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今天请把朋友圈,留给乌鲁木齐的这对父子

景点排名 2025年10月23日 00:50 3 cc
今天请把朋友圈,留给乌鲁木齐的这对父子

乌鲁木齐晚报全媒体讯(记者盖煜)10月16日清晨,乌鲁木齐市雅玛里克山开发建设中心职工李作余沿着雅玛里克山(以下简称雅山)的登山步道缓缓上行,风穿过层层叠叠的树叶,送来细碎的“沙沙”声,几只麻雀在枝头跳跃,清脆的鸣叫划破山间宁静。他驻足远眺,晨光中的山林像一块彩绸,轻轻裹住乌鲁木齐西南侧天际线。

可曾想到,四十多年前,这里还是“风吹石头跑,黄沙漫天飘”的荒山,裸露的岩石在阳光下泛着冷光,一场大风就能让市区蒙上沙尘。

如今,这场跨越四十载的“荒山变绿洲”奇迹,被一对父子见证着、参与着。父亲李作余,凭着一股韧劲,背土背水背树,在石头缝里种下一排排绿苗;儿子李策,依托科技与创新,让绿色在山间蔓延出五彩画卷。他们的故事,是千千万万雅山绿化者的缩影,也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年来,乌鲁木齐生态蝶变的生动注脚。 

父辈的“三背”
石头山上刨出绿

1985年,19岁的李作余随军来到乌鲁木齐,2001年转业后就进入到沙依巴克区园林系统,主要从事水车驾驶等工作。

彼时的雅山,是乌鲁木齐人眼中的“妖魔山”,遇到大风天,卷起的沙尘能让正午的天空变暗,周边居民家里的窗台、沙发,总能摸到一层从雅山飘来的细沙。

今天请把朋友圈,留给乌鲁木齐的这对父子

园林工人李作余(前)和儿子李策正在搬运树苗。

“那时候山上连条正经路都没有,全是碎石坡,一脚踩不稳就往下滑。”李作余记得,第一次上山种树,他和同事扛着铁锹、背着树苗艰难前行,走几步就要停下来喘口气。

没有土,树就扎不了根。雅山的山体多是岩石,土层薄得能看见石头缝。李作余和队友们想出了“笨办法”:从山下拉土,装在麻袋里往山上背。一袋土重十几公斤,沿着陡峭的山坡往上爬,每走十米就要歇一歇,肩膀被麻袋勒出深深的红印,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淌,滴在碎石上瞬间就没了踪影。

“背土还不算最难,背水才是真考验。”李作余说,那时山上没有水源,只能靠汽车把水拉到山脚下的临时供水站,再用桶提上山。他提着两只装满水的桶,桶沿的提手勒得手掌生疼,遇到陡坡桶里的水晃出来,打湿了裤子。

最让李作余难忘的是“背树上山”。早期种的榆树树苗,连土球重二十多公斤,他把树苗扛在肩上,胸口贴着树干,一步步往山上挪。“那时候运来的树苗必须当天种完,我们只能加班加点干,种完树,再开上老东风牌拉水车给树苗浇水,每天天不亮就上山,天黑透了才下来。”李作余说。

“儿子那时候才几岁,放暑假就跟着我上山。”李作余的嘴角不禁泛起一丝笑意。他记得,儿子李策小时候总爱跟在他身后,拿着小铲子帮着刨坑,累了就坐在石头上,看着父亲和队友们忙碌的身影。

有一次,李策指着山上刚种下的树苗问:“爸爸,这些树什么时候能长高呀?”李作余摸了摸儿子的头,说道:“等你长大了,它们就会长得比爸爸还高。”

1999年深秋,为了给刚种上的树苗浇水,园林队要在山上建一座泵站。李作余和队友们靠肩扛手提,把100多公斤的水泵和水泥、沙子一起背上山。花了一周时间,泵站终于建好,当清冽的水流首次顺着管道滋润树苗根须时,李作余和队友们脸上绽放出笑容,汗珠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那些年,像李作余这样的园林工人还有很多。沙依巴克区建设局原局长陈大良,每天都要上山查看树苗长势,鞋子磨破一双又一双;园林专业大学生张爱国,为了丰富树种,顶着烈日在山上做试验,皮肤晒得黝黑。

更令人感动的是全民参与的热情。每到春秋植树季,机关干部、企业职工、学校师生、部队官兵都会涌上雅山。市民方晓一家三代都参与过雅山植树,她说:“那时候觉得,再难的事,只要大家一起干,就能办成。”

自1996年至今,雅山累计种下551.68万株树苗,绿化面积达到4.38万亩。曾经的“妖魔山”披上了绿装。李作余看着山上的树一天天长高,心里满是欣慰:“这些树就像自己的孩子,看着它们活下来、长起来,再苦再累都值了。”

子辈的“三新”
科技让绿更斑斓

2015年,22岁的李策从新疆农业大学园林专业毕业,来到了沙依巴克区园林管理局。和父亲当年不同,他的工具包里除了铁锹、卷尺,多了平板电脑、无人机遥控器。

“刚上山时,我才发现父亲说的‘难’,比我想象得还要难。”李策记得,第一次独立负责一片区域的绿化,他按照书本上的方法选了树种,结果因为没考虑到雅山的土壤酸碱度,树苗成活率并不高。那天晚上,他独自坐在山上,看着枯萎的树苗,心里既着急又难过。

今天请把朋友圈,留给乌鲁木齐的这对父子

8月8日,是第17个全民健身日,沙依巴克区在雅玛里克山森林公园开展了“登雅山·享健康·悦生活”徒步活动,吸引众多徒步爱好者参与。

李作余知道后,没有责备他,而是带着他走遍了自己当年种过树的地方。“雅山的土壤和别的地方不一样,得摸透它的脾气。”李策跟着父亲,蹲在地里查看土壤,趴在树上观察病虫害,慢慢摸清了雅山的生态特点。他开始尝试调整树种,在榆树之外,加入了红叶海棠、山桃等开花树种,还有金叶榆、紫叶稠李等彩叶树种。

“以前父亲他们种树,只求活下来;现在我们不仅要活,还要美。”李策说。为了打造“五彩雅山”,他和同事们做了无数次试验。春天,他们观察不同树种的开花时间,搭配出“山桃刚谢海棠开”的连续花期;秋天,他们筛选彩叶树种,让山林呈现出金黄、火红、翠绿的层次感。有一次,为了引进一种适合雅山生长的新品种灌木,他连续一个月每天都去苗圃观察苗木长势,记录温度、湿度对苗木的影响。

科技的支撑,让绿化效率大大提升。以前,李作余和队友们浇水,要提着桶一棵一棵浇,一天最多浇200棵树;现在,雅山上铺设了3500多公里滴灌管线,像毛细血管一样延伸到每一棵树下。李策拿着手机,轻轻一点,水就能顺着管线流到树根,不仅省水,还节省了大量人力。

“父亲第一次看到我用手机浇水时,眼睛都看直了,说现在的技术太神奇了。”李策笑着说。

无人机的使用,更是让病虫害监测变得高效。以前,园林工人们要背着药箱,在山上一遍一遍巡查,不仅辛苦,还容易遗漏;现在,操控无人机就能通过高清摄像头发现病虫害的迹象,再精准喷洒农药。

2017年,乌鲁木齐启动“树上山”项目,雅山绿化按下“加速键”。李策和同事们研究出“从山顶开始种、从最难处开始种”的思路,和团队一起在海拔1396米的青年峰开展绿化。为了解决山顶缺水问题,他们在蓄水池出水口打了一口十几米深的竖井,安装潜水泵,把水抽到山顶分水点,再沿着山脊铺设管线,管线直达每棵小树,确保能让每棵树都喝饱水。

如今,李策已成为沙依巴克区园林队队长。在他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如今的雅山,春天有花、夏天有荫、秋天有果、冬天有绿,一年三季有花香,四季景色各不同。李策说:“每次看到市民在山上踏青、避暑、健身,我就觉得自己的工作特别有意义。”

两代人的“接力”
绿色屏障护家园

10月16日,李作余和李策父子俩站在久久世纪亭里,远眺乌鲁木齐市区,高楼林立,车水马龙,而雅山的绿色,像一道屏障,守护着这座城市的宁静。

今天请把朋友圈,留给乌鲁木齐的这对父子

雅玛里克山森林公园,城市建筑与博格达峰雪山同框。(6月13日摄)

“你看,那片榆树林是我2001年种的,现在都长成大树了。”李作余指着远处的一片林子,语气里满是自豪。李策顺着父亲指的方向看去,阳光下,榆树枝繁叶茂,风吹过,树叶轻轻摇曳。他想起小时候,父亲带着他在这片林子里浇水、除草,如今,这里已经成了鸟儿的家园。

这些年,雅山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据不完全统计,山上已有20余种动物,蛇、野山鸡、兔子、狐狸、各种鸟类,争先恐后地在这里安了家。

有一次,李作余在山上巡查,看到一只狐狸从树林里跑过,他赶紧拿出手机拍照,兴奋地跟儿子分享:“以前山上连野草都不长,现在居然有狐狸了,这说明我们的生态真的变好了。”

生态的改善,让雅山成为市民休闲的好去处。每到周末,山上的游客络绎不绝,有的爬山健身,有的带着孩子观察动物和植物。市民冯顺清就是雅山的常客,他说:“现在每天都来山上走一走,呼吸新鲜空气,听听鸟叫,心情特别好。”

为了更好地服务市民和游客,雅山还建设了一系列基础设施。两个观景台可以俯瞰城市全貌,10公里长的登山步道方便市民和游客健身,文化长廊、精品园等景点,让大家在休闲的同时还能感受文化氛围。2024年,雅山每周末的游客量达到6000人次,节假日超8000人次。

李作余习惯每天上山转转,他会查看树木长势,遇到破坏树木的行为,就上前劝说制止;看到游客乱扔垃圾,就弯腰捡起来放进垃圾桶。他说:“这片绿来之不易,我要守好它。”

李策则在思考如何让雅山的绿色更持久。他和同事们建立了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分标段承包植树和监管指导制度、定期修剪及残枝沤肥再利用制度、病虫害防治制度,全面系统地守护这片绿色。

“父亲常说,种树‘三分靠种,七分靠养’。”李策说,他们现在把工作重心放在了树木养护上,用大数据分析树木生长情况,根据土壤湿度自动调整灌溉量,进一步提高养护效率。

如今,雅山已成为乌鲁木齐的“绿肺”。它不仅阻击了沙尘、净化了空气、调节了气候,还为市民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从“荒山秃岭”到“绿色屏障”,雅山的变迁,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年来生态建设的一个缩影。70年来,新疆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政治责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新疆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提供了遵循和指南。

2023年,新疆将“乌—昌—石”区域大气环境整治作为十件民生实事之一,打响重污染天气消除战役。2024年,新疆重污染天数合计24天,同比减少43天;乌鲁木齐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首次突破300天,达到312天,创有监测数据以来最好成绩。

夕阳西下,父子俩并肩走在下山的路上。余晖洒在树林里,给树叶镀上了一层金色。李作余看着儿子的背影,心里满是欣慰:“接力棒交到他手里,我放心。”李策也感受到了肩上的责任:“我会继续传承父辈艰苦奋斗的精神,让雅山更绿、更美,让乌鲁木齐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

风又吹过山林,树叶“沙沙”作响,像是在诉说这段跨越四十载的绿色传奇。而这传奇,还在继续,因为一代又一代新疆人,正用自己的双手,描绘着更加美好的生态画卷。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