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热点快评 | “家门口的远方”为何迷人?

排行榜 2025年10月13日 09:22 1 cc

刚刚过去的“十一”8天长假,长春的街头巷尾藏着最生动的变化:往年假期常见的“空城感”被车流人海取代,黑A、辽B、京C、沪D、琼B……天南海北的车辆涌入长春街头。许多长春市民惊讶地发现,即便是工作日已经开始了,目前路上仍有不少外地车,自己生活的这座城市,正成为无数远方游客心之所向的目的地。

热点快评 | “家门口的远方”为何迷人?

新民大街的市集和观演区摩肩接踵,春京西的好评声不断,蓝天公园的秋色里混着南腔北调的赞叹。外地车牌从黑A到琼A的地理跨度,与1232.69万人次的接待量、91.77亿元的旅游收入形成呼应,勾勒出这座城市文旅崛起的清晰轨迹。

热点快评 | “家门口的远方”为何迷人?

图源:“长春新民大街”公众号

今年“十一”,许多长春市民的直观感受是:车多了,人多了,城市更有活力了。这背后,是旅游市场供需两侧的深刻变化。近年来,全国文旅经历了“特种兵式旅游”的狂热后,越来越多的游客开始追求更放松、更深入、更体验式的旅行方式。他们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而是向往沉浸于城市生活,感受目的地的文化。

与此同时,经济理性也促使部分游客重新权衡“远行”与“近游”的性价比。当传统热门旅游城市人山人海、住宿价格飙升,像长春这样兼具历史底蕴与现代气息的城市,自然进入游客的视野。

长春的主动作为构成了重要的“拉力”。曾经的长春,给外界的印象多停留在“汽车城”“电影城”,旅游资源如璞玉待琢。如今,通过精心的战略布局和场景营造,这座城市正将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吸引力。

热点快评 | “家门口的远方”为何迷人?

图源:“净月潭”公众号

“一心一带两翼三线四时”的空间格局,让长春的文旅资源从分散走向整合;从上半年开始,全城多处“拆围透绿”,历史街区活化利用,都让城市本身成为最大的旅游吸引物。

长春的热闹,本质是“供给升级”与“需求转向”的精准契合。从市民视角看,“不远走”的选择背后是家门口的“新意爆发”:新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以135.2万人次的接待量证明,非遗市集与街头音乐会的组合能让百年街巷焕发新生;春京西街区用兴亚式老建筑搭配沉浸式剧场,让《滚滚红尘》的取景地变成年轻人的社交场;航空博览城33.3万人次的客流则印证,“航空梦”主题能让工业基因转化为消费活力。当本地游从“无奈之选”变为“主动体验”,城市自身便成了最诱人的目的地。

外地游客的涌入,更凸显长春文旅的差异化竞争力。57.72%的省外游客占比中,辽宁、北京、上海等客源地的分布,藏着长春的破圈逻辑:它既有长影博物馆的红色光影记忆等文化内核,又有长春市动植物公园西游夜游、54路有轨电车文旅专列等潮流IP;既保留了“北国春城”的生态底色,又通过360余项特色活动构建起“日夜不停歇”的体验矩阵。这种“文化+潮流+生态”的复合供给,让长春在东北四城竞争中交出了游客量领先的答卷。

热点快评 | “家门口的远方”为何迷人?

长春莲花岛影视城《抗联抗联》大型实景剧现场人山人海

曾几何时,长春在旅游版图中更多扮演着“过境地”角色——游客匆匆而来,稍作停留便奔赴长白山等传统景点。如今,这座城市正凭借自身魅力,成为越来越多游客的终极目的地。

长春的文旅热启示我们:最好的风景从来不在遥远的别处,而在对本土资源的深刻挖掘与创新表达中。当一座城市既能留住本地人漫步的脚步,又能吸引外地人探寻的目光,这样的热闹,才是有根、有魂、有后劲的长久繁荣。


吉林日报社出品

作者:韩玉红

策划:韩雪洁

执行主编:于悦

编辑:韩玉红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