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广东惠州一登山者在白云嶂山顶不幸遇难:多人曾接力营救未果,遗体已运送下山

排行榜 2025年10月25日 08:34 3 admin

2025 年 10 月 18 日晚,东莞谢岗镇的居民闫某在微信群里和前同事蒋某、刘某聊得热闹 —— 三人约定,第二天一早 6 点从东莞银瓶山登山口出发,挑战惠州惠阳白云嶂与东莞银屏山的 “白银双登” 路线。这是当地徒步爱好者中颇受欢迎的路线,周末常有不少人结伴前往,闫某三人也早有此愿,只是一直没凑齐时间。

广东惠州一登山者在白云嶂山顶不幸遇难:多人曾接力营救未果,遗体已运送下山

10 月 19 日清晨,天还没亮透,空气中带着山区特有的凉意,三人准时在登山口汇合。蒋某背着装满水和干粮的双肩包,刘某手里拿着提前下载好的徒步攻略,闫某则穿了件轻便的白色 T 恤,脚步轻快地走在最前面。“听说今天天气好,登顶能看到日出。” 路上,闫某笑着和同伴聊天,语气里满是期待。

按照攻略路线,三人从东莞银瓶山出发,沿着蜿蜒的山路向上爬。起初的路段还算平缓,沿途能看到不少早起的登山者,大家互相点头问好,山间不时传来清脆的鸟鸣。随着海拔逐渐升高,山路变得陡峭起来,碎石子铺就的路面有些湿滑,三人不得不放慢脚步,双手偶尔扶着路边的树干保持平衡。​

上午 9 点多,他们爬到了临近白云嶂山顶 100 米处的一块平坦石头上。此时三人都有些气喘,额头上渗着汗珠,蒋某提议 “休息 10 分钟再冲顶”,闫某和刘某点头同意。坐在石头上,闫某喝了几口矿泉水,揉了揉发酸的小腿,笑着说:“再加把劲,马上就能到顶了。” 休息过后,三人起身继续向上,谁也没料到,这短短的 7 分钟路程,会成为闫某人生的最后一段路。​

就在他们向上攀爬时,走在中间的蒋某突然听到身后传来 “扑通” 一声,他急忙回头,只见闫某直直地躺在地上,身体一动不动。“闫某摔跤了!” 蒋某大喊着冲过去,刘某也紧随其后。两人蹲下身,轻轻呼喊闫某的名字,却没得到任何回应 —— 闫某的眼睛紧闭着,脸色苍白,已经失去了意识。​

广东惠州一登山者在白云嶂山顶不幸遇难:多人曾接力营救未果,遗体已运送下山

二、救援现场:路人接力心肺复苏的 40 分钟​

“快!谁有急救经验?” 蒋某的声音带着颤抖,他一边按压闫某的胸口,一边向周围的登山者呼救。很快,几名路过的徒步者围了过来,其中一人从背包里拿出户外保温垫,铺在闫某身下,“先垫上这个,别让身体着凉”。​

一位穿着蓝色运动服的女士蹲下身,接替蒋某进行心肺复苏 —— 她双手交叉放在闫某的两乳头连线中点,按照 “30 次按压、2 次人工呼吸” 的节奏,动作标准而有力。按压了约 1 分钟,她的额头渗出细汗,手臂也开始发酸,旁边一位戴眼镜的男士立刻上前:“我来换你,你歇会儿。”​

就这样,救援的接力棒在陌生人之间传递着:蓝色运动服女士、戴眼镜男士、还有一对年轻情侣,一波人按压累了,另一波人马上接上,谁也没有停歇。闫某身下的保温垫被汗水浸湿了一小块,他的白色 T 恤也沾了些泥土,可无论大家怎么努力,他的身体始终没有任何反应,连一丝微弱的呼吸都没有。​

上午 9 点 50 分,一位拍摄徒步视频的博主路过现场,他用手机记录下了救援的画面 —— 视频里,几位救援者围着闫某,动作专注而急切,旁边还有人在拨打急救电话,声音里满是焦急:“我们在白云嶂山顶前 100 米处,有人晕倒了,急需医护人员!” 博主后来回忆:“当时大家都在尽全力帮忙,没人想着要走,哪怕知道希望可能不大,也没人愿意放弃。”​

上午 11 点左右,远处传来了熟悉的警笛声 —— 消防、公安和医护人员带着担架、急救箱,沿着陡峭的山路快步赶来。医护人员立刻对闫某进行专业检查,听诊器放在他的胸口,心电图仪的导线连接在他的手腕上,可屏幕上始终没有出现正常的心跳波形。几分钟后,医护人员轻轻摇了摇头,对着围拢的人群低声说:“对不起,我们尽力了。”​

三、路线背景:“白银双登” 的热门与风险​

白云嶂位于广东惠州市惠阳区,海拔 1003 米,是惠阳区的最高峰;与之隔谷相望的东莞银屏山银瓶咀,海拔 898 米,是东莞最高峰。这两座山之间的徒步路线,因风景优美、难度适中,被当地徒步者称为 “白银双登”,每到周末,常有不少人从东莞、惠州甚至深圳赶来挑战。​

记者从当地徒步爱好者口中了解到,“白银双登” 全程约 15 公里,正常情况下需要 6-8 小时完成,沿途虽有指示牌,但部分路段未经开发,碎石多、坡度陡,尤其是雨后容易打滑。“这段时间天气干燥,山上风大,早晚温差也大,不少人穿得太单薄,容易体力不支。” 一位经常走这条路线的徒步者说。​

事发当天,就有不少网友在社交平台分享 “白银双登” 的攻略,攻略里会提醒 “带足水和干粮”“穿防滑登山鞋”“提前查看天气预报”,但仍有部分登山者心存侥幸 —— 有的为了轻便不穿登山鞋,有的不带急救用品,还有的像闫某一样,穿着短袖 T 恤就上山,忽略了山区气候的变化。​

“其实每年都有登山者在这条路线上出意外,大多是因为体力不支、滑倒或者突发疾病。” 当地一位户外俱乐部的负责人说,“我们每次组织活动,都会提前给队员做安全培训,要求必须携带急救包、保温毯,还会安排有急救经验的领队随行,但散客往往容易忽视这些细节。”​

四、后续处置:遗体下山与家属善后​

10 月 19 日 10 时 59 分,惠州惠阳区属地派出所接到 119 转来的警情,值班民警立刻驱车赶往白云嶂,途中联系了当地的山林防护队,一同前往事发地点。到达现场后,民警对事件经过进行了初步调查,确认遇难者为闫某,并联系了他的家属。​

由于事发地点位于山顶附近,山路陡峭,车辆无法直达,民警和山林防护队的队员们只能轮流抬着担架,一步步将闫某的遗体往下运。山路狭窄,部分路段需要两人并排托着担架边缘,慢慢挪动脚步,遇到湿滑的地方,还要有人在前面铺防滑垫。直到当天下午,遗体才被安全运下山,送往惠州殡仪馆存放。​

10 月 20 日,惠阳区相关部门向记者证实,闫某的家属已赶到惠州,在派出所的协助下处理善后事宜。“家属情绪比较激动,我们正在帮他们协调后续的遗体火化、保险理赔等事宜。” 派出所的工作人员说。​

截至记者发稿时,闫某的具体死因尚未公布,相关部门仍在进一步调查中。但这场发生在山顶前的意外,已经给不少徒步爱好者敲响了警钟 —— 户外登山不是 “说走就走的旅行”,每一个细节的疏忽,都可能酿成无法挽回的悲剧。​

夕阳下,白云嶂的山顶被染成了橘红色,山间的风依旧吹着,只是少了往日登山者的欢声笑语。几位收尾的山林防护队队员沿着山路往下走,手里拿着捡来的塑料瓶,他们回头望了望山顶的方向,轻声说:“希望这样的事,以后不要再发生了。”​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