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小而美”构筑 城乡文化新图景

排行榜 2025年10月23日 13:38 3 cc

国庆中秋假期里,一种新的休闲方式在我们身边悄然兴起——除了远行出游,还有不少人选择走进一些独具特色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在书香与艺术的氛围中,度过一段休闲而宁静的美好时光。

“小而美”构筑 城乡文化新图景

随着“新建一批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被列入2025年度省政府民生实事,这些“小而美”的文化空间如雨后春笋般在全省各地涌现。全省重点打造的80个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典型案例均已进入建设改造提升的收尾阶段,成效初显。其中,太原市图书馆南站·国贸T6分馆、介休香文化博物馆、“阳泉记忆·1947”文化园城市书房等一批具备阅读、演出、展览功能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脱颖而出,成为引领全省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的首批标杆。这些空间以其鲜明的主题定位、完善的设施配置、丰富的业态组合,将优质文化资源直接输送至基层末梢,成为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普惠于民的生动实践。

数字化与地域性展示

满足公众特色文化需求

10月1日,太原南站客流如织,与之毗邻的太原市图书馆南站·国贸T6分馆迎来了一批特殊读者——刚刚抵达山西的游客。“在多媒体互动区的触摸屏上,我找到了许多介绍山西文旅资源的资讯,内容更新及时、权威可靠。原本只是想歇歇脚,没想到发现了一个宝藏空间。”来自江苏的大学生小于兴奋地表示。

这座占地近500平方米、藏书12000余册的现代化分馆,充分考虑了交通枢纽的特殊区位,在提供舒适阅读环境的同时,更肩负起展示山西文化形象的窗口功能。馆内不仅配备饮水机、充电电源等便民设施,更依托多媒体互动区、VR沉浸式体验设备等数字化手段,为初来山西的游客打造了一个集信息获取、文化体验、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

太原市图书馆馆外流通部张峰涛介绍:“我们建设的太原南站·国贸T6等四个分馆都在传统阅读功能基础上进行了数字化拓展,配备电子图书借阅机和电子阅读本,其中电子图书借阅机内置10万册资源,读者扫码即可带走阅读;电子阅读本提供5万册优质资源供外借。这种‘传统+数字’的双轨服务模式,极大地拓展了公共文化服务的边界。”

如果说太原市图书馆南站·国贸T6分馆的特色在于其现代性与开放性,那么“阳泉记忆·1947”文化园城市书房则以其独特的历史韵味征服了读者。这座由旧厂房改造而成的文化空间,占地面积900多平方米,保留了原有的工业建筑风貌,并巧妙融入现代风格设计元素。“我最喜欢书房中那架老钢琴,它是阳泉钢琴厂生产的,已经40多岁了。喝着咖啡看着书,陪伴着这架老钢琴,已经成为我度过假期的生活方式。”“80后”张灿阳的话语中透露出对历史的敬畏。

“阳泉记忆·1947”文化园城市书房负责人潘钰荣表示,该空间已发展成为集图书阅览、文化交流、创意展示、休闲体验于一体的复合型文化场所,特别是其中的刘慈欣科幻文学馆,已成为当地科幻爱好者的精神家园。

运城文脉·河东书房则探索了“文商融合”的创新路径。书房内,各种造型的关公贵金属系列产品再现忠义仁勇精神;“黑泥蜜语”护肤品彰显七彩盐湖特色;涵盖“永乐宫”“鹳雀楼”等知名景点的创意印章令游客爱不释手。这里既是一个品茗读书的文化空间,也是一个拉动文化消费的商业空间,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此外,太原市图书馆营地主题馆、迎泽区图书馆森栖谷分馆、乡宁县云丘山景区小隐书屋、沁水县树理书吧等各具特色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都针对特定场景和人群需求,提供了精准化的文化服务,共同构成了我省多元立体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非遗传承与创新

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空间焕发新生

“经过进一步提升,这个新型文化空间将形成集观展、交流、研学功能于一体的戏曲文化传播平台,让市民和游客深入了解这片土地上灿烂的戏曲文化。”10月8日,晋源区文化馆馆长孙志勇在太原古县城晋阳戏曲文化展览馆介绍道。

该展馆以山西丰富的戏曲文化为核心,兼顾发源于晋阳古城的“太原秧歌”传习功能,打造了集戏曲文化传承、濒危剧种推广和戏曲知识研学为一体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展馆由三个室内展厅、两个体验区和室外临展区组成,常设“千年晋韵——山西戏曲与晋阳地方戏主题展”。未来,这里将持续开展地方戏传习、讲座、研讨、创作等活动,并通过“互动展陈”“戏曲礼仪教学”“戏曲手势体验”“脸谱绘制”等创新形式,让传统戏曲在现代空间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国庆期间,大同云海曲艺社内座无虚席,喝彩声与欢笑声此起彼伏。以相声、快板和非遗曲艺数来宝为核心的演出,让市民与游客在大同乡音中沉浸式感受古城魅力,使这里成为假期最具人气的文化打卡地之一。

作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同数来宝已成为山西的文化名片。在大同数来宝主要演出地云海曲艺社的升级改造中,通过视听系统升级、舞台设备更新及传统曲艺展示区改造,重点强化了数字化展示与互动体验功能。新增的非遗曲艺数据库和虚拟现实体验区,将进一步提升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传播力与影响力。

“没想到山西非遗制香这么美、那么香,真的大开眼界!”10月5日,在介休香文化博物馆“放下院”芳香药材区,游客发出的赞叹声不绝于耳。各种功能的合香饰品、燃香,让久居城市的游客零距离感受大自然的芬芳与古老技艺的精妙。

介休香文化博物馆位于介休市介公祠内,主展厅展出介休香文化历史文物80余件,清代以来制香工具90多件。东西两侧房舍在实现非遗香文物展陈的同时,还开辟了DIY手作体验区和文创销售区。博物馆馆长马毅介绍,在提档升级工作中,他们特别注重实用性、互动性与传播性,微信扫码自助讲解让参观者自主了解文物故事;影音一体展柜通过动画演绎增强展览趣味性;二进院的主馆融合晋商石雕、木艺和香文化,可容纳50人同时开展文化活动;东廊花前树下的传统“香饮子”饮品区,则为年轻人提供了古今文化融合的新型体验方式,有效促进了香文化在自媒体平台的二次传播。

平遥唐都推光漆艺博物馆、浮山县剪纸博物馆、浑源县历史文化展陈馆、忻州市非遗展览馆等场馆,也都依托自身特色,通过创新展陈方式和体验形式,让非遗代表性项目在现代文化空间中焕发新的活力。

文化普惠与基层渗透

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面积不大但设施完善,影都的这个公共文化空间,我们起凤街社区的老年居民出门走几步就到,非常方便。”10月7日,家住太原市起凤街的刘女士在迎泽区图书馆太原影都分馆翻看杂志时感慨道。

这座位于太原影都二层、面积300余平方米的分馆,配备了适合各年龄段的图书,尤其是为电影迷专门准备了数百册电影艺术类图书,还将按计划配备瀑布流电子借阅机、阅览桌椅、数字留声机等现代化设施。迎泽区图书馆馆长乔丹阳介绍,该空间既服务于观影观众,也辐射周边社区居民,成为触手可及的“街区文化客厅”。

走进河津市图书馆子夏书屋叠翠园分馆,新中式风格的书架围合而设,木质座椅上坐满了专注阅读的市民。“虽然我们住在小城市,但能够接触的文化资源也很丰富,多亏有子夏书屋。”每逢假日,带着两个孩子前来阅读的郭女士表示,舒适的阅读环境、齐全的图书种类,特别是“大数据+高科技”带来的体验,让孩子们感到新鲜好奇。

子夏书屋叠翠园分馆在今年完成数字化升级后,实现了服务能级的全面提升:图书馆集群大数据服务平台实时显示借阅数据;智能听书机、借阅机提供便捷服务;最引人注目的是文化长廊互动区——指尖轻触屏幕,海量电子图书、有声资源、视频资源跃然眼前,扫描二维码即可将“移动图书馆”装进口袋。“查阅资料特别方便,二维码一扫就能收藏,对我们备考族太友好了!”正在备考的刘欣体验后惊喜地表示。这种创新服务模式打破了传统图书馆的时空限制,实现了书香与科技的完美融合,为读者提供了沉浸式、互动性、场景化的数字阅读新体验。

“在家门口的东湖拍景,在家门口的文化空间里看书,真是一种享受。”10月5日,襄汾摄影爱好者马景平选择留在当地,在东湖文化空间度过假期。这个按照“旅游+文化、旅游+文创、旅游+非遗”思路打造的综合空间,将6座木屋进行改造提升,内设24小时城市书房、书法馆、亲子阅读馆、非遗传习馆、文化创意馆、美术馆、地方文献馆七大主题空间,形成了集读者交流、图书借阅、文创研发、游客驿站、非遗传习展演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活动场所。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既调动了文化爱好者的参与热情,也营造了全民向善向上的浓厚氛围,真正实现了优质文化资源的下沉与共享。

除了这三处文化空间,沁水县图书馆树理书吧、宁武县图书馆分馆星空文化驿站、文水县丽彬文化园等基层文化空间,也都结合本地实际,创新服务模式,将高品质文化服务直接送达基层群众身边。

“未来,我们将持续推动空间建设标准化、服务内容特色化、运营管理智慧化,使其真正成为传播主流价值、涵养文明风尚、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的重要载体,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文化动力。”省文旅厅公共服务处处长张巧萍说。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不仅丰富了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形式,更重塑着城市文化生态和市民生活方式。它们以其灵活性、包容性和创新性,打破了传统公共文化设施的边界,让文化融入日常生活,让创意点亮城市空间,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路径。随着这一创新实践的深入推进,这些“小而美”的文化空间必将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更多人乐享多彩文化体验,逐步成为连接社区生活、温暖千家万户、贯通城市脉络的文化纽带。(记者杨凌雁 康少琼)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