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游客任女士向澎湃公众互动平台(https://tousu.thepaper.cn)反映称,今年国庆假期,她带父母前往九寨沟景区旅游时,遭到导游苟某...
2025-10-17 0
由23国160名科学家联合发布的《全球临界点报告》发出震撼警告:世界已越过第一个气候临界点——全球变暖突破1.5℃,温水珊瑚礁系统崩溃。
这并非普通生态退化,而是地球气候系统从“可逆扰动”迈入“不可逆剧变”的标志性转折。更严峻的是,这不是孤立事件,而是连锁反应的开端。
人类正站在气候“新纪元”的入口,而中国,作为全球人口最多、地域最广的发展中大国,将首当其冲承受其深远冲击。
临界点的本质,不是“暖”,而是“快”。地质史上,地球曾多次经历2℃甚至更高的升温,但耗时几千年乃至几百万年。最快的时候,每1000年也只能升温0.4~0.7℃。
而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平均气温在短短150年内,上升了1.5℃。
到2010年后,升温速率已经达到每10年0.4℃,是自然变化速率的100倍,而类似的时刻都出现了物种大灭绝。
这并非地球历史上的寻常波动,而是工业排放驱动下的“极速升温”,威胁不在于温度绝对值,而在于变化速度之快,已远超人类社会的适应能力。
这种“极速变暖”打破了气候系统的稳态平衡,导致极端天气从“百年一遇”变为“年年必遇”。
当前全球变暖已远超1.5℃的警戒线,正急速逼近2℃的临界阈值。尽管年均升温尚未永久突破2℃,但2023和2024年夏季,已经多次出现单日全球平均气温超2℃的极端情况,标志着地球正以惊人速度滑向《巴黎协定》极力避免的危险区间。
即便立即停止所有排放,气候系统惯性仍将推动温度继续上升。在减排行动迟滞、大国政策倒退的背景下,人类正站在气候失控的边缘。
对中国农业而言,这种“气候失序”已造成现实重创。今年河南山东的玉米花生在艰难熬过了夏季的高温干旱后,终于在连绵秋雨中倒下了。
全国多地农时紊乱,传统种植节律失效。这并非偶然——气候变化正在系统性错配降水时空分布与作物生长周期,很多人津津乐道的“降水线北移”,使“靠天吃饭”的农业风险急剧放大。
当前,全国农业时令已发生偏移,传统农事节律难以适用,急需系统性修订农时标准,以适配气候新常态。同时,作物种植结构也到了必须调整的关键节点。
然而棘手的是,气候变化并非线性变化,而是呈现剧烈的年际波动——今年按极端灾害模式调整了种植策略,明年气候模式却可能骤然反转,令人无所适从。
这种高度不确定性,使农业适应策略陷入“调整即过时”的困境。
另外,气候剧变对中国的影响并非全然负面,而是呈现剧烈的区域分化。在南方,高温湿热正逼近人类生理极限。
浙江、福建、广东等地国庆仍现40℃高温,“湿热地狱”模式常态化,不仅加剧热射病风险,更可能迫使高密度城市群重新评估宜居性。
而北方与西北,则迎来历史性机遇:东北黑土地因积温增加、无霜期延长,正成为新粮仓;新疆、内蒙古等地降水增多、冰川融水短期丰沛,农牧业潜力释放。
预测显示,到2070年,东北气候将类比今日中原,西北部分区域亦将变得宜居。
在A、B两图中,颜色越深的区域表示,从温度条件来看越适宜人类居住。A、B两图分别代表2020年、2070年的气候适宜度基准。
随着全球气温持续上升,到2070年,部分原本宜居的地区将因极端高温而变得不再适合人类居住。
C图则直观对比了2070年相比2020年,全球各地人类气候适宜度的变化情况——颜色变浅的区域,意味着宜居性显著下降,而高纬度地区则可能因变暖而变得更适宜居住。
直观可见,变得宜居的都是今天的温带乃至寒带地区,比如中国西北东北,欧洲特别是北欧中欧以及俄罗斯、乌克兰、加拿大。
全球变暖本可以利好俄罗斯,但是他没能力更新西伯利亚的基建,可能建在冻土上的铁路都得断。
谁哭了?印度中东热得爆炸,东南亚也不再宜居。美国也要哭,不仅中南部极端炎热,气温上升必然导致气候极端,除非特朗普及早吞并加拿大。
但这绝不意味着“全球变暖就直接利好中国”。弊大于利、需要除弊兴利仍是官方与学界共识。
华北虽降水略增,却与小麦抢收期冲突;江南春旱加剧,威胁水稻灌浆;全国病虫害北扩、冬季变暖致越冬基数上升;极端暴雨频发于内陆,防洪体系承压。
更重要的是,如果全球气候系统全面失稳,中国无法独善其身——粮食进口通道中断、气候难民冲击、国际供应链断裂等系统性风险,将远超区域收益。
面对这一现实,中国必须双线作战:一面加速减排,一面主动适应。尽管《巴黎协定》1.5℃目标已实质性失守,但每0.1℃的遏制仍能避免更多临界点触发。
中国在光伏、风电、电动车等绿色技术上的领先,正是积极应对的体现。但同时,必须未雨绸缪:
加强北方水利与生态建设,打造为战略粮仓与人口承载区;在南方推动建筑降温、城市通风、热浪预警等适应性改造;全国范围内重构农业保险与灾害救助体系。把中国变成世界上最有能力适应新环境的国家。
首个气候临界点的突破,是警钟,也是倒计时。它宣告:人类已无法回到“稳定气候”的旧时代,只能在一个更热、更极端、更不确定的新现实中求生。
对中国而言,这既是生存挑战,也是重塑国土空间格局、引领气候适应型发展的历史契机。能否在危机中把握主动,将决定中华民族在未来气候秩序中的地位与命运。
相关文章
北京游客任女士向澎湃公众互动平台(https://tousu.thepaper.cn)反映称,今年国庆假期,她带父母前往九寨沟景区旅游时,遭到导游苟某...
2025-10-17 0
监管举措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资料图:新规要求为无堂食商家加注专属标识,并对展示位置和页面进行规定。图/IC photo文 | 苏士仪据央视新闻报道,记者...
2025-10-17 0
美国为什么在稀土问题上一直处于劣势?这看起来有点让人费解。一个能够造出F-35战斗机、设计AI芯片、造航母的大国,竟然被我们牢牢控制了“元素周期表”上...
2025-10-17 0
咱先说说这事儿的由头,就在 2025 年 10 月 9 号,中国出台了个稀土出口的新规。别觉得这只是个普通政策,里头门道可不少。简单说,就是以后出口超...
2025-10-17 0
十月的台海风急浪高。在岛内一些势力操弄的所谓"双十"场合,民进党当局领导人赖清德进行了一场精心包装的表演。面对两岸同胞和国际社会,他不但没有展现推动两...
2025-10-17 0
囤够稀土再和中国打贸易战?10月15日,美国财长贝森特向中国开出休战条件,称如果中国停止实施稀土管制新规,那么美国或许可以将对华关税豁免期再延长3个月...
2025-10-17 0
部分展品。(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供图 走进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裙裳华彩:马面裙的古韵今风”展览,一件件色彩斑斓、刺绣精致的马面裙,生动展现了东方美学的魅...
2025-10-17 0
最终轮面试的会议室里,空气压抑得像一块湿透了的海绵,挤一挤就能滴出水来。我叫张磊,今年三十八,一家不大不小的公司里不上不下的技术主管,今天来面试的是行...
2025-10-17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