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牛泉镇习武山记

排行榜 2025年07月23日 18:55 1 cc


牛泉镇者,莱芜西南之要塞,齐鲁古道南线之枢纽也。其地襟泰安、控新泰,山川形胜,自古为商贾辐辏、兵家必争之所。溯其渊源,历史绵长,文化渊薮深厚,人文荟萃,春秋诸侯争霸之时,便已镌刻下浓墨重彩之历史印记。


牛泉镇习武山记

春秋末叶,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天下板荡。柳下跖起于草莽,揭竿而抗暴,于莱芜南部群山间,以展雄寨为营垒,聚义举事。展雄寨踞亓省庄村南,海拔三百四十四米,占地半平方公里,东、西、北三面峭壁千仞,唯南面山势平缓,可通连绵群峰。寨内石屋数间,岩石凿臼尚存,西、南双重寨墙蜿蜒,见证往昔金戈铁马之峥嵘。


牛泉镇习武山记

其周遭将山、旗山、习武山三山相连,拱卫如屏。将山为点将之所,旗山巅高势险,宜竖旌旗以传令,而习武山地处北隅,山顶坦荡如砥,东西狭长,恰是练兵演武绝佳之地。彼时柳下跖于此秣马厉兵,麾下九千壮士,纵横驰骋,“侵暴诸侯”,令奴隶主闻风丧胆。其“圣勇义智仁”之五条起义之道,至今仍为世人传颂,诚可谓英雄气概,千秋不朽。


牛泉镇习武山记

余慕柳下跖之雄烈,遂发于莱城,取道鄂牛路西行。一路汶水汤汤,沃野平畴,麦苗翻浪,春光如画。行约二十里,抵牛泉镇,见屋舍鳞次栉比,街巷熙攘,犹显古道重镇之繁华。


自镇向西南,经圣井村,再西行十余里,至将山后村。村肇于明洪武二年,李姓先民首居,初名佛玉官庄,后因位处将山北麓,清康熙年间易名。今村有五百六十户,千七百余口,耕地一千九百七十二亩,九姓杂居,以李、张二姓居多。其行政区划,历经清末、民国及当代数次变革,终隶莱城区牛泉镇,岁月更迭间,积淀无数故事。


沿村间公路驱车至习武山脚下,弃车徒步。但见满山奇石嶙峋,姿态万千。青石苍润,铁矿石赤若丹砂,石英晶莹剔透,三者交融,纹理斑斓,或如猛虎盘踞,或似鸾凤翱翔,鬼斧神工,浑然天成,令人叹为观止。


牛泉镇习武山记

缘山道而上,径窄崖险,荆棘丛生,每一步皆需谨慎择途。遇陡峭处,或迂回辗转,或手足并用,虽艰辛备尝,然探寻之心愈炽。行至山腰,一奇泉映入眼帘,状若盆,人称仙人泉,又名盆泉。此泉神奇莫测,无论盛夏暴雨倾盆,亦或隆冬滴水成冰,泉中水常满盈而不溢,大旱之年亦不竭,甘冽清醇,滋养四方鸟兽。泉畔石壁刻“天池玉液”“石泉圣水”八字,字迹古朴苍劲,神韵悠然。


牛泉镇习武山记


牛泉镇习武山记

自泉东行约两里,有洞名曰远尘洞。洞口“远尘洞”三字,镌于明万历二十四年,笔力雄浑,历经风雨而不蚀。西北崖壁,“明德藩内掌司李翁圣泉到此一游”之题刻,虽已斑驳,仍可辨其迹。考其来历,明代德王纳莱芜槲林前村毕如松之孙女为妃,李翁因这层姻亲,方至此地,留下此历史印记,故应该稍晚。

洞口以巨石拱券而成,石体方正,严丝合缝,工艺精巧。入内,空间宏敞,容十数人亦不显局促。洞东侧崖壁之上,镌有清康熙年间重修之题刻,字迹虽历经岁月,仍依稀可辨。洞内四壁遍布烟熏痕迹,显见曾有人栖居于此,炊爨生活。然岁月更迭,今时再无修士隐于此间。洞内巨石横陈,碎石狼藉,或倾颓堆叠,或斜倚壁侧,凌乱无序,昔日生机荡然无存,徒留残景,令人叹惋不已 。


牛泉镇习武山记

明清之际,此境香火鼎盛,洞前碑碣如林,皆载修缮诸事。然风雨剥蚀,世事沧桑,岁月流转间,古碑多湮灭无存,唯余残痕断迹,令人扼腕。初以为现存遗迹已属难得,后闻乡人言,其幼时居山后村,常与群童至此嬉戏,彼时漫山碑刻林立,虽多倾颓欹侧,犹存百数。孰料光阴倏忽,今竟片石不存,昔年盛景,化作云烟。抚今追昔,山河易貌,古迹消亡之速,怎不令人痛心疾首!


复奋力攀登,山势愈发险峻,道路愈发逼仄。及登顶,环目四顾,但见古垣残堞,斑驳犹存,尤以城西为最。层垒叠砌,累朝遗迹相衔,苔痕蚀壁,巨石犹记往昔金戈铁马。城堞蜿蜒如龙隐荒草,残基断础间,烽火岁月似在眼前。昔闻此地曾为戍卫要冲,今观此景,千年沧桑积淀于断壁残垣,方知前人所述,诚不欺我,史迹之证,确凿如斯。

牛泉镇习武山记

举目远眺,回望来路,群山逶迤,云雾缭绕,恍若置身仙境。历经艰辛,终达山巅。山顶地势开阔平坦,极目远眺,层峦叠嶂,尽收眼底,天风浩浩,胸襟为之开阔。遥想当年,柳下跖于此操练兵马,旌旗蔽日,金鼓震天,豪杰之气,仿佛穿越千年,扑面而来。山以“习武”为名,实至名归。


牛泉镇习武山记

嗟乎!此番习武山之行,自莱城至山脚,行程明晰;自山麓至山巅,步步皆景。奇石之瑰丽,神泉之灵异,古洞之幽深,英雄之遗风,无不令人沉醉。虽古碑多已不存,然山川胜迹依旧。谨记此游路径、景致,愿为后之登山者引航,复作七律十首,以此记之。


其一·牛泉古镇赋


齐鲁通衢扼要津,牛泉形胜控西秦。

襟连泰岳千秋势,路接新莱万里尘。

商贾云集喧古道,兵戈影动忆残春。

春秋争霸遗踪在,漫卷风云入史臣。


其二·展雄寨怀古


草莽揭竿啸九穹,展雄寨立乱云中。

千仞绝壁遮天险,半亩营盘战火红。

凿臼犹存豪杰气,残垣尽诉古今风。

九条战策传青史,义胆忠魂贯宇空。


其三·三山览胜


将山点将旗山风,习武平沙剑气冲。

列嶂屏开天地外,层峦势压斗牛中。

当年壮士挥戈影,此日寒云落日红。

欲问跖公何处去,松涛阵阵诉英雄。


其四·访将山后村


洪武年间旧迹寻,佛玉新名岁月侵。

五百人家耕沃野,九族烟火绕清砧。

沧桑不改泉声韵,风雨长留故宅心。

且向村头询父老,斜阳影里话浮沉。


其五·山道寻奇


弃车踏石上云巅,险径荆榛步履艰。

青石斑斓生虎势,丹砂赤烈映霞天。

攀崖每叹神工巧,探壑长惊造化玄。

忽有泉声迎客至,仙人盆里玉珠圆。


其六·仙人泉咏


半崖嵌玉自天成,旱涝经年水不盈。

玉液长滋岩畔草,琼浆犹润客中情。

苔封石刻千秋字,雾锁云开万壑明。

一饮清泠涤尘虑,恍闻天外凤鸾鸣。


其七·远尘洞感怀


万历镌题壁上存,洞名远尘远嚣喧。

明德掌印留残刻,康熙重修记旧痕。

烟火曾温石屋暖,苔痕空蚀古碑昏。

如今乱石堆寒洞,不见当年修道人。


其八·古碑叹


明清香火漫云岑,碑碣如林载古今。

风雨销磨千片玉,沧桑埋尽百年心。

昔闻稚子嬉残碣,今见荒烟没断砧。

欲问前朝多少事,空余蔓草覆苔深。


其九·登顶怀古


危崖千仞踏云登,残堞苍苔认旧营。

铁马金戈惊岁月,寒烟衰草泣秋声。

遥思义士操兵日,犹见旌旗蔽日横。

一叹临风天地阔,山河依旧照孤城。


其十·归程寄怀


遍访遗踪兴未阑,山回路转夕阳残。

泉声入耳清如洗,石影随身瘦作看。

古洞碑销留韵在,荒村月落照人寒。

他年若复重来此,再借松风写旧欢。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