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文化中国行 | 渠清水润民生 千年文脉赋新能

十大品牌 2025年08月14日 18:06 1 admin

#唱响新时代黄河大合唱#

文化中国行 | 渠清水润民生 千年文脉赋新能

8月12日,艳阳高照,青铜峡市大坝镇韦桥村两侧枝叶葱茏的枣树、核桃树上挂满了果实。绿树掩映下,村落充满了生机。

作为唐徕渠、大清渠、汉延渠和惠农渠四大古渠进水闸所在的韦桥村,被称为“汉唐古渠第一村”。唐徕渠边巨石上“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宁夏引黄古灌区”两行大字格外醒目。

在漫长的岁月里,一代代先民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不断总结治水、管水、用水的经验,传承着古老的灌溉智慧,让黄河水在宁夏平原上纵横交错,形成了密如蛛网的灌溉系统。千百年来,每一条渠、每一处闸、每一座坝在持续运行、发展中,无不展示着引黄古灌区厚重的历史文化。

奔腾的渠水,映照着宁静祥和的村庄。对于居住在古渠附近的村民来说,这是祖祖辈辈所依赖的生命之源泉。

当天,韦桥村村民刘玉恒坐在家门口的长椅上,眯着眼晒太阳。聆听渠水流淌的声音、观察菜园里蔬菜的生长情况……这都是让刘玉恒感到惬意的事情。

“我们祖祖辈辈都靠着渠水生活。小时候,我会和父母一起将渠水引到田里浇灌庄稼,还会用渠水浇灌果园。我们这里无论是庄稼还是瓜果,味道都特别好。这几年,来我们这里旅游的人越来越多。”老人笑着说。

虽说已经年逾八旬,但辛苦劳作了大半辈子的刘玉恒仍然耳聪目明。作为土生土长的韦桥村人,他热心地为前来入户的该村村委会委员曹燕讲述古渠的发展史。

“黄河水养育了我们,我也时常告诫子孙,一定要保护好这些古渠。只要古渠在,我们就能扎稳根,也才能过上好日子。”刘玉恒感慨地说。

古渠的美,不仅在于它的长度和流域面积大,更在于它孕育了两岸的文明,造福了一方百姓的生活。这些年,韦桥村进一步挖掘黄河水文化和生态资源,建设葡萄、油桃、毛桃和瓜果蔬菜采摘大棚26栋,栽植桃园200亩,全力打造集旅游观光、休闲养生、农事体验、农业科普培训等于一体的乡村旅游产业特色村。曹燕说:“千百年来,生活在古渠两岸的村民依黄河水而生。如今,随着村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近几年人均年收入增长了近5倍。”

漫步在韦桥村,唐代镇河牛、明代石狮、清代通智碑等历史文物,让人们触摸到“水润千年”的历史文脉,这里每滴水都镌刻着治水先贤的智慧,每寸土都见证着塞上江南的古今对话。

如何保护好这些跨越千年的古渠,宁夏始终走在前列,是全国首个专项立法保护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省区。通过先后出台《宁夏引黄灌溉工程遗产保护规划(2018—2035)》《宁夏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保护条例》,持续深化全社会对遗产价值的认知、维护与传播,让古老的水利文明焕发新生。

在青铜峡灌区渠首管理处大坝管理所水调控制分中心,电子大屏上跳动的数据流与古渠图叠加。“利用就是最大的保护。经过多年的发展,信息技术应用与汉代‘均水制’的配水原理深度融合,打开了千年古渠新时代灌溉的‘智慧之门’,总能给人们带来新的发展和新的机遇。我们也依据《宁夏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保护条例》,持续推动秦渠、汉渠等古灌溉工程传承保护,让千年古渠持续为民造福。”宁夏渠首管理处组织人事科负责人杨少波说。

流润千秋的古渠,是文脉传承的载体,稻花飘香的土地,是万千百姓的努力。今日之古渠,早已远远超出了其原本的历史作用和价值,一个融汇自然风光、水利功能以及历史、人文等丰富元素的新文化符号,将以全新的姿态“步入”人们的视野。

来源: 吴忠网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