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峡江寺飞泉亭记——【清】袁枚

排行榜 2025年10月25日 11:45 4 admin

清代性灵派文学大家袁枚的 《峡江寺飞泉亭记》,此文是清代山水游记中极具特色的一篇,它不追求桐城派的考据严谨,而是充分发挥了性灵文学的所长,将游览体验的舒适、惬意与天人合一的悠然心境置于首位,在山水文学中独树一帜,体现了清代文人生活美学的新高度。


峡江寺飞泉亭记——【清】袁枚

---

《峡江寺飞泉亭记》(节选核心部分)

【清】袁枚

余年来观瀑屡矣,至峡江寺而意难决舍,则飞泉一亭为之也。

凡人之情,其目悦,其体不适,势不能久留。天台之瀑,离寺百步;雁宕瀑旁无寺;他若匡庐,若罗浮,若青田之石门,瀑未尝不奇,而游者皆暴日中,踞危崖,不得从容以观,如倾盖交,虽欢易别。

惟粤东峡山,高不过里许,而磴级纡曲,古松张覆,骄阳不炙。过石桥,有三奇树,鼎足立,忽至半空凝结为一。凡树皆根合而枝分,此独根分而枝合,奇已!

登山大半,飞瀑雷震,从空而下。瀑旁有室,即飞泉亭也。纵横丈余,八窗明净。闭窗瀑闻,开窗瀑至。人可坐,可卧,可箕踞,可偃仰,可放笔研,可瀹茗置饮。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取九天银河置几席间作玩,当时建此亭者,其仙乎!

僧澄波善弈,余命霞裳与之对枰,于是水声、棋声、松声、鸟声,参错并奏。顷之,又有曳杖声从云中来者,则老僧怀远,抱诗集尺许,来索余序。于是吟咏之声,又复大作。天籁人籁,合同而化。不图观瀑之娱,一至于斯!亭之功大矣。

坐久日落,不得已下山。宿带玉堂,正对南山。云树蓊郁,中隔长江,风帆往来,妙无一人肯泊岸来此寺者。僧告余曰:“峡江寺俗名飞来寺。”余笑曰:“寺何能飞?惟他日余之魂梦,或飞来耳。”僧曰:“无征不信。公爱之,何不记之?”余曰:“诺。”已遂述数行,一以自存,一以与僧。


峡江寺飞泉亭记——【清】袁枚

---

生僻字注音

· 决舍 (jué shě): 丢开,离开。

· 纡曲 (yū qū): 曲折迂回。

· 炙 (zhì): 烤。

· 箕踞 (jī jù): 随意伸开两腿坐着,形如簸箕。

· 偃仰 (yǎn yǎng): 仰面躺下。

· 瀹茗 (yuè míng): 煮茶。

· 对枰 (duì píng): 下棋。

· 蓊郁 (wěng yù): 草木茂盛的样子。

· 无征不信 (wú zhēng bù xìn): 没有凭证就不能使人相信。

---


峡江寺飞泉亭记——【清】袁枚

现代文翻译与深度解析

第一段:立意新颖,总领全文

· 原文:余年来观瀑屡矣...则飞泉一亭为之也。

· 翻译:我近年来观看瀑布有很多次了,但到了峡江寺却心中难以舍弃,是因为飞泉亭的缘故。

· 深析:开篇点题,不直接赞美瀑布,而是盛赞观赏瀑布的亭子。这种独特的视角,立刻将本文与单纯描摹山水的游记区别开来,体现了袁枚关注人与环境关系的审美核心。


峡江寺飞泉亭记——【清】袁枚

第二段:以“不适”反衬“适”

· 原文:凡人之情...虽欢易别。

· 翻译:大凡人的常情是,眼睛看了觉得愉悦,但身体感到不舒适,势必不能久留。天台山的瀑布,离寺庙有百步远;雁宕山的瀑布旁边没有寺庙;其他的像庐山,像罗浮山,像青田的石门山,瀑布不是不奇特,但游览的人都要暴晒在烈日下,蹲坐在危险的山崖上,不能从容地观赏,如同路上偶然认识的朋友,虽然欢喜也容易分别。

· 深析:此段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袁枚列举了众多天下名瀑,指出其共同的缺陷——游览设施不完善,导致“体不适”。他将这种游览比作“倾盖交”,比喻新颖而贴切,有力地烘托出飞泉亭所提供的“从容以观”的难能可贵。


峡江寺飞泉亭记——【清】袁枚

第三、四段:飞泉亭之“奇”与“逸”

· 原文:惟粤东峡山...其仙乎!

· 翻译:只有广东东部的峡山...当时建造这个亭子的人,莫非是神仙吧!

· 深析:

· 环境之奇:先写山道“古松张覆,骄阳不炙”,已有清凉之感;再写“三奇树”“根分而枝合”,点出此地造化之神奇,引人入胜。

· 亭之功能:这是全文的核心段落。作者不厌其烦地列举在亭中可做的乐事:“可坐,可卧,可箕踞,可偃仰,可放笔研,可瀹茗置饮”。这系列排比,将飞泉亭作为一个完美观景平台的实用性与舒适性写得淋漓尽致。

· 点睛之笔:“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取九天银河置几席间作玩”。此句是全篇文眼。它精准地概括了中国园林美学和文人山水观的核心——不追求征服自然,而是以最安逸的姿态去欣赏、玩味自然。人在亭中安逸闲坐,便可将奔腾劳碌的瀑布当作案头清玩,这是一种何等的审美自信与生活智慧!


峡江寺飞泉亭记——【清】袁枚

第五段:天籁人籁,合同而化

· 原文:僧澄波善弈...亭之功大矣。

· 翻译:僧人澄波擅长下棋,我让学生霞裳和他对弈,于是水声、棋声、松声、鸟声,交错在一起奏响。过了一会儿,又有拖着拐杖的声音从云中传来,是老僧怀远,抱着一尺来厚的诗集,来请我作序。于是吟诗咏唱的声音,又大声响起来。自然的声音和人的声音,融合为一体。想不到观赏瀑布的快乐,竟达到了这般境界!这亭子的功劳真大啊。

· 深析:此段由静景转入动景,由自然之声转入人文之声。水声、棋声、松声、鸟声、吟诗声,交织成一曲和谐的交响乐。“天籁人籁,合同而化”八字,是境界的进一步升华。飞泉亭不仅提供了身体的安逸,更促成了自然与人文的完美融合,将游览的愉悦推向了极致。


峡江寺飞泉亭记——【清】袁枚

第六段:魂梦飞来,情之所钟

· 原文:坐久日落...一以与僧。

· 翻译:(略)我笑着说:“寺庙怎么能飞?只怕日后我的魂梦,或许会飞来吧。”僧人说:“没有凭证不能取信。您既然喜爱这里,为什么不写篇文章记下来呢?”我说:“好吧。”已经写完了几行,一份用以自己保存,一份送给僧人。

· 深析:结尾余韵悠长。作者以“魂梦或飞来”的痴语,表达了对飞泉亭极度的喜爱与留恋,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最后答应僧人为之作记,收束全文,并点明写作缘由。

---


峡江寺飞泉亭记——【清】袁枚

总结与升华

艺术特色:

1. 视角独特,立意新奇:以“亭”为核心,而非瀑布本身,开辟了山水游记的新维度。

2. 对比鲜明,烘托有力:通过众多名瀑的“不适”反衬飞泉亭的“极适”,主旨突出。

3. 语言活泼,充满逸趣:全文贯穿着一种轻松、愉悦、幽默的笔调,生动地展现了袁枚的“性灵”与“闲趣”。


峡江寺飞泉亭记——【清】袁枚

核心思想:

此文超越了传统的“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它表达了一种成熟的生活美学思想:真正的山水之乐,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于在确保身体舒适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获得精神的愉悦与审美的享受。这是一种以人为本的、高度艺术化的生活态度。


峡江寺飞泉亭记——【清】袁枚

与《登泰山记》对比:

· 姚鼐(桐城派):追求客观、严谨,是学者之文,风格冷峻。

· 袁枚(性灵派):强调主观、感受,是才子之文,风格活泼。

《峡江寺飞泉亭记》告诉我们,山水之美,既在于其本身的形态,更在于我们以何种方式去欣赏和体验它。它是一篇关于如何“生活”,如何“游乐”的艺术指南。


峡江寺飞泉亭记——【清】袁枚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