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猪的朋友,按推演来看,最近这几天是你近期很关键的时段,不算啥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做好、防好两件事,后面的日子能顺不少。都是实在话,一听就懂。1. 机会...
2025-10-07 0
声明丨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就在我们把目光都聚焦在这些老牌一线城市时,一座西南边陲的城市,已经悄悄地被“占领”了。
这座城市就是昆明。
你可能对昆明的印象还停留在旅游中转站,四季如春,鲜花遍地。
但最新的数据可能会让你惊掉下巴。
根据2025年第一季度的数据,昆明市的外籍常住人口已经突破了30万大关!
放眼整个云南省,这个数字更是达到了惊人的37.6万,占据了全国外籍人口总数的四成还多。
这是什么概念?
我们来做个对比。
根据官方数据,广东的外籍人口不到8万,国际大都市上海也就在10万左右徘徊。
一个昆明,现在“装”下的外国人,比上海和广东加起来还要多。
难怪有人开玩笑说,现在的昆明长水机场,比春运时候还热闹,光是7月份,外籍旅客就达到了6.6万人次。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旅游或者短期访问了。
这30万外国人是实打实地在这里生活、工作,甚至拖家带口,一副“赖着不走”,准备在此成家立业的架势。
问题来了,为什么是昆明?
这个曾经被视为“边远省份”的城市,究竟施展了什么魔法,能从北京、上海的口中“抢人”,成为全球人士心目中的“白月光”?
很多人会脱口而出:气候好呗!
没错,“春城”这个名号不是白叫的。
年均15-20度的气温,晒着暖洋洋的太阳,呼吸着“新鲜氧吧”级别的空气,对于那些来自严寒地区或者酷热地带的外国人来说,昆明的生活环境简直就是天堂。
最早被吸引来的,就是那批来自欧洲、澳洲的“候鸟”退休族,他们在滇池边买房,种花养鸟,把这里当成了完美的养老地。
但如果你觉得,单凭一个好气候就能吸引30万全球精英,那就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了。
气候只是昆明递给世界的一张精美名片,真正让人留下来的,是名片背后一整套硬核的“组合拳”。
转折点发生在2023年。
那一年,昆明彻底想明白了,不能再只当一个游客来了就走的“中转站”,它要做的是“全球人才目的地”。
口号喊出来容易,怎么做?
昆明给出的答案是:拆掉所有不必要的门槛。
以前一个外国人才想来昆明工作,办工作许可和居留许可,一套流程跑下来,没个20多天根本搞不定。
现在呢?
昆明推出了“双证”一站式服务,把所有手续打包处理,时间直接压缩到10个工作日以内。
去年8月,更是上线了针对高端人才的R字签证通道,最快5天就能办结。
数据显示,通过这个通道引进的人才,有42%都是数字经济领域的专家。
这种效率,传递出一个极其清晰的信号:昆明需要你,而且是迫不及不及待地需要你。
政策的便利化像一块巨大的磁铁,但真正能吸附住高精尖人才的,还是实实在在的产业和机遇。
过去,最早来云南的外国人多是来自缅甸、越南的邻居,做点小商品贸易和餐饮。
而现在,昆明的“朋友圈”已经彻底换血。
德国的BioNTech,就是那个研发mRNA疫苗的巨头,把研发中心放在了昆明;科技巨擘微软也在这里设立了区域中心;宝洁等世界500强企业纷纷入驻。
这些“金字招牌”的到来,意味着昆明不再只有旅游业和农业,它有了高科技、生物医药这些能提供大量高端就业岗位的新兴产业。
加上“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中老铁路的通车让昆明从地理末梢一跃成为中国连接东南亚的门户枢纽。
这里不再是偏远内地,而是充满商机的前沿阵地。
对于那些有野心的全球青年才俊和创业者来说,一个生活成本远低于北上广,又充满发展潜力的“新一线”,吸引力是致命的。
于是,我们看到了昆明外国人群体的“三波浪潮”演变:从最早的东南亚邻居,到第二波的欧美退休族,再到如今第三波来自全球各地的青年才俊、科研人员和创业者。
如果说高效的政策和新兴的产业是把人“引进来”的硬实力,那么真正让他们“留下来”并爱上这里的,则是昆明深入骨髓的文化软实力和城市包容性。
这种包容,不是挂在嘴边的标语,而是体现在街头巷尾的日常里。
在昆明的菜市场,一个金发碧眼的欧洲小伙可以用标准的云南话跟摊主为了几毛钱“激情砍价”;而卖菜的大妈,也能在法语和泰语之间无缝切换,熟练地给来自不同国家的顾客介绍她的蔬菜。
一个从英国来的小伙,刚来时顿顿吃洋快餐,不出半年,就变成了米线的忠实拥簇,还得配上本地的腌菜才觉得够味。
外国人群体对泼水节、火把节的热情,甚至超过了本地的一些年轻人。
这种毫无隔阂的融入感,在一线城市是很难想象的。
更重要的是,昆明为这些想要“成家立业”的外国人解决了所有后顾之忧。
你的孩子要上学?
没问题,这里有28所国际学校,从威斯敏斯特公学到德国瑞士国际学校,教育资源直接对标国际。
你担心生病就医?
也没问题,各大医院都设有外语服务窗口和外籍人士就医绿色通道。
住房补贴、创业扶持……你能想到的,昆明都提前准备好了。
当一座城市,既有宜人的自然风光,又有低廉的生活成本,还有前景广阔的工作机会,同时在政策、文化、教育、医疗等方方面面都为你铺平了道路,你有什么理由不留下来呢?
当然,30万人的涌入,对于一个常住人口不到900万的城市来说,绝非易事,也带来了“甜蜜的负担”。
最直接的冲击就是公共资源。
本地人开始感觉到,看病上学需要排更长的队了。
早高峰的地铁1号线,拥堵指数上涨了27%,切切实实地影响到了每个人的通勤体验。
房价和物价也在悄然上涨,一些本地居民开始担忧生活成本被推高,资源被“抢走”。
此外,社会管理也面临新的挑战。
少数外国人不遵守规定,签证过期、非法务工的“打黑工”现象时有发生。
不同文化背景带来的生活习惯差异,偶尔也会引发一些小摩擦。
面对这些问题,昆明表现出了相当的清醒和务实。
它没有被“国际化都市”的头衔冲昏头脑,而是在积极寻求解决之道。
一方面,通过更严格的签证审核和更精细化的配套服务,筛选出真正想在这里发展的合法人才。
另一方面,一些街道办已经开始试点“外籍信用积分”制度,通过奖励守规矩的、惩罚不守规矩的,来引导外籍居民更好地融入社区规范。
可以说,昆明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城市转型。
它用自己的方式证明,国际化并非只有摩天大楼和金融中心这一种模板。
它可以是“小锅米线”的烟火气与“多国语言”的交流并存,是本土的淳朴民风与全球的精英智慧共融。
昆明没有试图成为下一个上海或北京,它选择了一条更适合自己的路。
它向世界展示了一种新的可能性:一座城市可以既保留深厚的本土文化根基,又能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拥抱全球。
它提供给世界的,不只是一个工作岗位,更是一种被称为“生活”的东西。
从一个中国的边陲省会,到一个世界的温暖坐标,昆明的故事,或许才刚刚开始。
来源:China Travel!老外来了不想走,昆明入境游为啥这么火?
2024-09-02 08:40·掌上春城
相关文章
属猪的朋友,按推演来看,最近这几天是你近期很关键的时段,不算啥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做好、防好两件事,后面的日子能顺不少。都是实在话,一听就懂。1. 机会...
2025-10-07 0
10月1日,全国迎来了2025年“国庆+中秋”八天超长黄金周,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假期首日全国跨区域人员流动量就达到了3.37亿人次,创下历史新高。全...
2025-10-07 0
十月的日照处处透着热闹与欢笑金沙滩上游人往来,戏水逐浪山上林间探幽寻绿,觅一份清凉节日的喜庆与热闹里有一道“火焰蓝”始终默默守护在人们的身边他们是海边...
2025-10-07 0
随着2025年国庆中秋“超级黄金周”的到来,西藏旅游热度持续走高。记者从携程旅行网获悉,截至目前,假期期间西藏整体旅游订单量同比增长111%,其中拉萨...
2025-10-07 1
武夷山下,朱子礼乐大典舞步庄重;木兰溪畔,百舟竞渡赢得阵阵喝彩;夜幕降临,三坊七巷里沉浸式剧场演出精彩纷呈……国庆中秋长假前3天,全省各地文旅市场持续...
2025-10-07 0
声明丨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就在我们把目光都聚焦在这些老牌一线城市时,一座西南边陲的城市,已经悄...
2025-10-07 1
本文转自【新华社】走进世界文化遗产布达拉宫的雪城珍宝馆,光影流转间,一幅跨越千年的中华民族交融长卷缓缓铺展……珍宝馆序厅两侧的浮雕壁画,展现了1300...
2025-10-07 1
来源:【新甘肃】庆阳 唱响文旅“好声音”每日甘肃网庆阳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安志鹏)非遗展演与互动体验、美食品鉴与特产展销、无人机表演秀与红色嘉年华...
2025-10-07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