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宁德,我以秋光为笺来赴约

排行榜 2025年10月27日 16:17 6 cc

深秋的风掠过苏州南站的站台,外套拢住了几分凉意,却拢不住心头奔涌的热望。当“南通—厦门”的列车缓缓驶入视野,车窗映着晨雾里的天光,我知道,一场与宁德的遇见,正载着闽东的山海气息,朝我而来。

宁德,我以秋光为笺来赴约

出发前总在想,这座被东海拥着、被武夷余脉护着的城,该藏着怎样的故事?是古港码头沉淀的帆影,还是廊桥木构间流转的时光?是畲族歌谣里的婉转,还是锂电车间里的轰鸣?此刻列车穿行在江南与闽越的交界,窗外的稻田从金黄渐变成青绿,仿佛季节在这里放慢了脚步,却又在某个转角,突然撞进一片带着海腥气的风——宁德,就快到了。

我想象着踏入宁德的第一缕晨光。或许该先去看看三都澳,那片被称作“海上天湖”的海域,清晨该是蒙着薄雾的吧?渔排如星子散落在水面,渔民摇着小舢板穿梭其间,木桨划过水面的声响,该比城市的早高峰更清脆。听说这里曾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郑和下西洋时或许曾在此补给,那些沉在海底的瓷片,是不是还藏着当年商船的印记?站在澳口远眺,海风会送来千年的故事,让我读懂这座城与海的羁绊——从昔日的“海疆屏藩”到如今的“中国大黄鱼之乡”,宁德的海,从来都不只是风景,更是生存的智慧,是发展的底气。

接着想去寻一座廊桥。闽东的廊桥,是木构建筑里的诗。想象着在蒙蒙细雨中走近它,桥面的木板被岁月磨得发亮,廊柱上的楹联虽有些斑驳,却还能辨认出“枕流漱石”的雅致。当地老人说,每一座廊桥都有“桥神”守护,过往的行人会在桥亭里歇脚,听樵夫讲山那边的故事,看孩童追着溪流里的鱼虾跑。我想在桥边坐一会儿,看阳光透过廊檐的缝隙洒下来,在青石板上织出细碎的光斑,或许还能遇见一位畲族阿婆,她背着竹篓,篓里装着刚采的茶,用软糯的闽东话跟我打招呼——那一刻,宁德的温柔,该会漫进心里吧。

当然,不能错过宁德的“新名片”。早就听说这里是“中国锂电之都”,在市委党校培训的间隙,真想走进产业园看看。想象着现代化的车间里,机械臂精准地运转,蓝色的电芯在传送带上流动,工人们穿着统一的工装,眼神里满是专注。从曾经的“弱鸟先飞”到如今的“产业腾飞”,宁德用十年时间走出了一条逆袭之路——这里有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生产基地,有新能源领域的“独角兽”企业,更有无数人为了“绿色能源”的梦想,在实验室里、在生产线上日夜坚守。或许在培训课上,能听到政协委员们讨论“十五五”规划里的新能源布局,能看到专家学者用数据讲述宁德的发展速度,那时我会更明白:这座城的魅力,不仅在于历史的厚重,更在于未来的可期。

也想趁着课余,去尝一尝闽东的味道。清晨的早市上,该有刚捞上来的大黄鱼,鱼鳞闪着银光;街角的小吃店,热气腾腾的福鼎肉片在汤里翻滚,撒上一把葱花,鲜得让人眯起眼睛;还有畲族的乌米饭,用南烛叶汁浸泡过的糯米,蒸出来带着草木的清香,咬一口,软糯里藏着山野的气息。我想和党校的同学一起,坐在巷子里的小店里,就着一杯白茶,听老板讲宁德的变迁——从“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到如今的“县县通高速”,从“靠海吃海却吃不饱”到如今的“特色产业富农”,每一段故事里,都藏着宁德人不服输的韧劲。

培训的日子或许会很忙碌,要学习履职能力,要研讨提案思路,要解读“十五五”规划的蓝图。但我知道,在这些充实的日子里,宁德会以它独有的方式,住进我的记忆里——是党校窗外飘来的桂花香,是课后散步时遇见的畲族图腾,是夜晚宿舍楼下听到的海浪声,是和委员们讨论时,大家眼里对宁德未来的期待。

列车还在前行,窗外的山越来越青,风里的海味越来越浓。我低头看了看手里的培训手册,封面上“宁德”两个字,在晨光里格外清晰。忽然想起出发前朋友说的话:“宁德是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它会让你爱上这里的山海,更爱上这里的人。”

是啊,宁德,我来了。带着对历史的好奇,对文化的向往,对发展的期待,我愿以秋光为笺,把在这里的每一段遇见,都写成心底最温暖的篇章。或许当培训结束离开时,我会带着满满的收获,更带着对这座城的眷恋——毕竟,有些地方,一旦遇见,便会念念不忘。

作者:周建明

2025/10/26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