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得睡不着”的姐妹们刷到这条算捡到宝:2023年10月,北京朝阳58岁李阿姨靠“早饭狂吃、晚饭断粮”三个月怒减28斤,血糖直接掉回正常线,导火索就是...
2025-11-08 0
11月7日立冬当天多省遇雨,江苏还在“子午之交”时刻落下雨点,引发“立冬下雨究竟意味着什么”的争论与担心
我在窗边看雨,路口的电动车排成一列,骑手把手缩进袖子里,嘴里嘟囔一句“立冬就这阵子冷”,微信群里老家人已经把“最怕立冬是雨天”的老话刷了好几遍
说白了,今年这场雨来得不含糊:青海、贵州、四川、湖北、陕西等地都下了,部分地方温度跳水,连江苏这回还赶上了“子午之交”交节时落雨的巧合,让大家更在意这天的天气会不会“定调”一冬
今年立冬的最大看点,是大范围降雨与“子午之交”同框,情绪和话题一起攀升
市场门口的菜摊老板把棚布往下拉,笑着说“下点雨,萝卜更水灵”,而我隔着案板听见另一位大姐接话:“可别烂冬呀,烧柴都费钱”
这两句一喜一忧,正是我们面对节气天气的常态:既盼润,又怕冷
先把老话摆出来,免得大家各说各的
农村常挂在嘴边的有四句
第一句,“立冬有雨是寒冬,十个牛栏九个空”,意思是这年冬天可能冷得厉害,牲畜都扛不住
第二句,“立冬有雨要烂冬,吃得柴米油盐空”,指阴雨绵延,道路泥泞,火炉多烧,家底见底
第三句,“立冬雨挡门,正月雪封门”,用夸张法说后面会有大雪
第四句,“立冬有雨雷公响,来年三月雪三场”,提醒可能有“倒春寒”
我记得小时候,院子里一听见隆冬打雷,大人就开始翻晒棉被,动作麻利得很,这些老经验里确有生活的智慧
可别忘了,农谚是老经验,不是天气预报
换句话说,它们从土地里长出来,带着地域性和年代感
安徽的气象专家也反复提醒:同一句谚语,放在不同地方、不同年份,结论未必一样,这不是“打脸”,是气候系统太复杂
那这场雨,科学上怎么解释?
从大气环流看,这场立冬雨是西伯利亚冷空气南下,和南方残留暖湿气流对峙的产物
立冬恰好是秋冬转换的卡点,冷暖交汇,抬升运动加剧,降水自然就成形了
江苏“子午之交”遇雨更像是“卡点巧合”,热闹有趣,但别把巧合当规律,这点需要分清
单凭一天的天气去判断整个冬天,风险很大
多位气象专家都在强调,冬季气候要看的是大气环流、海温、极涡活动这些“后台参数”
一天的阴晴,只是快照,不是长片
可这并不意味着“立冬雨”毫无参考,关键在于怎么用、怎么核对后续过程
这里有一组被频频引用的数据
中国气象局对黄河流域近60年资料的统计显示,立冬当天有降水的年份,其后冬季总降水量整体偏多
听上去像是为“烂冬”站台,但别急着下结论,降水多不等于“天天下”,更不直接等于“更冷”
还要看温度场与形态,是雨、是雪,还是雨夹雪
国家气候中心的监测提醒,赤道中东太平洋处于拉尼娜状态,但形成完整事件的概率不高;
今冬出现“双重拉尼娜”的概率约71%
这意味着冷暖起伏可能被拉长,但强度和节奏仍不确定
以江苏为例,江苏省气候中心预测今冬全省平均气温可能偏高0到1℃,降水偏少,苏南少2到5成
同一片天空,放到不同地区就是不同答案,这就是区域差异
现实里,农谚和数据都不必“非此即彼”
一个更稳妥的做法,是把老经验当早期信号,把现代预报当操作指南
这话听起来朴素,但真有用
你看对比一下江苏这两年就懂了:2017年立冬下雨,大家怕“烂冬”,结果那年冬季平均气温偏暖,并没阴雨缠身;
2022年立冬也遇雨,随后出现-7℃低温和大范围冰冻,倒和“寒冬”的说法对上了
同一句谚语,有时准、有时不准,关键不在谚语,而在当年的环流底色
这回降雨,也带来一些直接影响
农村亲友说,油菜地里蹲了一层水,正琢磨要不要开沟排一下
气象部门的最新提示很务实:西北、西南等地后续雨水或转成低温雨雪,需防道路结冰、能见度下降;
农户要紧盯48小时短期预报,为越冬作物加固棚膜、疏沟排水、防冻防烂根
我补一句,家里老人出门脚底要防滑,电动车雨披别遮住侧向视线,很多小意外都出在以为“就一小会”
考虑春运窗口在冬末初春,提前检修车辆、备好防滑链和除雾用品,是省心的投资
立冬还有些暖心的小规矩,别丢
北方这天爱吃饺子,意思是“交子”,过季换刻,讨个顺
晚上我在小区门口买了一份三鲜,热气扑上来,掌心立刻就暖了
节气不只讲冷暖,也提醒我们收敛些、慢下来,把劲儿藏好过冬
说白了,冬补不是乱补,运动不是硬扛,多睡半小时、室内多晒太阳、出汗后记得换干衣,比买一堆补品更稳
再看回争议点:立冬下雨,是吉还是凶?
答案并不在两端,关键看你怎么应对
对旱地,它是润物的喜;
对路况,它可能是结冰的先手;
对农田,它也许提示根系通风要跟上
我们需要的不是某一句“神谕”,而是“看法+证据+操作”的组合拳
我更愿意把今天这场雨,当作冬天打来的第一通电话
它提醒我们,该收拾的收拾,该准备的准备
尊重传统,是因为它来自田间;
相信科学,是因为它能给你时间
等到来年春风起,我们再回头看今冬冷暖,也许会发现:真正让人心里不慌的,不是“准到哪一天”,而是我们手上有事可做
让经验照亮脚边路,让数据看清远方天,这样的冬天,冷也不怕
相关文章
“胖得睡不着”的姐妹们刷到这条算捡到宝:2023年10月,北京朝阳58岁李阿姨靠“早饭狂吃、晚饭断粮”三个月怒减28斤,血糖直接掉回正常线,导火索就是...
2025-11-08 0
上个月去了趟徐州,说句心里话,遇到的人把眼界拉高了一截。下车那会儿正好晚高峰,斑马线一站,车全停了,一个个招手让先走。地铁口安检很认真,人多也不催,笑...
2025-11-08 0
其实,我真是挺厉害的,这些年成功减很多次了! 2011、12年在北京那两年,单位的小姑娘们一个个都美丽又苗条,我是正好相反,又邋遢不爱打扮,又爱吃,那...
2025-11-08 0
今天立冬,朋友圈里一下子就炸窝了,不是晒饺子,就是晒下雨下雪。那句老话“最怕立冬是雨天”好像一下子就灵验了,搞得人心惶惶的,难不成真要迎来一个又湿又冷...
2025-11-08 0
去年北京半马,15000人参赛,竟有3700块手表在15公里处集体罢工。 那天风大,天又晒,一位跑友的智能表在补给站前屏一黑,所有配速心率全没。边上的...
2025-11-08 0
“人生自古谁无死,央视绝唱引深思!”从“天选之子”到“天妒英才”,仅仅15天“最帅”主持人便猝然离世。父母双亡,婚姻拨破碎,顾国宁曲折的人生为我们敲响...
2025-11-08 0
腰围一量,裤拉链立刻卡死——这才刚过完37岁生日。北京,晚高峰地铁,广告屏刷出国家卫健委五月数据:35-45岁人群超重率飙到54%,一把火点炸朋友圈。...
2025-11-08 0
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立马启动国家体育场项目,占地20多万平米,能塞9万多人。设计是瑞士团队和本地艺术家艾未未、李兴刚联手,灵感从中国古人筑巢取来,...
2025-11-08 1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