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何以青岩:谢蛮所占据的荒蛮之地,为何最终成为贵州省城?

十大品牌 2025年07月23日 20:56 1 admin

青岩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镇,贵州四大古镇之一,贵阳唯一的5A级旅游景区,无疑是贵阳旅游最耀眼的名片,是外地游玩贵阳的必选之地。

青岩不止有美食,不仅仅是一条明清古街,更不是一个仿古小镇。黔程写一期《何以青岩》,全面介绍青岩古镇的前生今世和文化底蕴。

一、贵阳简史

01.先秦时期

春秋时期(前770年-前476年),濮人在西南建立了一个部落联盟——牂牁国,为当时中国南方九大诸侯国之一。

牂牁国得名于境内的牂牁江,至于牂牁江究竟是哪一条河流,颇有争议,一种说法是乌江的古称,另一种说法是北盘江的一段。

鉴于濮人主要分布于长江上游的贵州、四川、重庆沿长江两岸一带,黔程倾向于春秋时期的牂牁江是乌江的古称。

牂牁国鼎盛时期,疆域很大,管辖范围从乌江南岸直至两广。贵阳属于牂牁国。

战国时期(前475年-前221年),牂牁国逐渐衰落,被南越和夜郎所瓜分,直至灭国。一般认为,夜郎是濮人的后裔所建。

《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夜郎国地域辽阔,北抵巴蜀,东临荆楚,南至南越。贵阳属于夜郎国。

所谓“夜郎自大”,不过是相对汉而言罢了,与周边部落联盟或方国相比,夜郎其实是真的大。

不过,先秦时期,贵阳既不是牂牁国也不是夜郎国的核心区域,属于根本没存在感的那种,不过是荒蛮之地罢了。

02.秦汉时期

前221年,秦始皇嬴政一统天下,在全国置36郡。贵阳属于黔中郡。

此时贵州境内郡县与夜郎国并存,即“郡国并存”,至于贵阳究竟是夜郎国还是黔中郡管辖,如今没有定论。

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平南夷为牂牁郡”,所谓“南夷”,就是指夜郎国。此后,贵阳属于牂牁郡且兰县。

不过牂牁郡的治理与中原完全不同,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郡县制,基本上还是当地部落首领说了算,朝廷多为名义上的管辖而已。

汉武帝为有效控制西南之地,从“三蜀”之地(蜀郡、广汉郡、犍为郡)迁入大姓屯田守边;后来这些大姓与本地土著联盟,最终形成了龙、傅、董、尹、谢等“牂牁大姓”,成为牂牁郡的实际治理者。

其中,贵阳为谢姓所控制,历史上称“谢蛮”,虽然谢姓是从“三蜀”之地迁居至此,不过这个称呼其实是把谢姓视作本地土著了。

03.唐宋时期

魏晋南北朝为大分裂时期,至隋开皇九年(589),杨坚统一天下。

唐沿隋制,鉴于北方为主要威胁,唐在乌江以南设置了数十个羁縻州进行治理;与正州不同的是,羁縻州长官由部族首领世袭,内部自治,但必须得服从朝廷名义上的管理,也承担了一些具体责任。

羁縻州和元朝时的土司制度差不多,或者讲就是土司制度的原型。

关于贵阳所属,有两种说法:一是属牂州,二属矩州,上述两州均是羁縻州。

如果属于矩州的话,贵阳算是登上了历史舞台,因为矩州就是贵阳的旧称,矩州首领为“谢蛮”,如唐高宗龙朔三年(663),矩州刺史就是谢法成。

北宋初年,世居水西(今毕节)的乌蛮豪长罗氏主色渡过鸭池河(乌江上游一段),入侵矩州,打败“谢蛮”,改矩州为“黑羊箐”,黑羊箐大致就是如今贵阳大十字一带。

箐是竹的意思,黑羊箐或许是指有很多黑羊的竹林之地,想到贵阳曾经有那么一个老土的古名,但又风景优美,就觉得很有意思。

不过,罗氏主色并没有驻扎在黑羊箐,而是把据点建在了石人山,自称“石人部落”。

石人山就是如今贵阳市白云区“人人山公园”,由相对而立的大小两座山峰组成,分别称为大人山、小人山。

随后罗氏主色退回水西之地,由儿子若藏、孙子普贵据守石人山。

宋太祖开宝七年(974),普贵归顺大宋;赵匡胤在《赐普贵敕》中写道:“予以义正邦,华夏蛮貊,罔不率服。惟尔贵州,远在要服”,由此矩州改称“贵州”,不过此时的贵州实际上是指贵阳。

开宝八年(975),贵阳南部诸夷为乱,朝廷命河北真定(今正定)人宋景阳率七子一女南征,允诺其平叛成功后可长期留守,世袭罔替。

宋景阳平叛成功,并驱逐了普贵,最终设都总管府于蛮州(今开阳),由此开启了水东宋氏对贵阳的统治。

退回水西的罗氏主色就是后来水西土司安氏的先祖,据守蛮州的宋景阳就是水东土司宋氏的先祖。

03.元明时期

蒙元进攻南宋,屡屡受阻于长江一线。

南宋宝佑元年(1253),蒙哥派其弟忽必烈由宁夏出兵,过四川进云南,灭大理国;由此,南宋就面临着蒙元由北往南及由西往东两面夹击的战略劣势。

南宋咸淳十年(1274),忽必烈耗时六年最终攻下襄阳城;同年,元军顺汉水南下,攻占了建康(今南京)。

两年过后,元军攻陷都城临安(今杭州),南宋灭亡。

元至元十九年(1282),元廷在贵州(今贵阳)筑土城,命名“顺元城”,意如其字,就是“顺从元廷”之意,这是贵阳建城之始。

至元二十九年(1292),元廷在顺元城设“八番顺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辖顺元路军民安抚司、八番各安抚司、管番民总管府;都元帅府衙署的位置,就在今贵阳市都司路。

顺元路军民安抚司领22蛮夷长官司,大致范围就是今贵阳市除去清镇市加上黔南州龙里县等;八番各安抚司共领9个安抚司,基本位于今黔南州惠水县境内;管番民总管府所属金竹府,在今黔南州长顺县境内。

明洪武四年(1371),水西安氏土司、水东宋氏土司归附明朝;朝廷将水西、水东土司合为贵州宣慰司,改顺元城为“贵州宣慰司城”,宣慰司衙署设在宣慰司城,具体位置在今贵阳市喷水池南。

洪武十五年(1382),朝廷置贵州都指挥使司,衙署设在宣慰司城,具体位置在今贵阳市都司路。

都司属于省级机构,由此贵州建省已现端倪。不过,民政方面仍分属湖广、四川、云南布政使司。

明永乐十一年(1413),朝廷设立贵州布政使司,衙署设在宣慰司城,与宣慰司衙署比邻,贵州正式建省,由此宣慰司城改称“省城”。

永乐十四年(1416),朝廷设立贵州按察使司。

至此,都指挥使司、布政使司、按察使司三司齐全,贵州省级机构全部完成建制。

所以,贵州建省是一个逐步实施的过程,由朱元璋、朱棣父子俩接力完成。

04.为何贵阳?

黔程以为,贵州建省后省城选在贵阳,源点始于元廷在顺元城设“八番顺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

当时选择都元帅府驻地,其实有三个可以选择的点:

其一是蛮州,即今开阳县,是水东土司的大本营,优点是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中原王朝在贵阳一带的传统据点,缺点是元廷对其并不十分信任。

其二是八番,即今惠水县,元廷最初在此设立八番各安抚司,优点是土地平坦,是产粮区,缺点是几乎为蛮夷杂处之地,民风也比较彪悍。

其三是顺元城,即今贵阳市,优点是处于云南—贵州—湖广的驿道中心,向北可节制水东宋氏,向南可控制八番,缺点是地不平坦,产粮不足。

从元朝“八番顺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驻地顺元城来看,贵阳当时就已初步奠定后来贵州省城的地位了。

明朝初期,贵州宣慰司城、贵州都指挥使司、贵州布政使司、贵州按察使司驻地均在贵阳,不过是元朝设置都元帅府的自然延续罢了。

贵阳北倚黔灵山脉,南临南明河,依山傍水,确实是建省城的极佳之地,唯一的缺点是地势不平坦,产粮不足。

于是,八番(今惠水)就成为了省城贵阳的大粮仓!

明洪武十五年(1396),镇远候顾成将顺元城由土城改建为石城,开五门,其中次南门就在今贵阳市都司路尽头。

贵州都司、贵州卫的驻地均在都司路上,因此明军随时可以直出次南门,奔赴八番,保卫贵阳大粮仓。

有意思的是,次南门明明是一道出兵八番的“兵门”,却命名为“德化门”,寓意“以圣人之道开化蛮夷”,文化人起名嘛,反着想就对了。

为保卫贵阳至八番一线,朝廷设置了青岩、杨眉、余庆三堡,合称“青岩三堡”,以确保贵阳粮道要津的安全。

二、青岩堡

没有省城贵阳,就没有青岩堡,两者是因果关系。

明洪武十年(1377),朝廷在狮子山下设立一哨所,这就是青崖堡的起源,“青崖”两字得名于狮子山上一片青黛色崖壁。

洪武二十六年(1393),增设贵州前卫,哨所升级为百户所,即青崖堡,隶属贵州前卫。

青崖堡就是青岩堡。

贵州一带方言“崖”与“岩”同音,“青崖”就是“青岩”,我老家铜仁市就是这样,不过读音也略有不同,普通话没这个读音,铜仁方言的读法为“y-ei”的切音。

至于“青崖”什么时候演变成“青岩”,我不知道。

徐霞客过青岩时,经过驿道上的一座古桥,在游记中写下“青崖桥”,说明在明末的时候,“青岩堡”还是叫做“青崖堡”。

青岩堡就是青岩古镇的前身。

需要说明的是,如今的青岩古镇是明天启年间布依族土司班麟贵异地所建,与青岩堡相距不远,但却不是同一个地方。

如今青岩堡已经没有什么遗迹了,我去游玩的是青岩得名之源的狮子山,因为狮子山上有一个寺观遗址,也是长征途中一场阻击战的发生地。

传言贵阳有三条龙脉,其中一条就是以狮子山为起点,绵延80里,至南岳山,狮子山是龙尾,南岳山是龙头。

狮子山位于青岩古镇北门外,站在北门远眺,可见一山形似狮子,故名“狮子山”;山顶一面悬崖呈青黛色,得名“青崖”。

何以青岩:谢蛮所占据的荒蛮之地,为何最终成为贵州省城?

远眺狮子山

01.摆托桥

上狮子山的道路有两条,一条是从青岩镇歪脚村狮子山组上山,是前山;另一条是从杨眉村河西组上山,是后山。

我走的是后山,经过摆托村大冲组的时候,看见杨眉河上有一座单孔石桥,造型优美,我没有这座桥的具体资料,目视来看是一座古桥。

何以青岩:谢蛮所占据的荒蛮之地,为何最终成为贵州省城?

摆托桥

何以青岩:谢蛮所占据的荒蛮之地,为何最终成为贵州省城?

何以青岩:谢蛮所占据的荒蛮之地,为何最终成为贵州省城?

02.狮子山

过摆托桥后,不久就到达杨眉村河西组,村中有一个较大的广场,停车很方便;广场后面两山垭口,就是前往狮子山后山的古道。

何以青岩:谢蛮所占据的荒蛮之地,为何最终成为贵州省城?

杨眉村河西组

何以青岩:谢蛮所占据的荒蛮之地,为何最终成为贵州省城?

上山古道

翻过垭口,古道变得清晰可辨,是利用地上石块修整后再间或铺上石板的那种,两块巨石形成了一道天然石门,一些巨石散布于地。

我能够想象,数十年前,河西组的小孩在此放牛,然后在居石上玩耍的情景。因为我的童年就是这种经历,喜欢攀爬巨石,仿佛是证明自己多么勇敢一般。

何以青岩:谢蛮所占据的荒蛮之地,为何最终成为贵州省城?

天然石门

何以青岩:谢蛮所占据的荒蛮之地,为何最终成为贵州省城?

上山古道

古道右侧的洼地之中,有一个池塘,远观时池水呈现碧绿色;我后来走近观看,其实池水并不脏;之所以呈现碧绿色,或许是因为水中有绿藻之类吧。

何以青岩:谢蛮所占据的荒蛮之地,为何最终成为贵州省城?

碧绿池塘

数分钟后,就来到了后山山门。

山门不过1米宽,却异常厚实,门额石已倒塌,地上还可看见栓门的孔洞。

何以青岩:谢蛮所占据的荒蛮之地,为何最终成为贵州省城?

后山门外视

何以青岩:谢蛮所占据的荒蛮之地,为何最终成为贵州省城?

栓门孔洞

何以青岩:谢蛮所占据的荒蛮之地,为何最终成为贵州省城?

后山门内视

随后不久,就到达了狮子山寺观遗址处。

巨大规整的条石显现了寺观曾经的辉煌,三进院落因地制宜依次抬升,不过如今已是荒草丛生。

何以青岩:谢蛮所占据的荒蛮之地,为何最终成为贵州省城?

规整条石

何以青岩:谢蛮所占据的荒蛮之地,为何最终成为贵州省城?

三进院落

第三进院落中埋有一座坟墓,坟墓后方崖壁上有一方摩崖石刻,已经很模糊,只有崖刻上方“南无阿弥陀佛”几字尚可辨识。

何以青岩:谢蛮所占据的荒蛮之地,为何最终成为贵州省城?

摩崖石刻

据本地人讲,狮子山上原为一道观,但从崖刻“南无阿弥陀佛”可以看出,佛教其实也进入了道观。

这很正常,清末时期贵州爆发大起义,寺院或道观几乎无一幸免,僧人或道士先后入主寺院或道观,是很正常的事。

所以我以狮子山寺观概括称之,因为没有更多信息,我无法判断它是寺院还是道观,也有可能是释道合一。

遗址左侧有一条小道可以上行,于是往上攀登。

何以青岩:谢蛮所占据的荒蛮之地,为何最终成为贵州省城?

左侧小道上行

灌木茂密,艰难爬到山顶,却发现并非是主峰,与主峰连接处,是一堵规整的石墙,应该是防御所用;此时已无路可走,我就放弃前往石墙了。

何以青岩:谢蛮所占据的荒蛮之地,为何最终成为贵州省城?

石墙

回到遗址处,往右边古道前行。

何以青岩:谢蛮所占据的荒蛮之地,为何最终成为贵州省城?

右边古道前行

不过数分钟,就看到了寺观的正大门。

一棵孤独的柏树立于大门外侧,仿佛是曾经的僧人或道士,等待旧人归来或新人来访;整个山上就我一人,时值冬日,天色灰暗,看到那棵孤独的柏树,颇有苍凉之感。

何以青岩:谢蛮所占据的荒蛮之地,为何最终成为贵州省城?

正门后视

小心走到正门之上,然后尽可能靠里侧照了一张照片,从此角度来看,正门壁立千仞,宏伟的展现了它的险峻。

何以青岩:谢蛮所占据的荒蛮之地,为何最终成为贵州省城?

内侧拍照

走到正门外,规整条石筑就的正门更像是一道防御的城门,圆弧形顶部雕刻有精美的花卉,显示了匠人们精湛的工艺。

何以青岩:谢蛮所占据的荒蛮之地,为何最终成为贵州省城?

正门前视

移步数米后,正门外侧的巨石犹如一只仰头拜天的神龟,我猜想:如果以前这儿是道观的话,或许就是神武大帝的道场吧,因为蜿蜒山脉犹如蛇,龟与蛇的合体就是玄武。

何以青岩:谢蛮所占据的荒蛮之地,为何最终成为贵州省城?

神龟拜天

顺着崖壁继续前行,古道上有一个“旱桥”,确实是古桥无疑,但我觉得危险,没有下到崖壁进一步观察。

回望悬崖古道,水泥铺设的地面以及增设的栏杆,已经极大地降低了崖道险峻的感知。

何以青岩:谢蛮所占据的荒蛮之地,为何最终成为贵州省城?

旱桥、古道

沿着古道下山,道边还有祭祀的香烛和燃放的鞭炮,时至今日,这儿仍是当地村民的祭祀之所。

何以青岩:谢蛮所占据的荒蛮之地,为何最终成为贵州省城?

香烛与鞭炮

回望狮子山,“青崖”完整地展现了出来,这壁青崖就是“青岩”的得名之源。

何以青岩:谢蛮所占据的荒蛮之地,为何最终成为贵州省城?

“青崖”

古道可以一直下行,尽头就是歪脚村狮子山组;我在此折返,原路返回杨眉村河西组。

何以青岩:谢蛮所占据的荒蛮之地,为何最终成为贵州省城?

下行就是狮子山组

三、杨眉堡

01.杨眉水库

从杨眉村河西组继续开车前行,可到达杨眉水库。

杨眉水库是一个小型灌溉水库,水库下游就是摆托河,是我的来路;摆托河最后汇入青岩河,属于珠江水系。

何以青岩:谢蛮所占据的荒蛮之地,为何最终成为贵州省城?

杨眉水库

何以青岩:谢蛮所占据的荒蛮之地,为何最终成为贵州省城?

何以青岩:谢蛮所占据的荒蛮之地,为何最终成为贵州省城?

02.杨眉堡

杨眉堡为“青岩三堡”之一,设立时间同青岩堡,即洪武二十六年(1393)。

不过,如今杨眉堡中已没有多少历史遗迹了。

村中有一座古寺:青龙寺,大门紧锁,无法入内;从外往里看,似乎有一座戏楼,感觉这也是一座祠堂;寺前广场上有一些建筑构件,是杨眉堡牌坊的遗存。

何以青岩:谢蛮所占据的荒蛮之地,为何最终成为贵州省城?

杨眉堡

何以青岩:谢蛮所占据的荒蛮之地,为何最终成为贵州省城?

青龙寺

何以青岩:谢蛮所占据的荒蛮之地,为何最终成为贵州省城?

戏楼

村前杨眉河上有一座单孔石桥,因为蓄水,只露出了一小部分,我大致知道陈灿在杨眉堡古道上曾经捐资修建一座桥,不知是不是这座桥,问了几个人,都说不知道,就懒得再问了。

何以青岩:谢蛮所占据的荒蛮之地,为何最终成为贵州省城?

杨眉堡古桥

何以青岩:谢蛮所占据的荒蛮之地,为何最终成为贵州省城?

何以青岩:谢蛮所占据的荒蛮之地,为何最终成为贵州省城?

陈灿为清同治时期进士,在云南任职时,与英国划分中缅边界(当时缅甸为英属印度的一部分),虽然朝廷孱弱,但陈灿据理力争、寸土不让,是清末时局时仍然心系华夏的民族英雄,是贵州人的骄傲,值得我们敬仰。

杨眉堡外有一座修建于清咸同时期的营盘,名为“金凤营”,我前后去探访过两次,已找到了文保碑,但均因找不到上山的具体路径而作罢。

四、余庆堡

01.平刚故里

余庆堡为“青岩三堡”之一,设立时间同青岩堡,即洪武二十六年(1393)。

不过,余庆堡究竟是在哪里,已无定论,有种说法是歪脚村大寨组。

从大寨组寨门来看,似乎有这种可能性;寨门下部为巨石基座,上部为青砖,估计是在清末或民初时重修过。

何以青岩:谢蛮所占据的荒蛮之地,为何最终成为贵州省城?

大寨组寨门

何以青岩:谢蛮所占据的荒蛮之地,为何最终成为贵州省城?

村中尚存一牌楼式木建筑,从结构来看像戏楼,但我不敢肯定,如今一楼两侧均供奉着土地神祇。

何以青岩:谢蛮所占据的荒蛮之地,为何最终成为贵州省城?

“戏楼”

何以青岩:谢蛮所占据的荒蛮之地,为何最终成为贵州省城?

土地神

何以青岩:谢蛮所占据的荒蛮之地,为何最终成为贵州省城?

我之所以到大寨组一游,是因为大寨组为辛亥革命元老平刚的故里。

清光绪四年(1878),平刚出生于大寨组;光绪三十一年(1905),参加了同盟会,任贵州分会会长,游说贵州自治学社加入同盟会,为贵州辛亥革命作出巨大贡献。

到达平刚故居后发现,故居早已改成水泥砖房。

据平刚考证,从青岩镇东门“歪一脚”就到歪脚村,所以得名“歪脚村”。

02.指挥部旧址

1935年2月,吴奇伟与彭老总激战遵义。

吴奇伟亲临老鸭山主峰,彭老总亲上大龙山,双方主帅靠前指挥,放手一搏。

结果吴奇伟大败,一个师被歼灭,另一个师伤亡过半,自己也差点成为俘虏。

随后彭老总南渡乌江,吴奇伟并不甘心,紧随而来。

4月5日,为甩掉这个狗皮膏药,彭老总在贵阳乌当百宜一带设伏。

百宜阻击战,彭老总原本想“打痛”吴奇伟部,但并没有达到目标,吴奇伟部伤亡了30多人。

4月10日,彭老总在青岩狮子山再次设伏。

吴奇伟下午发起进攻,战斗一直打到11日凌晨,此战吴奇伟部伤亡100多人。

狮子山一战,吴奇伟被“打痛”,此后就只是尾随,再没发生较大规模的战斗了。

狮子山阻击战时,红军作战指挥部就设在歪脚村高寨河组刘家水碾房内。

巷道狭窄,没有好的拍照角度,大门紧锁,也没能入内一观,大家将就看吧。

何以青岩:谢蛮所占据的荒蛮之地,为何最终成为贵州省城?

文保碑

何以青岩:谢蛮所占据的荒蛮之地,为何最终成为贵州省城?

何以青岩:谢蛮所占据的荒蛮之地,为何最终成为贵州省城?

站在高寨河残存古桥之上远眺狮子山,“狮子”可辨,“青崖”可见!

何以青岩:谢蛮所占据的荒蛮之地,为何最终成为贵州省城?

远眺狮子山

《何以青岩》系列待续,下期写写青岩古镇的历史往事。

附:本文景点地址

01.指挥部旧址:贵阳市花溪区青岩镇歪脚村高寨河组。

02.平刚故里:贵阳市花溪区青岩镇歪脚村大寨组。

03.摆托桥:贵阳市花溪区青岩镇摆托村大冲组(与大寨组毗邻)。

04.狮子山:贵阳市花溪区青岩镇杨眉村河西组(或歪脚村狮子山组)。

05.杨眉水库:贵阳市花溪区青岩镇杨眉村(x100县道边上)。

06.杨眉堡:贵阳市花溪区青岩镇杨眉村大寨组。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