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德令哈:从“诗与远方”到“触手可及”的高原秘境

十大品牌 2025年10月11日 09:12 1 admin

当海子的诗句“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让这座高原小城被更多人知晓时,许多人对它的印象还停留在“戈壁荒漠中的孤独驿站”。但如今,随着文旅融合的深入推进,德令哈正以“可鲁克湖的灵动、外星人遗址的神秘、柏树山的古柏蓊翳、哈拉湖的壮阔”为笔,在柴达木盆地东北部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文旅新篇章。

德令哈:从“诗与远方”到“触手可及”的高原秘境

从“过境打卡”到“深度体验”

清晨的可鲁克湖——托素湖自然保护区,水鸟掠过湖面,芦苇荡在风中摇曳。栈道上,来自江苏的游客李女士正用手机记录着这一画面。“以前总觉得西北是‘粗线条’的,没想到德令哈有这么细腻的风景,湖光山色间还有蒙古族、藏族的文化元素,完全超出预期。”

过去,德令哈常被视为青海环线游的“中转站”,游客停留时间短、消费单一。如今,当地围绕“生态+文化+旅游”整合资源:可鲁克湖的生态风光、外星人遗址的神秘传说,再加上蒙古族“那达慕”、非遗刺绣传承等民俗活动,正让“匆匆路过”变成“专程而来”。

在柏树山的“牧家奶坊”里一派忙碌的景象,牧民乌力泽和几位妇女正在专注地分装牦牛奶。车间外的展示区里,奶酪、奶皮等各类奶制品摆放整齐,吸引着游客驻足品尝。体验区中,游客们饶有兴致地跟着牧民学习制作奶皮。看着铜锅中的鲜奶渐渐凝结成薄皮,感受着传统工艺的独特魅力。

“以前光靠放牧,牛奶喝不完就浪费了。现在搞起奶制品加工,旺季一天能出两百多斤货,游客能尝到新鲜的,还能学做奶皮带走。姐妹们在家门口挣钱,日子比格桑花还红火!”乌力泽笑着说道。

从“诗的符号”到“活的文化”

“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夜色笼罩……”在德令哈市中心的海子诗歌陈列馆内,讲解员正轻声朗诵着海子的诗句,游客们驻足在展台前,认真观看泛黄的手稿、珍贵的诗集,刻有诗句的文创书签格外引人注目,成为传递诗意的载体。

海子的诗为德令哈贴上了独特的文化标签,但德令哈市并未让它停留在“符号”层面。修缮一新的诗歌陈列馆、每年举办的“海子诗歌节”,再加上“诗歌主题研学路线”,让游客在高原风光中触摸文字与土地的碰撞。“站在海子停留过的土地上,看着戈壁与湖泊交织的景象,才真正读懂诗里的‘荒凉与温柔’。这种体验比课本里读诗更加震撼。”一位来自甘肃的大学生游客感慨道,他还在当地买了刻有诗句的文创书签,“把德令哈的记忆带回去”。

打造高原文旅融合新标杆

未来展望中,德令哈正朝着打造高原文旅融合新标杆的目标迈进。未来,德令哈将借助青海环线联动效应,完善交通、住宿等设施,还将积极探索农旅融合新模式——以向日葵、油菜、牧草等种植产业为依托,开发“农旅+”项目,让游客感受高原生态生生不息的魅力。

“我们希望让更多人知道,德令哈不只有海子的诗和戈壁的风,还有生生不息的生态之美、多元交融的文化之韵。这座高原小城,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等待人们的发现。”德令哈市文体旅游广电局局长才茜龙说。

夕阳西下,巴音河的水面被染成金色,远处的柏树山在暮色中更显静谧。或许正如海子所写,“德令哈,这是雨水中一座荒凉的城”,但如今,它正用自己的方式,让“荒凉”生出独特的生命力,成为越来越多人心中真正的“诗与远方”。

来源:德令哈市委宣传部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