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圆明园被毁150年后,专家准备对其修复时,意外发现50000多件文物

十大品牌 2025年08月30日 01:54 1 admin

圆明园:余烬未冷的人间梦与碎玉悲

圆明园被毁150年后,专家准备对其修复时,意外发现50000多件文物

说到底,谁家后院一把火,总比外人来的时候烧得心疼。可偏偏有些火不是普通的烟火气——1860年秋天,天刚刚转凉,英法联军的兵甲踏着晨雾进了北京,挥手一场大火,圆明园烧了三天三夜。许多北京城里人还记得那场火的狠,远处都能嗅出点奇异的香气——不是谁家烤红薯的味,是皇家好东西沸煮后的气息。大水法石柱残影,像极了受难的老人,全城的眼泪,那几天都烘干在烟尘里。

眼见白烟里升起的,是几代皇帝的心血,是巧匠们拼了半辈子的精气神,还有无数珍宝,转眼都飘到了海的那边。圆明园的梦,照进现实成了废墟。国家盛与衰,人爱与恨,烟火之后,大家反倒吵起来——这园子该不该重建?打从新中国刚有点眉眼起,这事儿就在茶馆里、专家会上磨破了嘴皮子。

圆明园被毁150年后,专家准备对其修复时,意外发现50000多件文物

有的人说,火烧圆明园是苦涩记忆,应该永远留白;有的人举着杯子说,咱们要复兴传统,应该让圆明园再立北京北。可园子碎了的时候,没人想到它会变成百年后的难题。重建是个遥远的事,可考古却不曾停歇。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层层黄土、碎石瓦砾下,突然又冒出了五万多件挂着泥渍的文物——乾隆年间的鎏金铜象首,嘉庆御笔的石刻,名字听上去都让人心里一跳。

这么一座皇家秘园,从头至尾都是个谜。到底埋着多少故事、多少眼泪、多少未说出口的唏嘘?老话说得明白:一座好园子,三分靠匠心,七分看主人。修园子不是修砖瓦,是修气度、修心情。要说圆明园,那还真不只是皇家自个儿乐的地方。

圆明园被毁150年后,专家准备对其修复时,意外发现50000多件文物

讲到开头,还得倒回去两百多年。康熙48年,正是腊月里的隆冬,三十一岁的四阿哥胤禛,忽然得了圣上一桩“没多大”的赏赐——一座原本属于别人、刚刚被内务府没收的小园子。那时候北京满城贵胄喜欢攒私宅,谁都琢磨怎么能在忙乱的生活里留个清静地儿。四阿哥虽没得着大片地皮,可小巧也是天地。他给自己找麻烦一样,琢磨着“怎么修个不一样的园子”,让康熙看看。

修得啥样呢?不是金碧辉煌,不是花假巧匠。胤禛回头叮嘱工匠,“别跟我弄那些乱七八糟的怪石堆,想方设法做出点自然样子。”简单,像是宣誓一样。后来康熙过来看,一时十分稀罕,连夸“有韵味”,十四年间跑来这里十三趟。老皇帝抚摸着新园子的石栏杆,心说这孩子还真懂我的心思。为表态度,还给起了大名:圆明园。

圆明园被毁150年后,专家准备对其修复时,意外发现50000多件文物

“圆而入神”,是父亲对儿子的期许。做人要圆满通透,“明而普照”,是对聪慧的祝福。说是皇家父子,其实也像寻常人家,老子盼着小子能成材,有点规矩、有点出息。日后雍正继位,四六不合的大清改头换面,这片小园地终于热闹起来。

雍正刚当皇帝时,还没来得及卸下身上的清冷,便让这园子新添了几道烟火气。先是把朝政的正经活搬到园里,批折子、见大臣、讲国事,连赶考似的一锤接一锤,白天在勤政殿会大臣,晚上还得在九洲清晏陪太后讲家常。园子的格局,一日比一日庞大起来——正殿、军机处、学堂、祠庙、戏台子,甚至还有条给孩子们“撒欢”的假街市。

圆明园被毁150年后,专家准备对其修复时,意外发现50000多件文物

其实那会儿,不光是帝王住着舒服,连种地的地儿也没丢下。圆明园里竟有块土地,皇帝命人种庄稼,不是为了新鲜玩意儿,是想遮羞点“以农立国”的做派。春天三月到秋末,紫禁城的主人翻墙越壕来这常驻,时不时住上大半年。到底皇帝也是人,总要有点散心的地方。

后来到乾隆,圆明园便真正成了“万园之园”。乾隆初登帝位的时候,国库还有不少硬通货。年轻时也矜持,没敢大手大脚。偏偏到了中年,玩心更大了。一江南下来,见识了苏杭美景,他也动了念头:“这些好景都给我缩小打包放进园子里。”

圆明园被毁150年后,专家准备对其修复时,意外发现50000多件文物

他还盯上了西方园林里新潮的“水法”——说白了,就是喷泉。意大利郎世宁当时还给起洋主意:“让手艺人来仿一仿。”结果一搞就是三十八年,美好与奢靡,不着痕迹地交叠在圆明园的分分寸寸。

乾隆的时代,是盛世吗?一半是,一半不是。外头人看中国富贵无边,谁知底下泥土里早发了头冷汗。人口翻番,地不够分,红薯传进来也救不了几个孩子的命。乾隆没想那么多,他只盯着花草、亭台和文人字画,赶时髦、收美景。可等到天边起了风暴,白莲教的火一烧,盛世的裂痕就露了出来。

圆明园被毁150年后,专家准备对其修复时,意外发现50000多件文物

等到圆明园烧光那年,天下早不是当年的天下了。咸丰皇帝想逃,臣子也想逃。英法联军像“蟊贼”一样,肆意掠夺。火光下,喷泉石柱的残影定格成了中国人心里的痛。有人说,那场大火烧的不仅仅是故纸堆,更像是拿整个家底做了交换,把百年前的憧憬、繁华一夜之间路数清光。

后来,圆明园剩下的都是灰色。火烧之后,幸存的太监作起拆迁队,能扒开的木料扒下来卖,烂砖坛瓦也有人来捡。到北洋军阀掰手腕的年头,洋楼的石料又被扒去盖别的房子。大清已经倒了,连余温都凉透。旧时的贵族园林,竟慢慢成了流浪百姓的住处。地气也变,园里的风声是呻吟,旧主人的骨气、风流,从此再没人提起。

圆明园被毁150年后,专家准备对其修复时,意外发现50000多件文物

再往后,阿房宫的命运是不是全在这里重演?富贵是易碎品,人间苦乐似是轮回。那些曾经唱着每日升平的高墙大殿、广厦雕栏,终究掩不住一场大火。

新中国成立后,一茬又一茬的人议论:圆明园要不要重来一遍?重建还是不重建,不是单纯的手艺和钱的问题,更是民族情感的拉锯。有时候,保留废墟也是种提醒。有的时候,复建辉煌或许只是我们心中一个不服输的倔劲。

圆明园被毁150年后,专家准备对其修复时,意外发现50000多件文物

但园子在沉默里等,等泥土下的文物被掀出来,等海外流散的宝贝一点点“漂洋过海”回北京。流失出去的物件,有几个回来的,有些还在英法的博物馆和拍卖房里排队。哪一件不是带着血泪和委屈远走他乡?

圆明园,从头到尾都是命运的投影。盛世一夜之间崩塌,荣华富贵转身成了灰烬。也许谁都藏着一套餐具、一坛旧酒,等着春暖花开时再团圆,可最后留下的,只有石头、残池和留不住的风。

圆明园被毁150年后,专家准备对其修复时,意外发现50000多件文物

写到这里,忽然明白——王朝的悲欢,不也像家里久未修补的故宅?外人砸墙的时候,自己的人却早已心散。阿房宫、圆明园,这些宏大又脆弱的梦,终在一次次江山变色后归于尘埃。

我们常说,历史总要留下点什么。可有时,留住的未必是金银玉器,也许只是一段屡败屡起的韧劲。往后再看圆明园时,是不是能少些怨恨?也许更值得我们惦记的,是如何在一次次兴废之后,找到一条自己、不消亡的路。等风吹进废墟满地的春草时,你会不会也想起,曾有人在这里,努力做过最好的梦?

圆明园被毁150年后,专家准备对其修复时,意外发现50000多件文物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