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为什么这么多人都向往延安?

排行榜 2025年10月20日 00:05 3 cc

“打断骨头连着筋,扒了皮肉还有心,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爬到延安城。”

这是1937年10月上海沦陷后,一批上海爱国青年,为了抗日救亡,辗转13个月,艰难跋涉一万多里,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来到革命圣地延安时的真实写照。

为什么这么多人都向往延安?

10月18日,“红星照耀中国:从伟大胜利走向伟大复兴”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在延安启动。

10月18日,“红星照耀中国:从伟大胜利走向伟大复兴”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在延安正式启动。作为本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红星照耀中国:从伟大胜利走向伟大复兴”网络主题宣传调研采风活动也于10月16日同步开展。

当百余名媒体记者、头部商业平台负责人、专家学者、网络名人沿着革命先辈的足迹,踏上这片红色热土,凝望那矗立在延河畔的宝塔山时,穿越八十余载的问题再次涌上心头:延安,这座陕北黄土高坡上的偏僻小城,为何有如此魅力,令人向往?

在这里,你可以找到代表着当时民族解放和社会进步的正确方向。

要抗日,要寻求民族独立,就应该跟共产党走,这正是无数爱国青年奔赴延安的初心。

在活动启动仪式上,延安革命纪念馆馆长刘妮讲述了一件国家一级文物——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的油印招生广告背后的故事。

为什么这么多人都向往延安?

在“红星照耀中国:从伟大胜利走向伟大复兴”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启动仪式上,延安革命纪念馆馆长刘妮讲述抗日军政大学招生广告文物背后的故事。

“当时广告内容写着:抗大是‘以训练抗日救国军政领导人才为宗旨’,青年们可以随到随考,学习六个月就可以毕业奔赴抗日前线。抗大考试科目有政治的、文化的,还有体能的,但门槛更高的考试是毛泽东说的‘青年们从全国各地不畏艰险奔赴而来,就是最好的考试’。”刘妮说,这份招生广告记录下民族生死存亡的危难关头,从延安发出的最嘹亮的历史号角,召唤着一批批年轻人奔赴同样的目的地——到延安去!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在战争炮火中的不断发展壮大,是延安精神的一个缩影:从瓦窑堡会议到洛川会议,从平型关大捷到百团大战,在民族危亡的时刻,中国共产党人高举抗日救国的大旗,在抗战中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最终取得了胜利,赢得了民心。

为什么这么多人都向往延安?

延安革命纪念馆

回望历史,“到延安去”之所以会成为一代青年的心灵呼唤和强烈愿望,是因为那里有指引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辉煌的“精神宝塔”。

眼下,“灯塔”延安至今仍是无数人魂牵梦萦的精神家园。数据显示,延安现有革命旧址445处,仅延安市区内就有革命旧址168处。在这里,每一寸土地都镌刻着革命的印记,每一处旧址都诉说着感人的故事。人们来到这里参观、学习,寻找初心,汲取前行的力量。

为什么这么多人都向往延安?

调研采风团成员在延安文艺纪念馆调研采风。

“这次来到延安,最不同的感受是,我看到了历史与现实的交融。让我感觉历史不再是遥远的符号,而是可感知、可触摸的鲜活故事。”新浪微博西北区责任编辑迪露逸说。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政治所副研究员王磊表示,“很向往延安,因为这里是理想信念的力量,这种力量是看不见的,但它确实有着持久的生命力和吸引力。”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在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里,陈列着一把锈迹斑斑的老镢头,是1941年八路军359旅开赴南泥湾后,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情况下,战士们自己动手打造的。当年,正是靠着这样简陋的农具,战士们在南泥湾这片热土上,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为什么这么多人都向往延安?

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里,“一把镢头一支枪”被大红花“簇拥”。

据延安南泥湾革命旧址管理处讲解组组长李茜介绍,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敌人的包围、封锁,加之遭遇自然灾害和非生产人员大量增加,使边区军民的生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粮食严重缺乏,部队缺衣少穿……“饿死呢?解散呢?还是自己动手呢?”1939年2月,在延安召开的生产动员大会上,毛泽东向全党发出锥心之问。经过深入思考,毛泽东果断向全党全军发出了“自己动手”的号召。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群众性大生产运动在各根据地蓬勃开展。八路军战士们一手拿枪、一手拿镢头,向荒山发起了要粮的战斗,而南泥湾,正是那场困境突围战的先锋阵地。

为什么这么多人都向往延安?

南泥湾精神

资料记载:“1941年,南泥湾开荒1.12万亩,产粮1200石;1942年,开荒2.68万亩,产粮3050石;1943年,开荒10万多亩,产粮1.2万石;到1944年年底,南泥湾种植面积已达26万多亩,并于当年向陕甘宁边区政府缴纳公粮1万石,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军队向政府缴纳公粮的先例。”

从“荒山臭水黑泥潭”的“烂泥湾”到家喻户晓的“陕北好江南”,南泥湾的命运与一把把镢头——这件极其寻常的农具,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而镢头的背后正是中国共产党人与人民同甘共苦的初心,是为崇高理想不懈奋斗的意志,是一个政党勇于自我革命的清醒和坚定。

为什么这么多人都向往延安?

南泥湾水稻田航拍

“在南泥湾采访的期间,我看到的每一个物件,每一片土地仿佛都在诉说着当年八路军战士们在艰苦岁月里,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用勤劳和智慧把荒地变良田的故事。”三秦网记者程霜表示,作为一名陕西本土记者,这次调研采风让她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南泥湾承载着的厚重历史和不屈的精神,“我希望能够把南泥湾的故事,把陕西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在这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散发出更加璀璨的真理之光。

延安革命纪念馆里有一面毛泽东著作墙,陈列着大量毛泽东在延安时期的光辉著作。在延安的土窑洞里,党的领袖们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延安窑洞昏暗的油灯下,毛泽东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工作,撰写了大量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经典篇章。

为什么这么多人都向往延安?

延安革命纪念馆里的毛泽东著作墙

1945年,党的七大在延安召开,大会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并载入党章。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为什么这么多人都向往延安?

杨家岭革命旧址中央大礼堂

从《实践论》到《矛盾论》,证明了延安的窑洞里也有马列主义;《论持久战》有力地批驳了“亡国论”和“速胜论”的谬论,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心;从《整顿党的作风》到《反对党八股》,整风运动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重要的思想政治基础……延安时期形成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仅成为抗日战争和中国革命胜利的保障,直至今天依然是我们解决问题和克服困难的“法宝”。

榆林市绥德县郝家桥村不忘劳模精神,从“农村楷模” 到“脱贫攻坚楷模”,为幸福生活不懈努力;延安市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苹果产业从无到有、由小变大,小苹果成了给百姓带来幸福生活的“金果子”……

为什么这么多人都向往延安?

延安革命纪念馆内的“实事求是”石刻

“一路走来,我们通过实地调研、观看演出,觉得整个延安精神和红色文化具象化了,我自己特别受触动和启发。我认为延安精神会植入到我们心中,在未来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会有很实际的振奋力量,未来能够引导我们更好地完成我们自己的使命和任务。”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王同媛说。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党不仅带领着中国人民站立起来了,更是让我们过上了和平、幸福的生活。”“90”后红色文旅博主“张一恒”张恒表示,作为一名自媒体创作者,他会用自己的方式去记录、去传播,“我的粉丝大都是年轻人,他们对国家的历史、来时路也非常感兴趣,也很有必须让更多的年轻人知道这段艰苦又伟大的历史。”

为什么这么多人都向往延安?

调研采风团成员在延安革命纪念馆调研采风。

当“意义感”成为稀缺品,人们便本能地寻找可以“锚定自我”的坐标。延安提供了一套低成本、高回报的解决方案:

它告诉你,人可以为了更大的东西吃苦;

它告诉你,3 钱油 5 钱盐的日子也可以过成诗;

它告诉你,当“我”成为“我们”,渺小就被放大,短暂就被延长。

为什么这么多人都向往延安?

在“红星照耀中国:从伟大胜利走向伟大复兴”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启动仪式上,演员王雷表演节目《大树西迁》。

于是,

1938年的爱国华侨孔迈,毅然回国,投身抗日,并在一张七寸相片的背面写下:“妈,把我献给祖国吧。”;

1956年,6000余名交大师生扛着设备迁往西安,把家安在大西北,用青春书写“国之所需,我之所向”;

1968 年的北京姑娘路生梅,只身来到陕北佳县,投身当地医疗卫生事业,一守 57 年,手机 24 小时不关机……

为什么这么多人都向往延安?

在“红星照耀中国:从伟大胜利走向伟大复兴”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启动仪式上,“人民医护工作者”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路生梅讲述《我是群众的风筝》。

他们都在回答同一个问题:

为什么这么多人向往延安?

因为,它不只是当年陕北黄土高坡上的小城,而是一种可以随身携带的“精神原乡”——

在那里,我们愿意为之吃苦、为之歌唱、为之成为更好的自己。

延安,从未远去。它像宝塔山上的那盏灯,穿越岁月长河,如一颗红星依旧照耀中国。

起点新闻记者 李卓然 陈嘉欣 贺桐 惠璇璇 张思睿 宋洋 杜鹏

审核 魏诠 贾存真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