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广西人文:思恩县文庙——环江县科举教育时代的记忆

排行榜 2025年10月07日 18:53 1 cc
广西人文:思恩县文庙——环江县科举教育时代的记忆

文庙,封建时代供奉孔子的庙宇,由于历代封建王朝的尊崇儒学,以孔子为先师,孔学为教育基础,所以天下郡县一般都仿效山东孔庙,建设有文庙,所以也称孔庙。

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了明清时期,文庙除了供奉孔子,还兼有科举教育的场所功能,所以,在习惯上又叫学宫,像科举学子一般都在里面学习,地方的教育官员也在里面办公生活,简单形象的说就像现在的教育局,学校在一个地方。

一般来说,这种文庙就是古代城市(县级以上)城池建设的标配建筑之一,但在一些特殊地区域则有所区别。

就如本文所说的思恩县文庙。

广西人文:思恩县文庙——环江县科举教育时代的记忆

思恩县,这是一个广西的旧县名,最早设于唐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在1951年8月与宜北县合并为今天的环江县(1986年改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县制用名前后共用1313年,最后,"思恩"这个名字,也由县级变成镇级,成为环江县的思恩镇,流传了下来。

作为一个流传了千余年的县,按理说,在封建时代的城市建设规制中,早就该有建设文庙的条件,但思恩县文庙却是直到明万历末年才在县里建设,这又是为何呢?

这就与思恩县所处的地理环境,民情地情有关系了

秦汉以来,思恩县地处历代朝廷所定义的"蛮区"范围,是属于“边疆民族”的历史定义区域,这些地方并不被朝廷所重视,为了平衡中央王朝与这些地区的统治秩序,朝廷在这些地方一般施以"羁縻制度","土官制度"的政策管理。

如到了唐代才在这区域设置一个“环州”的羁縻州。宋,元沿袭这种制度管理。

在古代的环境下,不同区域的人们多少都有着严格的“等级”区分,对于实行"羁縻制度","土官制度"地区的人们来说,有条件的虽说也可以进行科举教育,但由于“地籍”的原因,却是不能参加朝廷主持的各级科举考试的,自然就更谈不上“走仕途”这事了。

没有“科举进仕”这一教育目的,地方当然就不会有代表科举教育的文庙,学宫之类了,更不会有相关的教育官员了。


直到明洪武初,大明朝把这一片进行“改土归流”,纳入了“流官管理”地区,即地方官员由朝廷委任,按期委派,同地,地方也经过一系的行政改制,最后思恩县也就基本定型下来,当然了,这就是很长的一段故事了,之前有文章《广西解放后被撤并的县十六——思恩县:兜兜转转终归环江》详细介绍过思恩县的历史沿革变迁,这里就不复述了。

不过,明洪武初思恩县就确定为“流官管理”体系,但城市建设体量还是比较小,所以,科举教育的推广还是比较慢的。

按地方志《思恩县志》记载,明洪武后,科举制度虽然已经进入思恩县,但接受教育的学子还是比较少的,思恩县的学子都得去到几百公里外的柳州府城去学习和考试,这就大大限制了本地学子的积极性,毕竟到外地读书与考试,虽然官府可以补贴一点,但长期来说,个人家庭也是要不少的银两支持,不是普通人家可以承受的经济负担。

直到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云南楚雄人杨天启到任思恩知县,他了解了县内的科举教育情况,提出并筹捐资金在本县建设文庙,并得到了时任训导邓以德,典史林学道的支持,由此,开启了思恩县当地的文教之路。

正是他们开创性的功绩,人们以他们的名字编了一首歌谣颂之,即启德学之谣,这就是历史的巧合了,启(杨天启),即开启;德(邓以德),即文教之德;学(林学首),即学习。

广西人文:思恩县文庙——环江县科举教育时代的记忆

杨天启开创的文教之所,实际上并不是规范的文庙规制,而主要是以方便进行科举文化的“教“与”学”的场所,所以一般称之为学宫。

到崇祯十七年(1644年),清代明的战事中被毁。直到清康熙五年(1666年),时任知县翁世庸到任,他对思恩县城进行大修,进行了很多建设,其中,在明代学宫的遗址上,按文庙的规制建设本地的文庙。

这是一个大工程,持续了两任知县几年的时间,一座标准规制的思恩县文庙才建设完成,有大成殿,崇圣殿,泮池,东西庑,名宦祠,乡贤祠,戟门、 明伦堂等等,按传统文庙祭祀要求,由官府主持每年春秋二祭,供奉孔子,并且文庙有相应的田产,地产,以供文庙日常维护等等。

但是思恩县这第一座文庙才没用几年,在康熙十三年(1674年),由于地方发生了一些乱局(吴三桂反清事件有关),朝廷失去了对思恩县的控制,文庙因此被毁。

又到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朝廷重新管理地方,新任知县鲍复相对思恩县城重建,创立了环江义馆,修城,修庙等等,由此,思恩府文庙得到了重建,直到雍正元年(1723年),才正式改称文庙,同时,在清康,雍,乾三代,思恩县区域的文教建筑,如考棚,学政衙署等等,都得到建设,科举各方面的体系渐渐规划成型,就更是方便了本地学子学习文化。

广西人文:思恩县文庙——环江县科举教育时代的记忆

由于思恩县地处偏远,加上当时的地情民情,及政策影响,科举教育主要集中在县城周边区域,周边的“壮瑶苗”(当时不是这么称呼少数民族)区域的民众受民族的风俗,文化影响,并不接受科举教育。

自然的,思恩县的科举成绩也就不那么的明显了,在《思恩县志》上也就记载了几位文举人。

此后,思恩县文庙也几度重修或修整,直到光绪十七年(1891年),还曾“修缮一新”,但没料到,1906年,由于科举制度的取消,文庙也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加上近现代的教育制度引入,为了顺应时代的变化,知县王履晨就拆文庙建新学,用文庙的砖瓦作为补充材料,建起两等小学堂 ,这就是今天环江县新学的开始了。

再后来,在1932年,文庙中除大成殿外,都被拆建为中山公园,原来的戟门门头改作中山公园的门头,并且停止供奉孔子神位。

再到新时代,1953年,环江中学的建设需要,文庙仅剩的大成殿也被拆了,从此思恩县文庙就真正消失了,只剩下故纸堆里的两三行字了。

我在桂平,我是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如果你喜欢,可以关注我!给你讲述这片土地更多的过往!

谢谢阅读关注!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