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文旅融合发展 添彩美好生活

景点排名 2025年10月14日 10:54 1 admin

从剧场里的沉浸式演出到景区里的非遗体验,从贯穿“村超”的文旅欢腾到博物馆里的数字漫游……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是“十四五”期间文化和旅游发展的一条主线,也是一大亮点。文化和旅游部门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使得“诗和远方”相得益彰、浑然一体。

文旅融合发展 添彩美好生活

2024年,国内出游56.15亿人次,同比增长14.8%;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14.9亿人次,再创历史新高。广东的“英歌舞”、福建的“簪花围”、安徽的“鱼灯”等,吸引众多游客感受非遗魅力……文旅融合在赋能经济社会发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中交出亮眼答卷。如今,行走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人们不仅可以看山、看水、看风景,更能体验美、体验文化、体验风土人情。

以文塑旅 旅途宜赏宜游

中秋“邂逅”国庆,重庆南滨路每晚的无人机璀璨灯光,不仅点亮了这座城市的夜空,也点燃了大众消费的热情。不少游客选择携家人在“赏月+观赏无人机表演”中度过假期。美团、大众点评数据显示,10月4日至6日,“重庆无人机”搜索量日环比增长超70%,可观无人机的餐厅和酒店搜索量日环比增长超253%。

国庆中秋假期,各地积极放大中秋赏月、赏灯等文化元素,融合国潮、非遗与沉浸式体验,打造多元而独特的夜间游玩场景,“赏月+”玩法层出不穷。除无人机灯光秀外,登古城墙赏月、边泡温泉边赏月等也受到游客欢迎。

“以往中秋节,我们习惯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团圆饭,这次恰逢长假,于是便决定从北京自驾到山西大同古城赏月。”北京游客陈雯对此行赞不绝口,“古城里的烟火气藏着千年浪漫。”

从跟着节日、节气去旅行,领略四季的诗意变幻,到参与非遗手作体验、品尝非遗美食,开启文化疗愈之旅,再到跟着演唱会、影视剧去旅行,尽情释放自我……“十四五”以来,文化味儿十足的旅游新业态、新产品、新现象频频“出圈”,特别是那些给足游客情绪价值、具备“场景+文化+体验”的复合型产品尤其受到追捧。

“太震撼了!这个沉浸式演出让我们感觉仿佛跟着演员一起经历了一次‘秦统一六国’的历史。来西安的游客一定要看一次这个舞台剧。”前不久,综艺节目《地球超新鲜》到陕西西安录制“收官之旅”,孙红雷、李乃文、刘宇宁等“地球团”成员共同观看大型秦文化主题演出《赳赳大秦》后感动得落泪,并在节目中向观众“安利”。

值得一提的是,《赳赳大秦》的总导演周莉亚和韩真,也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正义必胜》的总导演。这个国庆中秋假期,《赳赳大秦》借开演一周年之机,策划了一场以“万千无名·筑大秦”为主题的“文化嘉年华”,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慕名而来。

“十四五”以来,文化和旅游部门积极把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入旅游业发展,把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转化为旅游业的持久魅力,有效提升了竞争力和吸引力。

到“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沉浸式了解黄河文明,聆听关于“土地、粮食、传承”的故事;到大唐不夜城穿一袭汉服,感受盛唐繁华与现代璀璨的交融;到“灵山小镇·拈花湾”体验禅意生活方式;到陶溪川文创街区嗅泥土与瓷器的清香……近年来,各地推出的一系列文化内涵丰富、地方特色鲜明的沉浸式体验产品、度假区、主题街区,正引领着文旅消费的新风尚。

以旅彰文 文化可触可感

“祝祖国明天更美好!”10月1日一早,中共一大纪念馆广场上人潮涌动,不少市民游客早早便自发汇聚于此,以一场充满仪式感的升旗仪式开启国庆中秋假期。

来自南京师范大学的大一学生小刘到上海旅游,特意选择在国庆节当天一早,来到中共一大纪念馆。“开学第一个月,我们就在南京瞻仰了雨花台烈士陵园等红色场馆,今天又来中共一大纪念馆,像是完成了一次精神的接力。”

近年来,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等通过旅游“热”起来、“火”起来、“潮”起来,“文物游”“非遗游”“考古游”“博物馆游”持续升温。各地革命纪念馆、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通过举办丰富的活动,推出沉浸式体验项目,使传统文化、红色文化更好地走近年轻群体。

在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从事一线讲解工作已有14年的李婧见证了“博物馆游”热起来的发展过程。“现在前来参观的年轻人真是越来越多,让他们感受到信仰的力量是我的重要使命。”李婧说。

在福建古田会议会址感受烽火岁月,了解建党建军的重要历史;在海南三亚观看经典演出《红色娘子军》,探寻“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的琼崖革命历程;在江苏盱眙参与一场集茶文化研学与农事体验于一体的乡野之旅,沉浸式感受乡村魅力……如今,旅游正以润物无声的方式传播文化价值、弘扬人文精神,有效提升文化的吸引力、传播力、影响力,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人民文化自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去年7月,“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沿线景点迎来了旅游热潮。对此,英语导游窦俊杰感触颇深,他们研发的21公里骑行线路非常受欢迎。在他看来,“这就是理想跟行业发展同频共振的结果”。

此前,他已经坚持做了3年的北京中轴线骑行产品,梳理出有关中轴线的400多个知识点,并推出戏曲、红色等不同主题的骑行产品。“旅游从业者会有一种情怀,对中国文化有一种爱,我们要用自己的方式讲好中轴线故事、讲好北京故事、讲好中国故事。”窦俊杰说。

游陕北看秧歌、到贵州听侗族大歌、去四川自贡赏灯会……“十四五”以来,众多非遗项目进景区、街区、社区,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成为地方名片,“有料”、有趣、有质量的文旅产品,积极回应着“以文化人、以旅惠民”的时代需求。

文旅融合 生活有声有色

在浙江嘉兴,南湖景区精心设置“南湖1921列车”“我为祖国送祝福”等特色打卡点,邀游客合影留念,定格与红船起航地“同框”的瞬间;在河北廊坊,“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延长运营时间,推出“家国共团圆,月满入红楼”系列活动,邀游客每晚观赏绚丽变幻的光影秀;在新疆喀什古城,张骞、班超等历史人物“穿越时空”来到古城门口迎候八方来客,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之旅就此展开……国庆中秋假期,神州大地处处洋溢着蓬勃生机,一个个文旅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正在上演。

“十四五”期间,我国全面进入大众旅游时代。旅游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成长方式,人们在文化和旅游活动中愉悦身心、纾解情绪、陶冶情操。假日文旅市场的繁荣景象,正是旅游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生动体现。

立足多样化、个性化、高品质需求,“十四五”以来,文化和旅游部门顺应人民群众旅游消费转型升级新趋势,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推进需求侧管理,为旅游消费营造良好氛围。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各地共举办相关惠民活动21万场次,发放消费券等惠民补贴23亿元,带动综合消费超1400亿元。

“一业兴,百业旺。”文化和旅游相互交融,进一步放大了各自行业关联度高、涉及面广、带动性强的特点,让“文旅+百业”“百业+文旅”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安徽黄山与《凡人修仙传》的“动漫+文旅”联动,打造沉浸式场景,让年轻人在山水间邂逅虚拟世界的精彩;四川凉山以“音乐+”为引擎,在稻田、湿地、古村举办特色音乐会,将美食、非遗、民俗融入其中,让游客获得味蕾与视听的双重享受;陕西袁家村通过“三产融合”模式,将民俗文化转化为特色产业,既让村民实现了“人人是股东、户户有分红”,也为都市人提供了“悠然见南山”的度假选择……文旅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正在不断拓展着美好生活的边界。

如今,伴随着文旅深度融合的持续推进,“文化+旅游”正以“1+1>2”的协同效应,让文化更鲜活,让旅游更深刻,让美好生活在山水与人文的交融中愈发绚烂。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展望“十五五”,欣欣向荣的文旅深度融合故事将在中华大地持续上演。下一步,文化和旅游将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融合发展,充分发挥文旅融合的溢出效应,更好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本报首席记者 王 洋)

来源: 中国旅游报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