务 是个销售驱动的生意,他是很看关系好坏的,这里的逻辑是你能不能做 > 是不是轮着你做 > 你是不是做得好,在差不多甚至略差的情况下,只要在及格线以上,那么都是先看关系好坏。

其次,就算是拿到项目,根本不存在标品或者SaaS的可能,80%+的甲方要的都是定制化/私有化部署,只要是定制化/私有化就一定是卖人头,一般收取员工待遇的120%不得了了,再高就不礼貌了在…

服务类产品现阶段很类似于外包卖人头,价格被压得很低,做的事情要么是硬骨头要么是垃圾,员工成长不大还很容易项目青黄不接,这条路规模小的很难走,规模大了风险又大…

并且,2B业务拖欠尾款是常态,交付周期越长越危险,因为很多公司自己战略变得就快,3个月后根本不需要这套系统了,甲方就会找茬不验收;除此之外还涉及各种人事变化之类的破事,总之尾款很难收到,这已经成为了行业老大难问题!

我也看到一些同学做Saas服务赚到钱,但深入了解下来可能有点灰…

总结下来就一句话:国内2B做不了,根本不存在你能做标品的可能。初期AI刚兴起还能奶一波,现在各个公司拿着100万让我给他个GPT的事情时有发生,终究到底还是国内人太多了啊…

于是乎,坚持了一年有余,在今年4月,终于跟团队下定决心暂停了CEO数字分身项目的投入,随后贼心不死又开始折腾AI 2C:

2C是流量生意

放弃2B的CEO数字分身后,我们的主要精力都投入了2C AI英语类产品空气小猪。

这个产品也不是无的放矢,是跟我一个做了10多年英语教培的合伙人规划的,他的公司受双减影响,在疫情期间关闭后一直想做点事,于是就提出了空气小猪,现阶段拿到的用户反馈都很好:

只不过,从产品最初我就发现了2C产品通用的问题,这东西倒是不靠关系了,但他没什么壁垒,容易抄袭、容易重复啊!

比如在做了充分调研发现我们要做的市面上确实没有类似的产品后,加班加点要把产品上线后,开始有了用户。

于是上周马上有用户反馈:有个团队再做类似产品,随后又在非语言学习场景也发现了体验类似的产品……

这也是2C很难的原因了,他不是你一家的,谁都可以做,不论是产品还是服务,你在做的同时人家也在做,并且只要做得好一定会有像抄袭,然后抄袭的成本还极低!

比如我做完AI课后,有几个学员也在做AI课,并且内容很类似,这是很正常的事,除非IP很强,否则用户一定是用脚投票。

于是,2C的产品最终又会演化成一个流量生意,各种流量运营策略就来了,而这东西还挺耗精力,挺花钱的……

时代的洪流

这两年跑下来,我越来越确认一个残酷但清晰的结论:国内AI应用有些沦为了资源的游戏。

很多财大气粗的公司,他们冷眼旁观自己不原创,一点试错成本都不想给,反手“像素级跟进”玩得飞起!

巨头们凭借流量、数据和资本优势,能迅速复刻任何被市场验证的创意,将创业团队的差异化优势周期压缩至以“周”计算。

这也是为什么做AI 2C的反而又想去做2B,做完AI 2B没好果子吃又想做2C的原因:前者看关系与定制,后者看流量与复制,结果是哪里都没份…

所以,我感受到的无人管束的自由之重,不仅仅源于自身的局限,也交织在一个对独立创业者并不算友好的生态里。

于是很多人选择了躺平打工,更多人选择了出海,甚至前些天我们TGO小组会10个人,8个人所在公司都在出海,只不过姿势各有不同…

最后回归一下,我无时无刻不想要个老板,这里的“老板”并非指具体的人,而是一个系统、一个坐标、一个稳定的反馈源。它象征着:

  1. 明确的目标与意义:独自一人时,“为什么而做”这个最根本的问题需要自己回答,并随时可能被动摇。
  2. 即时反馈:独自前行时,你不知道自己做得好不好,方向对不对,这种不确定性是最大的内耗。
  3. 责任的边界:在公司,你的责任是有限的。而自己干,“甚至连这件事情是否正确本身都需要买单”,这种无限责任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我之前的老板他是一个智多星,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崩出一个新的创意,然后会问我们的意见,我们多数人都觉得毫无可能(但表面上会很支持),于是老板总是想去试一试。

其实就算是我们给出了反对意见,他依旧会去试一试,因为不试一试怎么知道真的对不对呢?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叶小钗】,微信公众号:【叶小钗】,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