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封禅仪记——【东汉】马第伯

排行榜 2025年10月23日 19:56 3 admin

我们来学习一篇被誉为 “中国山水记之祖” 的杰作——东汉马第伯的 《封禅仪记》(节选)。此文并非纯粹的闲适之游,而是记录汉光武帝刘秀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泰山封禅大典的仪程。


封禅仪记——【东汉】马第伯

但其中描写登泰山的一段,以其前所未有的真实感、细腻的生理感受与险峻的山水刻画,光耀千古,为后世的山水游记开辟了道路。


封禅仪记——【东汉】马第伯

---


《封禅仪记》(节选登泰山部分)


【东汉】马第伯


是朝上山,骑行。往往道峻峭,不骑,步牵马。乍步行乍骑,且相半。至中观,留马,去平地二十里。南向极望无不睹。仰望天关,如从谷底仰观抗峰。其为高也,如视浮云;其峻也,石壁窅窱,如无道径。遥望其人,端端如杆升,或以为白石,或以为冰雪。久之,白者移过树,乃知是人也。


殊不可上。四布僵卧石上,有顷复苏。亦赖赍酒脯,处处有泉水。目辄为之明,复勉强相将行。到天关,自以已至也。问道中人,言尚十余里。其道旁山胁,大者广八九尺,狭者五六尺。仰视岩石松树,郁郁苍苍,若在云中。俯视溪谷,碌碌不可见丈尺。


遂至天门之下。仰视天门,窔辽如从穴中视天。直上七里,赖其羊肠逶迤,名曰环道,往往有絙索,可得而登也。两从者扶挟,前人相牵,后人见前人履底,前人见后人顶,如画重累人矣。所谓磨胸捏石,扪天之难也。


初上此道,行十余步一休。稍疲,咽唇焦,五六步一休。蹀蹀据顿,地不避湿暗。前有燥地,目视而两脚不随。


早食上,晡后到天门。郭使者得铜物。铜物形状如钟,又方柄有孔,莫能识也,疑封禅具也。


---


封禅仪记——【东汉】马第伯

生僻字注音


· 窅窱 (yǎo tiǎo): 深远幽暗的样子。

· 赍 (jī): 携带。

· 脯 (fǔ): 肉干。

· 窔辽 (yǎo liáo): 深远辽阔。

· 逶迤 (wēi yí): 蜿蜒曲折。

· 絙索 (gēng suǒ): 粗大的绳索。

· 蹀蹀 (dié dié): 小步行走的样子,此处形容步履艰难。

· 据顿: 疲惫困顿。

· 晡 (bū): 申时,下午三点到五点。


封禅仪记——【东汉】马第伯

---


现代文翻译与深度解析


第一段:山高路险,初见奇观


· 原文:是朝上山...乃知是人也。

· 翻译:这天清晨上山,骑马前行。往往因为道路险峻,不能骑行,只好下马牵着走。一会儿步行,一会儿骑马,各占一半。到了中观,把马留下,这里离平地已有二十里。向南极力眺望,没有看不到的地方。仰望天关,如同从谷底仰望高耸的山峰。它那样高,如同观看天上的浮云;它那样险峻,石壁深远,好像没有道路。远远望见山上的人,像端着杆子往上爬,有的以为是白色的石头,有的以为是冰雪。过了好久,那白色的物体移动过了树木,才知道那是人。

· 深析:

· 真切的体验:开篇即从身体感受入手,“骑行”、“步牵马”、“乍步行乍骑”,写出了山路的崎岖难行,非凭空想象。

· 绝妙的视角与比喻:“如从谷底仰观抗峰”,极写视角之低,反衬山峰之高。“如视浮云”更是直接的心理感受。最精彩的是将远处登山的人误认为“白石”、“冰雪”,良久才发现其移动,此笔法以视觉误差写山之高远、行之缓慢,极其生动传神,后世柳宗元《小石潭记》中“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的侧面烘托手法,与此一脉相承。


封禅仪记——【东汉】马第伯

第二段:生理极限与意志坚持


· 原文:殊不可上...碌碌不可见丈尺。

· 翻译:实在上不去了。大家四散开来,僵硬地躺在石头上,过了好一会儿才缓过来。也幸亏携带了酒和肉干,处处有泉水。眼睛因此变得清明,又勉强互相扶持着前行。到了天关,自以为已经到了山顶。问路上的人,说还有十多里。那道路靠着山崖,宽的地方有八九尺,窄的地方只有五六尺。抬头看岩石上的松树,郁郁苍苍,好像在云中。俯视下面的溪谷,模糊一片,连丈尺的距离都看不清。

· 深析:

· 极写其疲:“四布僵卧石上,有顷复苏”,这是中国文学中最早、也是最真实地描写登山疲劳至极限的句子之一,毫无文人的矫饰。

· 感官对比:“仰视”松树在云中,是清晰的向往;“俯视”溪谷不可见,是眩晕的恐惧。通过视觉的清晰与模糊,写出了身处险境的真实心理。


封禅仪记——【东汉】马第伯

第三段:天门之险与“重累人”的经典意象


· 原文:遂至天门之下...如画重累人矣。

· 翻译:于是到了天门下面。仰看天门,深远辽阔如同从洞穴中窥视天空。直上七里,依靠那羊肠般蜿蜒曲折、名叫“环道”的小路,常常有粗大的绳索,可以抓着攀登。两个随从搀扶着我,前面的人拉着,后面的人能看见前面人的鞋底,前面的人能看见后面人的头顶,就像画中重重叠叠的人一样。

· 深析:此段是全文的顶峰,也是它被誉为“山水记之祖”的核心段落。

· 比喻之奇:“窔辽如从穴中视天”,将巨大的天门比作洞穴,再次以缩小自我的视角,反衬出自然的伟岸。

· 细节之真:“往往有絙索”,说明此道之险常设保护,是纪实笔法。

· 千古名句:“后人见前人履底,前人见后人顶,如画重累人矣。” 这是一个极具画面感和冲击力的特写镜头。它精准地捕捉了在近乎垂直的险道上攀登的集体群像,将抽象的“险”化为具体、可感的视觉形象。这个比喻是如此经典,以至于成为后世描绘登山之险的典范。


封禅仪记——【东汉】马第伯

第四段:攀登的艰辛与发现的悬念


· 原文:初上此道...疑封禅具也。

· 翻译:刚开始上这条道,走十几步休息一次。渐渐疲惫了,喉咙嘴唇干燥,走五六步就休息一次。步履艰难,疲惫不堪,也顾不得地上是潮湿还是肮脏。前面有块干燥的地方,眼睛看着,两只脚却挪不过去。…早晨吃完饭开始上山,下午三四点才到达天门。郭使者捡到一个铜器。铜器的形状像钟,又有方形的柄和孔,没有人认识,怀疑是古代封禅的器具。

· 深析:

· 渐进的疲惫:“十余步一休”到“五六步一休”,用数字的变化,将疲惫感量化,真实可感。

· 身体的失控:“目视而两脚不随”,短短七字,将意志与身体极限的矛盾写得入木三分,是文学史上描写“力竭”的神来之笔。

· 历史的纵深:结尾以发现不明铜器作结,为这次艰苦的攀登蒙上了一层历史的迷雾与神圣的色彩,余味悠长。


封禅仪记——【东汉】马第伯

---


总结与升华:其“顶级”何在?


1. 开山鼻祖的地位:它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以第一人称详尽记录登山经历的散文,开创了亲历性山水描写的先河。

2. 身体书写的真实:它不尚空灵,而是紧紧围绕着身体的感受——疲惫、饥渴、恐惧、坚持,开创了一种充满生命质感的“身体游记”传统。

3. 白描笔法的极致:语言质朴无华,却力透纸背。其比喻(如“重累人”)皆从亲身观察中来,新颖、精准而富有创造性。

4. 崇高的审美境界:它展现的不是优雅闲适的山水,而是崇高、险峻、令人敬畏的自然力量。人在其中是渺小、挣扎的,但正是这种挣扎,凸显了人类意志的尊严。


封禅仪记——【东汉】马第伯

《封禅仪记》的这段文字,如同一次穿越时空的直播,让我们与两千年前的登山者同呼吸、共命运。它或许没有唐宋文章的哲学深度,但其原初的、粗粝的、充满生命张力的真实感,使其无愧于秦汉时期顶级山水文字的称号,并为后世所有山水游记,奠定了一块最坚实的基石。


封禅仪记——【东汉】马第伯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