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砀郡故地:砀山县的历史沿革与人文图景

景点排名 2025年10月13日 08:52 1 cc

唐代诗人李白诗

明宰试舟楫,张灯宴华池。

文招梁苑客,歌动郢中儿。

月色望不尽,空天交相宜。

令人欲泛海,只待长风吹。

砀郡故地:砀山县的历史沿革与人文图景

在中国广袤的版图上,安徽省最北端的砀山县,如同一颗镶嵌在豫、皖、鲁、苏四省交界处的明珠。这片土地,北依黄河故道,南接中原腹地,其名“砀”,源于境内的砀山。《汉书·地理志》注:“砀,山名,文石也。”意指山多文石,质地坚硬,可作砻砺。一个“砀”字,既道出了地理特征,也隐喻了此地民风之刚韧与历史之厚重。砀山县的历史,并非孤立的地方志,而是一卷与华夏文明同频共振、与黄河变迁休戚相关的宏大叙事,是解读中原地区历史地理变迁的活标本。

一、溯源上古:禹贡九州与砀郡之始

砀山的历史可追溯至渺远的传说时代。《尚书·禹贡》载,大禹治水后,分天下为九州,砀地属豫州之域。虽无确凿考古证据直接对应,但将其纳入最早的行政区划想象,奠定了其“中原”的文化身份。春秋战国时期,此地先后属宋、楚。真正的历史转折点在于秦的统一。秦始皇扫平六国,废分封,行郡县,于公元前221年置砀郡。这是“砀”作为一级行政区划名的首次登场,郡治在砀县(今河南永城东北),辖域广阔,标志着其从地理概念迈向政治实体,成为帝国控制东方的战略要冲。秦末天下大乱,烽烟四起,楚怀王曾封刘邦为砀郡长,刘邦由此率砀郡子弟西入关中,这支部队成为其争夺天下的最初班底之一。砀郡,可谓汉高祖的龙兴之地之一,为其传奇起点注入了最初的力量。

砀郡故地:砀山县的历史沿革与人文图景

二、两汉魏晋:建制演变与区位定型

汉代承秦制,但郡县多有调整。西汉时,砀郡部分辖地并入梁国,今砀山县境分属梁国的下邑县(今砀山县东)和杼秋县(今砀山县西)。“砀”作为郡级建置虽时有废立,但其名已深刻烙印于历史。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砀地因其地处南北交锋前沿,归属如走马灯般变幻,先后属豫州、徐州等,建置混乱,县治屡迁,百姓饱受战乱流离之苦。这一时期,其“四省通衢”的区位特征初步显现,既是军事必争之地,也是文化交融的走廊。长期的动荡,锤炼了砀地百姓坚韧不拔的生存意志。

三、隋唐至宋金:稳定发展与水运要冲

隋唐大一统,带来相对稳定的发展期。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正式置砀山县,县治在今砀山县东的砀山镇。这是“砀山县”之名之始,县级建置自此基本稳定。唐宋时期,得益于大运河(通济渠段)的开通,砀山地处水运要道,经济得到发展,人口增加。然而,黄河的阴影始终笼罩。金世宗大定六年(1166年),黄河决口,滔滔洪水迫使砀山县城迁徙至虞山(今砀山县城址),这次迁址是砀山历史上一件大事,决定了其后八百余年的县城格局。黄河既带来肥沃的泥沙,也带来无尽的水患,塑造了砀山人与水患抗争的独特历史记忆。


四、元明清:黄河水患与治水史诗


元明清三代,砀山的历史几乎是一部与黄河水患搏斗的悲壮史诗。由于黄河夺淮入海,砀山正当其冲,水患频仍,县志中“大水”、“禾尽没”、“人相食”的记载触目惊心。仅清代268年间,有记载的黄河流经砀境就达130次之多,重大决溢数十次。频繁的水患导致土地沙化、盐碱化严重,民生极其困苦。但砀山人民并未屈服,修堤筑堰、疏浚河道从未停止,展现了顽强的生命力。同时,因地处四省交界,行政上隶属屡经变更,元属济宁路,明属南直隶徐州,清属江苏省徐州府,这种边缘性位置既带来管理上的复杂,也促进了多元文化的交融。明清时期,砀山作为徐州府西北门户的地位更加巩固。

砀郡故地:砀山县的历史沿革与人文图景


五、近现代风云:区划调整与梨都崛起


民国初年,砀山县属江苏省徐海道。抗战时期,此地成为八路军、新四军游击区,共产党在此建立抗日民主政权,英雄辈出。解放战争期间,砀山是淮海战役的重要战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为加强治理,于1955年将原属江苏省徐州专区的砀山县划归安徽省宿县专区(后为宿州市)管辖,这一区划调整影响至今。而砀山历史最华彩的转变,源于黄河。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再次改道,北流经山东入海,结束了七百余年夺淮历史,在砀山北部留下一条高出地表的“悬河”——黄河故道。这道昔日灾难的遗迹,其沙质土壤却极其适宜梨树生长。智慧的砀山人变害为利,大规模种植砀山梨,尤其是优质品种如酥梨等,使砀山成为闻名遐迩的“中国梨都”。每年春季,黄河故道两岸百万亩梨花盛开,如雪如云,不仅成为生态奇观,更带动了旅游和经济的发展。昔日的“祸根”化为今日的“宝藏”,是砀山人民顺应自然、改造自然的壮丽诗篇。


砀郡故地:砀山县的历史沿革与人文图景

“砀”石之坚,恰似其民风之韧;梨花之洁,宛若其涅槃后的新生。其一千五百年的建县史,犹如黄河故道沉积的层层泥沙,每一层都封存着一段厚重的记忆,等待着后人去品读。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