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平凉:举城竞进 何以为之?丨生态文明建设,何以为先?

景点排名 2025年10月30日 16:06 1 cc

编者按:

即便是放眼整个西北地区,甘肃平凉的资源禀赋依然具有鲜明的复合优势和不可替代性。

平凉,农业禀赋突出,素有“陇东粮仓”之誉,是西北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能源储量可观,是全国14个大型煤炭基地之一黄陇基地的主体区域;文旅资源富集,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100多处自然人文景观和47家A级旅游景区,共同铸就“问道崆峒·康养平凉”文旅品牌;生态底色良好,是甘肃首个“国家森林城市”,全国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之一……

探索将禀赋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的有效路径,成为平凉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长期命题。

2024年6月,甘肃省委书记胡昌升提出平凉聚力打造“三区一城市”的目标定位,为这座城市规划了奋进路径。

打造全省工业转型发展创新区,平凉如何在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中找到“新”的突破口?建设西部现代精品农业样板区,怎样在特色产业提质与产业链延伸中实现“进”的加速度?打造西北文旅康养融合先行区,又该如何凭借文化底蕴与生态优势铸就“王”的竞争力?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进城市,该以怎样的行动践行“先”的担当,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同共赢?

进退之间,泾渭自分明;竞进之路,实践显真章。央广网甘肃频道推出【平凉:举城竞进 何以为之】系列报道,看平凉如何将资源潜力转化为发展动能,蹚出属于自己的破局争先之路。

平凉:举城竞进 何以为之?丨生态文明建设,何以为先?

平凉山塬绿意满满(央广网发 平凉市委宣传部供图)

央广网兰州10月26日消息(记者寇刚 见习记者罗赟鹏)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在全国城市于该领域竞相发力的大背景下,平凉何以为先?

近年来,平凉市锚定聚力打造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进城市发展目标,以部署开展新发展理念引领、治理机制创新、环境质量改善、城乡提颜增绿、“两山”转化实践、低碳转型示范、绿色发展护航、全民共建共享“八大行动”为实施路径,绘好全域生态画卷。

记者看到,从确立生态红线和绿色标尺的标志性成果,从“两山”转化路渐宽的突破性进展,从构建一个城市绿色信仰的变革性实践,平凉市在聚力打造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进城市工作中笃定前行,以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呈现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的一体化态势。

平凉:举城竞进 何以为之?丨生态文明建设,何以为先?

崆峒区麻武乡后沟村好生态好风景(央广网发 平凉市委宣传部供图)

生态红线和绿色标尺

平凉市位于甘肃东部、泾河上游,是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的组成部分,也是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布局中陇东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的组成部分,生态地位非常重要。

早在2004年,平凉市就聚焦“创新、样板、先行、先进”,着手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建设工作。2011年10月,平凉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017年9月,平凉被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2023年4月,平凉市委、市政府印发《平凉市全域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实施方案》,开启了全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征程。”平凉市生态环境局生态环保督察专员秦钧海介绍。

站在更高的起点上,平凉市在提升生态环境品质上再谋划再部署,进一步规范开发行为、约束活动性质和规模,牢牢守住生态红线。

为此,平凉市科学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从上层制度入手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依托。如:实施《平凉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规划(2021—2030年)》,制定生态文明示范建设领域的森林城市、海绵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等专项规划和方案30余项,全面构建了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体系;推动《平凉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政策性文件出台,进一步完善了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体系和协同治理体系。

平凉:举城竞进 何以为之?丨生态文明建设,何以为先?

崇信县城好风光(央广网见习记者 罗赟鹏 摄)

“在规划引领和政策护航下,平凉部署开展机动车、燃煤、工业企业、扬尘、生活面源和臭氧污染防治‘六大攻坚行动’,改善环境质量。”秦钧海说。

今年1至9月,平凉中心城区空气优良天数比率89.7%,同比增加4.7个百分点。截至目前,平凉查处涉水违法案件16起;全市13个地表水国、省控断面优良水体比例100%,地表水环境质量改善幅度全省第。同时,扎实开展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推行柔性执法,指导企业解决环境问题151个,办理生态环境行政处罚案件20件。

在牢牢守住生态红线的同时,平凉市还不遗余力为山川增绿。自1979年全国植树节确立以来,平凉林地面积从130万亩增至555.37万亩,森林覆盖率由7.8%提升至33.8%,林草覆盖率达46.07%,城乡生态面貌已焕然一新,先后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省级森林城市”等诸多殊荣。

在此基础上,平凉始终把牢陇东黄土高原生态安全屏障的主体功能定位,以稳固改善生态环境状况、持续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平凉建设。

据统计,2025年平凉市完成林草生态修复综合治理30.8万亩,完成治理水土流失达108平方公里,实施城市道路绿化54.52亩。“十四五”以来落实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21.13亿元,争取中省环保专项资金4.7亿元,推动完成了燃煤机组超低排放改造、污水处理设施提标扩容改造等环保项目165个,目前谋划储备项目82个131.5亿元。今年以来已争取到位资金1.6亿元,较上年度增长166%。年度计划实施的63个生态环保产业链重点项目,5个续建项目已全部复工,58个新建项目正在抓紧推进。

平凉:举城竞进 何以为之?丨生态文明建设,何以为先?

城市活力公园(央广网发 平凉市委宣传部供图)

“两山”转化路渐宽

《平凉市聚力打造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进城市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平凉生态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达到27%。到2030年,力争生态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达到30%。

在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上,平凉打出了一套属于自己的组合牌,以拓宽“两山”转化路径。

走进华亭华煤清能煤化工公司,年产60万吨煤制甲醇项目全速运转,其甲醇合成装置采用瑞士卡萨利工艺,配合智能化控制系统,日“吞”原煤3500吨、“吐”出2050吨精甲醇。从煤到甲醇,再到聚丙烯,华煤清能煤化工公司让煤炭资源“吃干榨净”、价值提升。

华煤清能煤化工公司生产环保科科长李水龙说:“我们将甲醇装置生产的甲醇进一步加工转化为聚丙烯、液化气、丙烷、汽油、MTBE(甲基叔丁基醚),推动煤化工产品向精细化工产品延伸,实现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

平凉:举城竞进 何以为之?丨生态文明建设,何以为先?

绿色建材工厂(央广网 平凉市委宣传部供图)

以华煤清能煤化工公司为代表,平凉市加速培育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产业链,同时多链并进推动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幄肯中晶碳素复合材料、量维医药原料绿色制造、新仰韶微生物制剂等25个工业项目投产试产;建成4个绿色建材产业园,5户企业被认定为甘肃省2024年创新型中小企业,产业集群效应逐步显现,成为工业发展转型的新亮点。平凉市正逐步构建起绿色现代化产业体系。

崇信县锦屏镇赵湾村坐落于汭河南畔,毗邻五龙山和华夏古槐王景区。该村有认定的古树名木16棵,其中千年以上古槐5棵。近年来该村围绕着古树保护,栽植柿子树、油桃树等乡土树种400余株,樱花、海棠、国槐等绿化苗木2000余株,形成主题公园、花廊等微景观10余。“我们守住古树‘活化石’,依靠家乡良好的生态,进行林旅融合发展,赵湾村绿色新村的生态底片也越叫越响,百姓生活也愈发亮堂。”锦屏镇党建办主任吴丹说。

赵湾村只是平凉发展生态旅游的一个缩影。平凉市立足钟灵秀美的自然景观、优质绿色的康养禀赋、交错相融的关陇风情,全力推动文旅康养产业发展。截至目前,平凉新创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县3个、省级乡村振兴文旅样板村25个。平凉生态正逐步被文旅产业所融合,生态的经济增益也在融合中普惠大众。当然,生态的融合发展不仅限于文旅产业,农业“借绿生金”直观地将生态赋能的价值体现出来。

据了解,平凉市以打造西部现代精品农业样板区为统揽,坚定不移走品种优化、品质提升、品牌驱动、标准引领、全链升级的现代精品农业发展之路。2024全市肉牛饲养量、出栏量分别达到104.3、45.24万头;果产量达到254万吨;菜产业产量达到87.85万吨;薯产业产量达到106万吨;药产业种植面积达到8.76万亩,产量达到3.73万吨。

平凉:举城竞进 何以为之?丨生态文明建设,何以为先?

柏树镇木家坡(央广网发 黄云 摄)

一个城市的绿色信仰

公园绿地、田园山林,在平凉的城市乡村里,以绿色为基底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为广大城乡居民所享,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更是成为新风尚。

走进崆峒区和庄浪县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工厂,只见一辆辆装满城乡生活垃圾的运输车将满车垃圾卸载到指定位置。这些生活垃圾经过相应处理后就被机械大手抓取投放到焚烧炉里,燃烧的能量就被转换为可供使用的电能,产生的废气经过无害化处理才能被排入大气。

庄浪县海创公司副总经理肖涛介绍,庄浪海创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设计日处理能力400吨,辐射处理平凉西部片区生活垃圾。

平凉市将“无废城市”建设作为城市精细化管理抓手,目前已构建起以平凉海创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庄浪海创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为中心,辐射全市的城乡垃圾焚烧处置体系,推动生活垃圾处理从无害化填埋向焚烧资源利用转变。

平凉:举城竞进 何以为之?丨生态文明建设,何以为先?

平凉海创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总控室(央广网见习记者 罗赟鹏 摄)

“焚烧发电使生活垃圾变废为宝,焚烧后的炉渣可生产新型环保建材,最大程度做到资源化利用;生态化处置可从根本上解决填埋处理导致的沼气、渗滤液、重金属等环境污染隐患,并达到节约化支出。经测算,焚烧与填埋对比,每吨可节约垃圾处置成本约44元。”肖涛说。

近期,连绵不断的秋水让平凉的山川和城市多了一些“烟雨江南”的味道,但是超出往年的降水并未让平凉的城市街道累积过多的雨水。这得益于平凉全域海绵城市建设。

2022年6月,平凉市成功入选全国第二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3年来,平凉市紧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机遇,围绕“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的总体思路,将海绵城市建设与“护山、固塬、治水、润城”的城市发展路径统筹推进。

截至目前,平凉累计新增透水铺装面积达115.8万平方米;年雨水资源化利用量27万吨;城市可透水地面面积比例提升至46.8%,海绵城市建设达标比例从示范创建初期的26.74%跃升至70.9%。平凉市凭借其优异的建设成效与鲜明的特色亮点,成功跻身全国10座2024年度海绵示范城市建设绩效评价A级城市行列,成为西北地区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

平凉:举城竞进 何以为之?丨生态文明建设,何以为先?

华亭市裕光村生态底色良好(央广网发 平凉市委宣传部供图)

“平凉还大力倡导生态文明理念,推动形成生态文明建设人人参与、生态文明成果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秦钧海说。

——崆峒区建立中心城区大气污染防治三级网格化监管体系,配备网格员622名,并与周边县区签订跨区域合作协议,实现全覆盖、精准化、系统性监管治理;

——崇信县建立“河长+巡查员+保洁员”“党建+河湖长制”等协作机制,创新开展“三慎三不三禁三无”等专项行动,推动整治由“水”向“岸”深化、由“主动脉(主河流)”向“毛细血管(小沟道)”延伸,形成“各炒一盘特色菜、共护一段幸福河”的多元管护体系;

——庄浪县建立生态环境、水务、住建、农业农村等多部门环境治理联席会议制度,实现信息共享,打破数据壁垒,快速高效排查解决流域污染问题,实现水质稳定达标……

从文明城市创建到全域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从水土流失治理到流域综合治理,从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到建立党政领导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从工业生产变废为宝到生态赋能农业生金……平凉始终坚持以“两山”理念为指导,大力发展生态效益型经济,念好“山水经”、画好“山水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得到充分彰显,走出了体现时代特征、发挥比较优势、服务国省大局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来源:央广网客户端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