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3日,一则消息让吃瓜群众集体愣住:宗馥莉放弃“娃小宗”,2026年继续卖“娃哈哈”短短41天,一个耗尽心机、意图另立门户的新品牌,胎...
2025-10-25 0
湖北孝感日报记者 王德强 徐文
金秋十月,漫步孝感朱湖国家湿地公园,碧水悠悠,草木繁茂,鸟类翔集,欣欣向荣。
地处江汉平原腹地的朱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府河孝感段和沦河交汇口,拥有长江中游地区典型的河流湿地风貌,是长江、汉江生态屏障。
这片曾经被工业污染与粗放农业侵蚀的土地,自长江大保护战略实施以来,历经十余载的生态修复与精心呵护,如今每年创造旅游产值超过2000万元,3万多亩生态优质糯稻支撑起60亿元的孝感米酒产业,成为水清岸绿、鸟欢鱼跃、产业兴旺、百姓安乐的生态乐土与希望田野。
9月10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孝感市结合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开展朱湖国家湿地公园保护修复的典型案例。
壮士断腕“焕新”
“记忆中的朱湖,曾是另一番景象。”10月14日,站在朱湖湿地菱角湖绿道上,72岁居民饶中农说:“这里一度是朱湖脏乱差最突出的地方,现在已经成为游客打卡的网红地。”
据朱湖办事处干部万清平介绍,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为追求经济效益,朱湖及周边聚集着10多家小型电子厂、养猪场和奶牛场。工厂污水未经处理直排入河,清澈河水变得浑浊不堪,养殖场粪便与废弃物随意堆放,空气中常年弥漫着刺鼻腥臭味。
面对生态危机,朱湖湿地的守护者们展现出“壮士断腕”的决心与魄力:关停搬迁8家企业、50家养殖场;拆除违建和拦水坝,整治河渠236公里;新建污水处理厂,改造厕所2400座;建设生态绿道36公里,修复湿地5000亩。生活垃圾全部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
通过清淤疏浚河道、治理黑臭水体、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实施土壤修复等一系列措施,空气中的腥臭味消失了,河水清澈了,鱼虾也重回游弋,一幅“水清岸绿、鱼翔浅底、天高云淡”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
朱湖湿地公园的蝶变,不止于湿地核心区,更深入至全域乡村。
如今的湿地菱角湖片区,塘清水净,水泥路通到家门口,家家户户用上自来水。改造后的五台社区三合新村,白墙黑瓦的房屋整齐排列,村落干净整洁,门前屋后绿树成荫,统一规划的小菜园绿意葱茏,一幅洁净美的美丽乡村景象呈现眼前。
“好一个鸟类天堂!”
清晨,百鸟争鸣,婉转悦耳;黄昏,夕阳西下,群鸟归巢。乘船穿行朱湖湿地公园湖面,只见一群群鸬鹚或展翅高飞,或栖息树间,或觅食嬉戏,不禁感慨:好一个鸟类天堂!
“从2013年开始,越冬的水鸟大规模在此栖息,每年9月中下旬飞来,11月下旬全部完成迁徙,这两年有10万多只,鸬鹚、雁鸭和鹭类占主角,另外还有上百种稀有鸟类。”朱湖林业站站长池清华是护鸟员之一,说起朱湖湿地的鸟类及其习性,他如数家珍。
据介绍,朱湖国家湿地公园处在中亚—澳大利亚候鸟迁徙带上,成为众多迁徙鸟类的重要停歇地和越冬地,也是区域内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区域。
朱湖办事处以“最严格+最友好”的保持办法,织牢野生动植物“保护网”:周边5000公顷农田取缔高残留农药,重建候鸟食物链;退田还湖,种植芦苇、荷花净化水质,为鸟类提供隐蔽巢址;志愿者与专家组建“护鸟网络”,24小时监测栖息动态。
这些努力让朱湖湿地新增鸟类90多种,濒危物种接连现身,一度绝迹的长江珍稀鱼类鳤也重现府河。目前,朱湖湿地园区已累计记录鸟类达到272种。
“这儿就是鸟的家,我们就是鸟的‘家人’。”池清华充满期待地说,“未来,我们将在这里看到更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
“生态+”点绿成金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何在守护“绿水青山”的同时,也收获“金山银山”,考验着朱湖人的智慧。
朱湖的答案是:做好“生态+”大文章,让产业结构变“轻”、发展模式向“绿”、居民收入增“高”。
过去,朱湖农业以传统粗放型种植养殖为主,大量依赖化肥、农药,农产品品质不高、经济效益低下,对土壤和水源造成二次污染。
为彻底改变这一局面,朱湖办事处借助湿地资源发展生态农业:朱湖糯米、富硒莲藕、清水养殖的鱼虾……成市场抢手货。
“我们正在实现生态价值转换,树、花、草等都将变成‘票子’。”朱湖办事处宣传委员刘畅介绍,朱湖将湿地公园整体打包,申报生态环保专项债项目,让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引入社会资本,发展生态旅游、康养项目;通过碳汇、环保债等绿色金融方式反哺生态建设。
广袤的田野阡陌纵横,朱湖3万余亩高标准糯稻生产基地,已是“田成方、树成林、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农田整齐划一、连绵成片,成为朱湖发展特色农业生产的“命脉”。
“我今年种植了30亩鄂宝晶紫糯新稻种,亩产1100多斤,收购价比普通糯稻每斤高一块四以上,既增产又增收。”朱湖长湾生产队农户熊强敏高兴地说。
有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朱湖珍珠糯”的加持,孝感麻糖米酒产业正以60亿元的年综合产值,成为乡村振兴的富民产业。
与此同时,朱湖通过实施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配套形成田林路渠网、生态农业网,巧妙地将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大力发展观光农业。
三合新村进行环村渠系整治、村庄生态修复,兴建了全长1000米的生态休闲绿道,建成了孝南区乡村第一家图书室;依托配套建立的朱湖农场场史馆、农耕文化园等旅游观光设施,年接待游客万余人次 ,多年沉寂的村庄变得热闹起来。
“以前我们这里脏乱差,现在可以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里的10多亩田流转出去,每年还有1万多元的收入。”三合新村居民万胜斌说,全村780亩农田平整后全部用于种植“朱湖糯米”,村民可获得稳定的土地流转保障。
生态的改善,产业的兴旺,最终惠及的是朱湖的百姓。
夏天,万亩荷塘碧叶连天,吸引游客前来赏荷采莲;秋日,金色稻浪翻滚,糯米飘香,游客可以体验农耕乐趣,品尝农家美食……
“农业+旅游”模式,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更让游客在亲近自然、体验田园生活的同时,增强生态保护意识,书写了一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赞歌。
相关文章
2025年10月23日,一则消息让吃瓜群众集体愣住:宗馥莉放弃“娃小宗”,2026年继续卖“娃哈哈”短短41天,一个耗尽心机、意图另立门户的新品牌,胎...
2025-10-25 0
全红婵在经历身材变化与伤病困扰后,于2024年9月重返公众视野,状态远超预期。 一个月前,网络流传她因体重增加影响竞技状态,甚至质疑其职业态度。 事实...
2025-10-25 0
28岁程序员跑成“脆骨人”,热搜第一!5月15日北京,陈先生每天10公里连跑半年,体检骨密度直降8%,医生一句“运动偏食”把全网打懵:光跑不练力量,骨...
2025-10-25 0
早上起不来、一坐工位就脑袋浆糊的人,今天6月25号北京朝阳公园又被“晨跑族”刷屏:8000万人大清早开跑,只因哈佛刚发论文——晨跑6个月,工作记忆直接...
2025-10-25 0
每天跑5公里,未必比走5公里更健康,真相藏在那些没说出口的退出率里。 北京体育大学的实验没玩虚的,200个普通人,3个月,两组人,一组跑,一组走,数据...
2025-10-25 2
北京44岁女子每天5公里打卡,一年后倒在回家电梯口,医生只回了三句话。 她跑圈三年,配速五分半,体脂17,公司运动会年年领奖。朋友圈晒得最勤的是步数和...
2025-10-25 0
膝盖一弯就咔咔响,体重秤数字纹丝不动,朋友圈晒跑量却越跑越伤——这说的是不是你? 上周,北京朝阳公园突然冒出一条“智能步道”,大爷大妈们拄着两根小棍...
2025-10-25 2
作者:江山Johnson(【PR人】创始人) 来源: PR人(ID:PublicRelationship)和PRREN (ID:PRREN) 导读:宗...
2025-10-25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