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为了这棵树,我专门飞了一趟北京!

排行榜 2025年10月11日 15:16 1 admin
为了这棵树,我专门飞了一趟北京!

头图、封面|随遇而安 ©


物道君语:


推开那扇斑驳的木门,时光仿佛在院落的砖缝间凝滞。


北京的十月,天高云淡,风里裹着柿子的甜香。


站在丰富胡同的深处,脚下是青石板路,头顶是绚烂如锦的柿叶。


老舍先生的“丹柿小院”,正以一场绚烂的秋色,静候故人归来。

为了这棵树,我专门飞了一趟北京!

图|随遇而安 ©


院墙外,王府井的喧嚣如潮水般退去;院墙内,一地斑驳光影,两棵柿树虬枝盘结,果实累累,让人想起了老舍笔下那些倔强而温润的北平人物。


不大的院落,却装下了一个时代的文人风骨,也装下了先生十六年的创作时光,同时盛放着我心中对“家”的眷恋。


院中那两棵如火如丹的柿树,便是这份眷恋的物化之始。

为了这棵树,我专门飞了一趟北京!

图|杳杳 ©



为了这棵树,我专门飞了一趟北京!



老舍曾言:“院子一定要有几株果树。”


1953年,他与夫人胡絜青亲手植下这两棵柿树,给院子取名“丹柿小院”。


丹色,是朱砂的红,是秋霞的艳,更是中国人骨血里那抹沉静的暖意。


我仰头望去,柿子缀满枝头,有的圆润如灯,有的尖翘似笔,在秋阳下泛着蜜色的光。

为了这棵树,我专门飞了一趟北京!

图|随遇而安 ©


风过时,叶片沙沙作响,仿佛听见先生拄着拐杖,笑吟吟地说:“先看看花吧!”


说起丹柿小院里的花,曾经是百盆菊花的盛宴。


曹禺说老舍“不是隐士”,确是如此——丹柿小院的秋,从来不寂寞。


老舍的友人回忆道,每逢菊花开时,先生必邀朋唤友,文人官员、送报送奶的工友,皆可入院品茶赏花。


他会像旧京的寻常老爷子,得意地秀着心血:“瞧这墨菊,像不像砚台里研出的墨?”


那一刻,小院不是文豪的居所,而是北平胡同里最平凡的烟火人家。


一树红柿,一院秋光,老舍用最质朴的方式,将生活过成了诗。

为了这棵树,我专门飞了一趟北京!

图|瓜妹duoduo ©



为了这棵树,我专门飞了一趟北京!


来到院子的西耳房,书桌临窗而置,窗外正是柿树的疏影。


老舍在此写下了《茶馆》《正红旗下》,这些文字里,不乏柿树的影子。


他说:“北平之秋,便是天堂。”


我想,天堂或许就是这窗棂外的四季:


春看新绿破土,夏听蝉鸣聒耳,秋数红柿压枝,冬赏枯枝如画。


书桌的一角,台历永远停在1966年8月24日。


多宝阁上,那些先生“看着舒服”的瓶罐静静立着,郑振铎曾笑它们“全该扔”,老舍却一笑置之。


在家居布置上,也体现着先生写作上的细腻:


每日擦拭果盘,虽因胃疾不能食生冷,仍要摆满鲜果,“闻着清香”;


墙上的画作旬月一换,齐白石的《雏鸡》、李可染的《耕牛图》,皆是先生与美的对话。


法国汉学家贝热隆曾惊叹:“这里没有一丝偶然,他以写作的细腻布置一切。”


有人说,书房就如心灵的镜像。


老舍的丹柿小院,恰如他的文字,于平凡处见匠心,在烟火里藏雅趣。

为了这棵树,我专门飞了一趟北京!

图|不知道起什么名字 ©



为了这棵树,我专门飞了一趟北京!


小院里最美的底色,是那份浓郁得化不开的人情。


老舍养花如待友:“赶上暴雨,全家动员抢花,热汗直流。”


邻家墙倒,砸死百棵菊,他“几天没有笑容”。


这种痴,是北京“旗人”的体面,更是对生命的敬重。


他曾对吴祖光说:“给祖光多写信,一天写一封。”


而后悄悄买回对方失落的画作,题字“物归原主矣”。


一花一画,皆是人情的温度。


先生也曾说,受潮的墙是“天然的山水画”,这种豁达,何尝不是乱世中的坚守?


这深情,不仅倾注于花草,更体现在对朋友的真挚道义上。


当年的“话剧皇帝”石挥被划为右派后,躲在北京的小旅馆里,老舍再三派人硬将他拉回这丹柿小院。


两人在吃饭的路上,像孩子般模仿起彼此的步态,笑闹如童。


这份不顾世俗眼光的笑闹,是一份不容置疑的温暖与接纳。


不久,石挥投江,丹柿小院的日子成了他最后的欢颜。


草木无情,人却有心——丹柿小院,因情义而不朽。

为了这棵树,我专门飞了一趟北京!

图|随遇而安 ©




为了这棵树,我专门飞了一趟北京!



小院最动人之处--“至今还活着”。


每年秋深,来小院的游客络绎不绝。


年轻人举着手机拍柿树,老人指着客厅说:“看,这就是《茶馆》里写的条案!”


一女士悄声对女儿道:“妈妈小时候,外婆常讲老舍的故事。”


柿树下,人们轻声细语,仿佛怕惊扰先生的沉思。


纪念馆副馆长说,先生去世时抄家未至,多数藏品幸免于难。但唯有百把名伶扇面散佚,成了时代之痛。


巴金、曹禺曾在此饮酒,周总理与溥仪曾在此对谈。


今日,我们仍有幸能触摸到那种“京味”:


是胡同的烟火,是文人的风骨,是普通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丹柿小院,早已超越物理空间,成为一代代中国人的精神坐标。

为了这棵树,我专门飞了一趟北京!

图|随遇而安 ©


离去时,夕阳正染红了柿子树梢。


我回头望去,小院静默如初,想起先生在《四世同堂》中写祁天佑投河:“他看见了空旷,自由,比这么揪心扒肝的活着要好得多。”


太平湖的水洗净了先生的耻辱,而丹柿小院的柿树,将他的温情永远种在了北京的血脉里。


或许,我们爱的不仅是老舍,更是爱他笔下那种“接地气”的优雅——


能在乱世中品茶赏菊,能在苦难里坚守体面。


柿树又红,我在这小院里寻得的,是自己心中的一片“桃花源”。


愿柿事如意,人长安。


生活纵然荆棘遍布,但只要还有一树红柿、半窗秋光,灵魂便有了栖处。

为了这棵树,我专门飞了一趟北京!

图|不知道起什么名字 ©


大家有去过老舍先生的故居丹柿小院吗?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谈谈你的感受。


温馨提示:

小院柿子的最佳欣赏期较短,临近霜降前(10.20左右),是柿子最好看的时候。

另外,纪念馆有限流,记得提前预约,合理安排前往,方不会错过最美的丹柿小院。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