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上海的海,怕是全国最“憋屈”的海!为啥存在感这么低?

景点排名 2025年10月17日 12:10 3 cc

当朋友问我“你在上海,怎么从来没见你去看海”时,我才意识到这个有意思的现象——上海虽然靠海,但大多数人的生活似乎与海没什么关系。不像青岛、厦门、大连这些典型的滨海城市,上海的海很少进入大众的日常生活。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上海作为中国最发达的沿海城市之一,却没有发展成我们想象中的海边城市呢?

上海的海,怕是全国最“憋屈”的海!为啥存在感这么低?

01 上海的海,和你想象的不一样

想象中,海应该是碧蓝清澈,沙滩柔软,阳光明媚。但上海的海却是另一番景象:基本都是淤泥和疯狂生长的杂草,海边游客稀少,甚至有点荒凉。

为什么会这样?原来上海是长江入海口,属于长江淤泥冲积平原。上游冲下来的不仅是浑浊的江水,还有大量泥沙。 这就是为什么上海的海水浑浊,海边多是滩涂而非沙滩。

即使是金山和奉贤的沙滩,也都是人工开发的,原本也是滩涂。 与三亚那样的天然沙滩相比,景观上就打了折扣。加上上海四季分明,能享受海边美好的季节不到全年一半,其他时候要忍受凛冽的海风。

所以,单从自然条件来看,上海的海边并不具备发展滨海旅游业的先天优势。

上海的海,怕是全国最“憋屈”的海!为啥存在感这么低?

02 上海为何不向海发展?历史告诉你答案

上海之所以不像典型滨海城市那样发展,与其历史渊源密切相关。

上海是因港而兴的城市,但它的港口并非海港,而是黄浦江上的河港。开埠以后,上海以外滩租界区为中心,迅速发展起来。 外滩所在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苏州河与黄浦江在此交汇,形成优良深水河港。

为什么上海不直接在海边建港口呢?地理条件限制了。上海的海岸多是滩涂,水中沙洲成群,即使强行建港,也会短时间内淤塞。 而黄浦江内的河港天然有十米以上吃水的良港条件,太湖来水含沙量少,也不会淤塞。

于是,英国人选定了黄浦江边的位置作为租界,奠定了上海城市的根基。从此,上海的发展便与黄浦江紧密相连,而非面向大海。

上海的海,怕是全国最“憋屈”的海!为啥存在感这么低?

03 “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

上世纪80年代的上海,患了严重的“城市病”。当时上海城市建设有多个全国“倒数第一”:人口密度大、绿化少、住房紧张、交通事故多。

那时上海流传着“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的说法。 黄浦江像一条界线,把繁荣留给了浦西,把落后留给了浦东。即使到了1990年,从浦西看浦东陆家嘴,仍是一片待开发的土地。

当时上海的发展困境重重:原材料价格上涨,但上海产品的定价仍被“计划之手”控制,企业利润微薄。从1978年至1990年,上海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开发浦东、建设“新上海”被提上日程,以减轻“老上海”的压力。 1990年,浦东开发开放正式启动,上海开始向东发展,但依然是以黄浦江东岸为重点,而非直接向海。

上海的海,怕是全国最“憋屈”的海!为啥存在感这么低?

04 上海靠海不吃海,未来如何发展?

上海是沿海城市但不是滨海城市。这两者有本质区别:主城在海边的城市属于滨海城市,主城不在海边的城市是沿海城市。

上海主城其实离海非常远,开车到海边要2个小时。而像青岛、厦门等城市,市区距离海边很近,开车半小时就能到。

上海的发展重心一直在西边,而海在东边。即使现在,上海也主要沿江发展,而非沿海。而且近几年,上海大力发展大虹桥作为面向内陆的交通枢纽,这样看来上海未来也不太可能出现靠海发展的局面。

不过,海洋并非城市发展的万能药。湛江拥有中国最长的海岸线,三亚有最美丽的海洋风景,但论经济发展和城市实力,都无法与上海相比。

今天,上海已被评为中国最具“未来竞争力”的城市,它的优势在于多元化发展和综合实力。 从创新型经济、数字化转型到强化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上海的发展路径已远远超出了单纯“靠海吃海”的思维。

上海的海,怕是全国最“憋屈”的海!为啥存在感这么低?

05 上海与海的关系,给我们什么启示?

上海与海的特殊关系,折射出城市发展的真谛:尊重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制定发展策略。

上海没有盲目发展海景房或滨海旅游,而是基于自身条件,扬长避短。当发现黄浦江更适合建港时,就沿江发展;当传统河港无法满足现代航运需求时,就建设洋山深水港。

城市发展不是千篇一律的复制,而是基于自身条件的创新。上海告诉我们,成功的发展道路是多元的,关键是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径。

就像每个人一样,城市的发展也需要认清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扬长避短,走出独特的发展道路——这才是上海与海的关系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