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徒步与自由:现代社会的风险治理思路

排行榜 2025年10月15日 10:59 3 admin

最近,中国社会接连暴露出几起徒步活动中出现的风险事件,甚至导致死亡,引发了广泛讨论。这些事件不仅让公众关注户外活动安全,也折射出社会对风险管理、个人自由以及政府角色的深层次思考。

徒步与自由:现代社会的风险治理思路

一、徒步风险与社会关注

随着户外运动和极限体验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徒步、穿越、登山等活动。然而,相应的安全意识和管理体系并未完全跟上。

这些事件暴露了很多问题,引起各方讨论。比如:个人安全意识不足、社交媒体的误导作用监管与救援体系缺位等等

这些问题背后反映的是一个更深层次的社会现实:风险是不可避免的。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都伴随风险,完全消除风险既不可能,也不现实。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这些风险?如何管控这些风险?

二、风险、自由与创新的关系

风险本身不是敌人,而是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伴生物。徒步活动属于“自甘风险”的事情——风险存在,但参与者是自愿的、知情的、可判断的。这与被动风险(如地震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完全不同。

如果政府一味干预,以安全为名禁止个人行动,结果将是:削弱个人自由和探索精神;扼杀创新能力——因为连徒步这种简单冒险都不允许,又谈何创新?

“走路还可能被车撞,难道就不走路了?”
风险不应成为停止行动的理由,而应成为学习如何聪明行动的契机。

三、中国的“万能型政府”与风险管理

中国的治理体系具有典型的“万能政府”特征:事无巨细,什么都管。在涉及生命和公共安全的事件中,公众习惯将责任寄托于政府,政府也不得不介入,否则就可能被舆论指责。

这种机制的利与弊:优势:资源集中、组织力强,能够在救灾、公共安全事件中快速调动力量。问题:形成社会结构性依赖,弱化公众风险意识;增加管理成本和社会负担;可能导致“一刀切”式禁令,损害自由和探索精神。

解决的方向不是彻底放手,而是责任分担与共治:政府提供规则和底线,企业、平台、社会组织承担信息披露和安全提示,公民建立自我风险管理意识。

四、小众活动的现代化的风险管理思路

针对高度个性化的徒步活动,不应过度管理,而应聚焦三个可控环节:

1、提升救援能力,特备是加强技术救援,使用直升机、无人机、卫星定位和远程视频指挥,提高搜救效率。技术救援可以高效利用资源,大幅提高救援效率。

我们可以看一看现在各大城市道路交通事故救援的例子。现代很多超大城市的快速路都设置应急车道,目的就是为了救援方便。实际上这种模式非常落后,完全经不起推敲,更象为了设置而设置。以现代技术发展,完全可以取消道路应急车道,使用直升飞机、无人机、远程视频等现代手段,既能代替各种传统救援,也可以实现执法需要,又极大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和救援、执法效率。

2. 救援定价与保险机制,对徒步等活动进行救援收费,推广个性化救援保险。这种典型的自甘风险活动,让参与者承担应有风险,减少社会资源浪费,顺理成章,天经地义;同时也有利于社会救援力量的建设。

3. 风险宣传与现代技术应用。充分向个人宣传徒步等活动的风险,同时鼓励个人、企业使用、研发卫星定位、卫星通话、实时监控等设备,通过技术手段最大限度防范风险,降低救援难度。

同时相关部门加大信息公开的规范性及时性,提供天气、路线、险情提示,帮助参与者自主判断风险。实现知情、自主、可控制的风险管理,降低事故发生率。

五、核心理念

这套管理思路的核心是:不干预自由,尊重个性化选择,不一刀切禁止。只管可控,专注于救援能力、成本分担、信息公开等可控环节。技术赋能,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效率和可知性。责任意识,鼓励个人主动感知、主动承担风险。

成熟社会不是没有事故,而是能够理解、承受、管理事故的社会。当社会学会与风险共存,它也学会了创新和探索的真正意义。

六、结语

徒步事件只是现代风险治理的一个缩影。真正的答案不是禁止,而是教育、引导与赋能。通过技术手段、责任分担和合理救援,社会可以在保障安全的同时,保留自由与探索空间,让每个人在知情、自主、可控的环境下面对风险——这才是现代社会的成熟之道。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