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要是突然拿到100万,你的生活真的会彻底改变吗,有人可能会说,有了这笔钱就能还清房贷、辞掉不喜欢的工作,甚至创业当老板。但现实中,不少人...
2025-10-21 0
星星,回到了天上。
留下仰望星空的人,继续沿着光追梦。
2025年10月18日,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因病于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消息一出,全球科学界都在哀悼,这其中就包括陪伴了杨振宁21年的翁帆。
其实,这段相差54岁的缘分,早在1995年就结下了。
当时翁帆还是汕头大学的学生,负责接待来参会的杨振宁夫妇,她的细心给两人留下了印象,之后偶尔寄张贺卡联系。
2003年杨振宁的第一任妻子去世,没想到第二年他就在香港再次见到翁帆。
那次石澳游玩遇雨,两人牵手走过陡坡,这份默契让感情慢慢生长。
杨振宁说翁帆是“上帝给我的最后一份礼物”,坚信他们会是段美好的罗曼史。
翁帆也觉得,他给了自己“一个纯净的世界”。
2004年底两人结婚,面对漫天质疑,他们没多解释。
翁帆也真的用了用21年时光陪着其整理手稿、散步、聊天,直到爱人逝世。
10月19日,翁帆在《光明日报》发表了题为《他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的悼念文章。
她写道,杨先生离开的时候一定很欣慰,因为他为民族复兴、国家强盛和人类进步交出了满意答卷。
翁帆还在文中翻译了杨振宁快满九十岁时写下的诗作,诗里称自己的一生“沐光而行,如斯如愿”“幸福圆满,无怨无悔”。
她紧接着补充,这确实是有理想、有奋斗、有担当且感恩的一生。
对于这段自2004年起便备受关注的婚姻,翁帆用一句话给出了最有力的回应。
她直言“有他多年的陪伴,我何其有幸”,字句间的真挚打动了许多人。
那些围绕两人感情的猜测,在这份沉痛的悼念中渐渐平息。
她最后提到,相信杨先生会在某颗星星上微笑,而世人能从他身上找到自强不息的力量。
同样的,这份平静又深沉的思念,也牵动着清华园里无数人的心。
10月19日一早,清华科学馆外墙覆满藤蔓的小楼前,已排起蜿蜒长龙。
队伍里有共事的老教授,也有刚结束实验的研究生,甚至还有父母牵着的孩童。
就连87岁的北大前物理系主任甘子钊,也在寒风中排队送别挚友。
而他们吊唁的这座小楼则是杨先生倾注心血的高等研究院,119室被设为缅怀室,从18日起接受吊唁为期7天。
上午9点缅怀室开放,人们先在入口取一枝菊花,再到签名簿上写下名字。
走进室内,朴素的空间里几乎铺满黄白菊花。
墙上正中的黑色相框里,杨先生面带微笑,目光依旧睿智。
据杨先生的学生翟荟说,这里曾是先生父亲的办公室,年少的先生或许常在此走廊奔跑。
吊唁结束后,人们可领取一本杨先生的生平纪念册。
册子上还有他写的“宁拙毋巧,宁朴毋华”,而其中讲述的正是杨振宁跨越百年的传奇人生。
1922年,杨振宁出生在合肥,父亲是清华教授,小时候跟着父亲在清华园住,有事没事就喜欢翻父亲的教案看。
这一翻可不得了,年仅16岁的他,就凭着高二学历考上了西南联大。
那时候上课的地方是铁皮棚子,下雨时雨点砸在棚顶噼里啪啦响,老师得提高嗓门讲课,他就把笔记本垫在腿上,和邓稼先一起跟着声音记重点。
1945年他拿到留美名额去了美国,在芝加哥大学跟着泰勒学习。
然而他住的公寓离学校很远,每天早上要坐一小时公交,可在车上还不忘翻物理课本,遇到不懂的就折个角,到学校赶紧问老师。
到了32岁,他又和米尔斯一起研究,提出了杨-米尔斯规范场论。
当时把论文投出去,好多期刊都觉得这理论“太超前”,没人愿意登,但他没放弃,又反复修改补充,直到一年后才发表。
可发表之后他并没有懈怠,有一次和李政道聊天时,突然想到“宇称可能不守恒”。
那时候学界都认定“宇称守恒”是铁律,没人信他们,两人熬了好几个月查资料,终于写出论文,还找吴健雄帮忙做实验。
吴健雄为了验证这个猜想,特意跑到美国国家标准局,在零下270度的低温实验室里忙了整整一个月,终于拿到关键数据。
1957年10月,他就和李政道就拿了诺奖,那年他才35岁,是当时最年轻的诺奖得主之一。
10年后,他在普林斯顿当了老师,有次讲到一半突然想到新解法,赶紧停下来在黑板上演算,学生们围着看,连下课铃响了都没人走。
而这就是有名的“杨-巴克斯特”方程。
那几年他常给邓稼先写信,邓稼先只说在做“重要工作”,没多提细节。
直到1971年他回国探亲,才知道邓稼先一直在搞原子弹,两人见面时,邓稼先说“我们做到了”,他当场红了眼,后来还写下“共同途”三字,纪念这份约定。
直到2003年他回清华定居,82岁还坚持给大一新生上课。
每次上课前,他都会提前半小时到教室,把黑板擦得干干净净,讲义上的重点都用红笔标出来,生怕学生看不清。
后来他把自己攒了几十年的2000多件书信、手稿都捐给了清华,其中还有1957年诺奖颁奖时的邀请函,纸都泛黄了,他还在旁边写着“那年冬天特别冷,但心里暖”。
从西南联大的铁皮棚课堂到清华园的办公室,他用百年光阴,既写下与麦克斯韦方程比肩的理论,也圆了与邓稼先“共同途”的约定。
他的研究催生了多个诺奖,他建的高等研究院引来了顶尖学者。
潘建伟院士说,是他让后来的科学家相信,中国人能做好顶尖科学。
“宁拙毋巧”的信条,刻进了无数科研人的心里。
先生虽去,科学馆的菊花还在绽放,他的讲义仍被翻阅,“共同途”的脚步从未停下。
这跨越世纪的回响,会一直照亮逐梦的路。
参考资料:
相关文章
你有没有想过,要是突然拿到100万,你的生活真的会彻底改变吗,有人可能会说,有了这笔钱就能还清房贷、辞掉不喜欢的工作,甚至创业当老板。但现实中,不少人...
2025-10-21 0
谁也没想到,以前加价十几万都抢不到的雷克萨斯,现在4S店连个看车的人都没有,销售顾问闲着没事转圈倒水,展厅里冷清得能听见空调嗡嗡响,前些年排队等半年才...
2025-10-21 0
练了十年还在挨打,原来600字小文藏着真太极,7段没吃透等于白练 把《太极拳论》打印出来贴在墙头,每天练拳前读一遍,三个月后手腕粗的壮汉也能被轻轻带飞...
2025-10-21 0
把骨灰埋进树根,扫码就能听见逝者生前录下的声音——北京八宝山“纪念林”上线三年,两千多个家庭把墓碑“删”得只剩一棵树。 老礼儿没丢,只是换了件环保外...
2025-10-21 0
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因病于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其夫人翁帆于10月19日在《光明日报》发文《...
2025-10-21 0
“十天瘦五斤? 我妈跳了二十年广场舞都没这速度! ” 北京协和医院刚把55岁李阿姨的减肥日记挂进门诊大屏:10天掉秤4.8斤,血压从150降到12...
2025-10-21 0
文编|凌洋一张罕见的全家福,定格了96岁杨振宁晚年最幸福的瞬间。2018年,长江三峡的浩渺水面上,一位96岁的老人站在雄伟的三峡大坝前,眼中闪烁着欣慰...
2025-10-21 2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