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北京:多元活动引客来,旅游淡季变佳期

十大品牌 2025年10月23日 06:52 3 cc

今年国庆、中秋双节假期,北京共接待游客2509.4万人次、旅游总花费316.5亿元,实现了“双增长”。往年国庆“黄金周”之后,文旅消费市场通常会进入所谓的“淡季”。不过今年北京提前谋划布局,节后持续在金秋美景、夜间消费、文艺演出等领域推出多元活动,既为市民游客提供了丰富的游览选择,也有效激活了淡季文旅消费潜力,推动文旅市场实现“淡季不淡”,彰显了古都北京的独特魅力与活力,为北京建设国际一流旅游城市和全球旅游目的地添砖加瓦。

北京:多元活动引客来,旅游淡季变佳期铂宫船闸mapping秀北京:多元活动引客来,旅游淡季变佳期跨水域空中光影表演“飞跃蓝湖”北京:多元活动引客来,旅游淡季变佳期水上光影漂浮舞台“魔方”

迎接最美赏秋季

游玩矩阵已成型

十月的北京,是一年中最美的时节。从山野景观到城市公园,从历史古迹到湿地花海……随着秋意渐浓,不同区域的景色层次感也逐渐突出,一个涵盖自然山水、人文古迹和城市花境的秋日游玩矩阵正悄然成型。

京郊山林间,红叶已成为秋日“主旋律”。位于怀柔区的喇叭沟原始森林公园以“早秋红叶”而闻名,每年9月下旬这里的枫叶便开始褪绿变红,10月初已大片红透。在海拔700米至1700米的园区里,白桦林、紫桦林、落叶松林与原始橡树次生林交织,混生着紫椴、黄菠萝等名贵树种,宛如被大自然打翻的调色盘;位于密云区的云蒙山景区里,23000余亩红叶自10月中旬起渐次染红山峦,在云海的映衬下绚烂无比。半山腰的敬山亭、1172米高的270度探出式观景平台都是登高望远的好地方:东眺密云水库、南望幽森峡谷、西赏层峦叠嶂……

相比之下,八达岭长城的秋景则多了一份历史的厚重感:南一楼60年树龄、胸径32厘米的黄栌树王,与城墙、箭窗构成天然画框;南二楼箭窗远眺,山谷红叶与洒在城墙上的阳光形成了油画般的质感;北十楼至十一楼的“红叶城墙”,元宝枫的五角形树叶与长城垛口的几何线条碰撞出刚柔并济之美;烽火十三关的残长城与红叶相依,成为拍摄意境大片的热门地……

除了彩叶,各种花卉也为秋景添色不少。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第14届秋日花卉展以粉黛乱子草为核心,搭配波斯菊、百日草、地肤草、紫菀等,织就一片姹紫嫣红的花境;丰台区紫谷伊甸园里,200余亩粉黛如彩霞铺展,游客随手即可拍出柔美十足的照片;温榆河公园里粉黛花海与水系相映或与湿地共生,成为打卡“童话秘境”的首选;北海公园里,精彩的菊花展也将在本周末登场……

“早就听说北京的秋天很美,所以我们选择了这时候来游玩。”来自山西的游客赵爽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动身前自己和同行的闺蜜做足了攻略,“这阵子温度不高,树叶应该很快就红了。除了几个森林公园,香山和北京植物园我们也会去。”赵爽与闺蜜不仅带了专业照相机,还装了满满一箱衣服,“你看,这件汉服和红叶就挺搭的,穿上它绝对出片!”

光影点亮夜京城

激活夜消费潜力

进入十月中下旬,京城天气渐冷,夜经济却持续升温,并呈现出多元化、高品质的发展趋势。白天的赏秋热度之所以能持续到夜晚,高品质活动是重要因素。

白天秋叶绚烂,夜晚光影流转。夜晚的亮马河畔灯光璀璨,贝壳剧场化作浮光岛屿,舞台与河水连成一幅柔光画布,演员脚踏光束掠过湖面,在水域中央与光景鲲鹏共舞……在2025北京朝阳国际灯光消费季上,本市首个跨水域空中光影表演“飞跃蓝湖”格外吸睛。“这里好多光影设施和表演我都是第一次看到,实在太美了!”游客蒋先生手中的相机一刻都没闲着,“本来还担心晚上没啥可玩的,没想到赶上了灯光节,简直就像童话世界一样,太梦幻太美了!”

本届朝阳国际灯光消费季上,朝阳区在核心区域用53处特色场景构成了一个立体沉浸式夜游矩阵:在亮马河与朝阳公园沿线,可以欣赏水上光影漂浮舞台“魔方”、水岸声光社交空间“孤独星球”等多场“首秀首演”,与幻光之山、彩虹蹦蹦云、拾光花园等光影艺术装置来个“亲密接触”,还可以免费欣赏《天鹅湖》《漂浮歌后》等演出;在奥林匹克中心区,奥林匹克塔化身360°光影载体,与奥森“山秀”、奥海“水秀”、中轴北延长线奥森南门广场“轴秀”呼应,给市民游客带来超炫酷的艺术享受……

在石景山游乐园和丰台世界公园,精彩的彩灯游园会也在上演。世界公园里,70组大型彩灯和6万余件彩灯挂件照亮了夜空。在游园会入口处,头戴花环、手捧竹笋的“中国国宝”主题熊猫花灯憨萌可爱,吸引了不少小朋友驻足,“这熊猫实在太可爱了,孩子进来就不肯挪地儿,连我们大人看着都喜欢!”一位带着宝宝来逛灯会的年轻妈妈笑着说。

当然,京城的夜晚并非只有光影秀。将于本月底收官的国际灯光消费季,共推出了110余场重点消费活动和近400场文商旅体健联动活动,串联商业、旅游、文化、体育要素,带动商服业共兴。而在横跨中秋、国庆、元旦、春节等多个节庆周期的世界公园灯会上,游客不仅能赏花灯,还能看演出、品美食,在璀璨夜色中感受“越夜越精彩”的北京。

精彩演出齐登场

“演艺+”消费扩容

随着文艺演出市场持续繁荣,“跟演出游”正成为不少年轻人的消费常态。为持续推进“演艺之都”建设,今年4月,市文旅局推出10条举措,从大型营业性演出活动、演艺新空间、精品演出、演艺企业四个方向推动演艺市场提质增效,扩大“演艺+”消费。进入十月,各类艺术演出活动更是密集亮相,从国际音乐节到多元展演季,覆盖了古典音乐、歌剧、话剧、芭蕾舞、戏曲等多个门类。不仅为市民游客带来高品质艺术享受,还以“演出+”模式联动商业、旅游等领域,进一步丰富了消费场景,激发了淡季文旅消费活力。

正在进行的第28届北京国际音乐节,让北京成为音乐爱好者们的天堂。“我们有幸看了开幕之夜的演出,著名指挥家余隆执棒中国爱乐乐团,联袂杰出青年钢琴家张昊辰,演绎了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与肖斯塔科维奇《第五交响曲》两部作品,实在太精彩了!”游客甄女士是古典音乐爱好者,为了这次观演,她和男友专程请年假从成都来到北京,白天逛展、晚上看演出的行程,让她特别满足,“欣赏了很多首演作品,超值!”

热门商圈600余家商户推出凭音乐节票根优惠,同时发放200万文旅消费券;推出10条音乐主题游线路,持音乐节票根可享公交集团观光巴士乘车优惠,也可在30余家酒店享受房价、餐饮折扣及套餐优惠……北青报记者了解到,本届音乐节首次推出“跟着音乐去旅行”文商旅体融合活动,创新打造“音乐+”多元场景,助力提升城市消费活力。

为期三个月的“大戏看北京”2025展演季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其间,北京将有精品大戏、梨园大戏、海外大戏、新锐大戏、演艺新空间、高校大戏六大展演单元100部精品剧目上演,观众可以尝鲜沉浸式体验、超高清第二现场等新形态,还可以到各大商圈参与戏剧市集等活动。

从金秋美景、光影盛宴到文艺演出,北京通过丰富多元的文旅活动,打破了淡旺季消费边界。不仅让市民游客在金秋时节尽享美好体验,更有效提振了文旅消费,为城市发展持续注入新活力,助力北京打造国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城市。

·记者手记·

打破淡旺季边界

顺应“人和”很重要

“北平之秋便是天堂”。北京的秋天向来是美丽的,不但秋高气爽、风和日丽,还有香山的红叶、八达岭的黄栌、圆明园的银杏大道等美景如斯。然而,“天时”“地利”俱备之下,每每迎来的却是旅游淡季的门庭冷落。

采访中北青报记者了解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有十一黄金周旅游高峰过后的消费热度自然回落,也有天气转冷带来的不利影响等。但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是市场主体面对消费疲软时的“应对乏力”——不少景区和商家仍停留在“靠天吃饭”的惯性里,旺季依赖流量红利,淡季却无力主动破局。

为扭转这种局面,今年北京提前谋划,从供给层面主动出击,节后持续在金秋美景、夜间消费、文艺演出等领域推出多元活动,激活淡季文旅消费潜力。

当 然,顺 应“人 和”并非易事。政府首先要做的,是要读懂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并进行精准匹配。这方面北京已经率先走出一步:今秋,坡峰岭红叶节不只有红叶,还有开心麻花演出、美食市集等,更有汉服免票的政策,精准匹配了年轻人热衷打卡、喜爱多元体验的需求。同时,顺应“人和”也需要多方资源联动,比如北京国际音乐节就联动了近千家商户,还发放消费券、推出主题套餐等,让“听音乐”延伸为“吃住行游购娱”的完整消费链。

文旅市场淡旺季的边界,从来不是自然划定的鸿沟。今秋北京的多元尝试证明,只有以“人”为本,把消费者需求放在首位,推动文化、商业、旅游资源深度联动,才能真正推动“淡季不淡”。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 赵婷婷,魏彤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