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列车过榆林

十大品牌 2025年10月21日 06:12 3 admin

陕北游记之十八 车过榆林

列车过榆林

当天下午,我们坐上了西安开往呼和浩特的K4276次列车,买到了硬卧,我们从延安站上车,经过榆林,去内蒙古的包头市。刚开始时,我们打算到榆林下车参观旅游的,但朋友认为榆林同属陕北地区,我们已经看了属于榆林管辖的绥德和米脂,这次就直接到内蒙古的包头市去看一看,于是决定不再榆林停留了。但我们很珍惜这次在贯穿整个陕北黄土高原及河套毛乌素沙地的旅行,想在在火车上直观地看一看榆林一带的绿化情况。

列车过榆林

我对朋友说,延安是中国革命的落脚点和出发点,而与延安同在陕北的榆林是另一座重要城市,有着自己古老的历史。榆林坐落于陕西省的最北端,历史上的榆林,常被描绘为边塞、荒漠与战争的交织之地,诸如“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的诗句,便见证了这片土地上的沧桑与苦难。朋友说,令人欣慰的是榆林发现了丰富的矿产资源,在过去20年榆林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巨变,被誉为中国的“科威特”,曾经的贫困状况因其丰富的煤炭资源得以改善,居民收入大幅提高,榆林已成为富裕地区,拥有全民医保和15年免费教育。这是许多内地城市也没有能够做到的。

列车过榆林

榆林是位于毛乌素沙漠南缘的城市,曾是沙漠化的重灾区。流沙甚至越过长城南侵,吞噬了无数村庄,迫使榆林城三度南迁。新中国成立后榆林人民积极治沙,治理了2.44万平方千米的荒漠,使境内860万亩的流沙得以固定或半固定化。这使得陕西绿色版图向北延伸400余公里,更使榆林成为我国首个成功拴牢流动沙地的地区。榆溪河是无定河的重要支流,从榆林市区中部穿城而过,我们看到如今榆溪河两岸是成片的芦苇和绿树,溪水清澈不再是曾经满目疮痍的沿黄沙化带。

列车过榆林

列车开到榆林站时,我们下车拍了几张照片。放眼望去,整个榆林大地到处是清脆的绿色,大块的黄土、黄沙裸露的地面已经很难见到了。如今榆林的景观已焕然一新,高楼大厦与绿意盎然的环境相互辉映,土地已从昔日的沙漠演变为绿洲和农田。我曾看到一篇报道,榆林地区的沙化土地治理率已高达93.24%,这标志着中国四大沙漠之一的毛乌素沙漠即将在陕西版图中消失;榆林市的林木保存面积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60万亩增加至2248万亩,林木覆盖率从建国初的0.9%跃升至如今的36%以上。

列车过榆林

朋友说,这个比例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4%。榆林绿化的主要树种,也是经历了一些探索与调整,先是种植樟子松、在流动沙地播下第一抹绿,到种植彰武松、让毛乌素绿意更浓,再到种植班克松、在石缝间开辟生态新局,“三棵松树”的扎根成长,恰是榆林生态治理的缩影。

列车过榆林

我们的话题转到了榆林境内的长城。榆林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春秋时置上郡,距今已2000余年。榆林市境内保留着丰富的长城遗址,包括战国秦长城、隋长城以及明长城。明成化年间筑榆林城,为九边重镇之一,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榆林明长城即延绥镇长城,在榆林境内东起府谷县墙头村,经西出定边县与宁夏境长城连接,总长约1127.5公里。

列车过榆林

我告诉朋友,明长城修筑时沿山脊而建,依山形、随地势、或铲削、或垒筑、或挑堑。有的夯土为墙,有的外砌砖石,用料多为就近取材,因地制宜。榆林段的长城筑于起伏的黄土山梁,有的筑于比较平坦的沙漠草地,景观多样,独具特色。榆林的明长城遗存属于土筑长城,墙体由黄土夯筑而成,残存高度2-7米。全线残存几十座马面、敌台和烽火台。长城的墩台基础用条石包砌,台体黄土夯筑,平面呈方形,立面呈梯形,外包大青砖。

列车过榆林

我们从火车上看去,如今包砖大部脱落或被拆除,长城逐渐与周围的地形融为一体,长出了树木或青草。这些烽火台不再燃起狼烟,而是静静矗立,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与沧桑。这时正值夕阳西下,余晖洒满长城,烽火台的剪影在光影变幻中更添几分孤独与壮美,激发我们对往昔岁月的无限遐思。

蒋国良,2025.9.17。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