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京西灵岳寺(下):唐筑辽修存胜迹,山环水抱护禅林

景点排名 2025年10月09日 02:50 1 admin

(续接上文·千年古刹映禅意,一院清幽蕴史痕)

京西灵岳寺(下):唐筑辽修存胜迹,山环水抱护禅林

踏入第二进院,古朴宁静的气息扑面而来。院中苍劲的古松傲然挺立,枝干虬曲,却依旧枝叶繁茂。一旁的大雄宝殿,红墙灰瓦,透着庄重与肃穆。红色帷幔装点着殿门,增添了几分神圣之感。门前摆放着造型古朴的香炉与瓷缸。远处青山如黛,与院内的大殿、绿树相互映衬。微风拂过,吹动檐角的风铃,清音袅袅,让人的心也随之沉静,仿若能听见历史的低语和佛法的梵音。

京西灵岳寺(下):唐筑辽修存胜迹,山环水抱护禅林

院中,一座造型精美的八柱黑色香炉稳稳伫立,炉身雕刻细致,尽显庄重肃穆,它静静承接信众的祈愿。不远处,大雄宝殿灰瓦覆顶,飞檐上的雕刻栩栩如生,红色帷幔轻垂,为殿宇增添了几分神圣与庄严。殿外摆放着几个瓷缸,虽静默无言,却似承载着岁月的故事。

京西灵岳寺(下):唐筑辽修存胜迹,山环水抱护禅林

八柱香炉面对大雄宝殿的一侧,镌刻着“国基巩固,治道遐昌,佛日增辉,法轮常转”的铭文。这些铭文既饱含着对国家安定、治理有道的美好祈愿,也寄托了佛教信徒对佛法兴盛、教义广传的虔诚期许,每一字都透着深厚的文化与宗教底蕴,与香炉古朴的外观相得益彰,成为灵岳寺宗教文化与时代期盼交融的生动体现。

京西灵岳寺(下):唐筑辽修存胜迹,山环水抱护禅林

透过香炉望去,大雄宝殿古朴庄重的身影映入眼帘。殿宇屋顶覆着灰瓦,红色帷幔装点着殿檐,上面的金色摩尼宝纹饰若隐若现,为肃穆的殿宇添了几分灵动。门前石阶规整,几座色彩雅致的瓷缸静静摆放,与古朴的建筑相得益彰。

京西灵岳寺(下):唐筑辽修存胜迹,山环水抱护禅林

大雄宝殿是灵岳寺的核心建筑。建在0.80米高的台基上,大殿面阔三间13.10米,进深三间8.55米,四周带有回廊,五架梁带随枋,单檐庑殿顶大脊式建筑,灰筒瓦顶,带勾头滴水,双层椽子。墙体下部由砖石垒砌,坚固沉稳,上部的墙面在岁月打磨下,透露出斑驳痕迹。作为供奉释迦牟尼佛等主要佛像的殿堂是灵岳寺举行佛事活动、法会的重要场所,故又称释迦佛殿。

京西灵岳寺(下):唐筑辽修存胜迹,山环水抱护禅林

京西灵岳寺(下):唐筑辽修存胜迹,山环水抱护禅林

大雄宝殿门东侧,一口古朴的铜钟悬挂在雕花木架上。铜钟由青铜铸就,泛着古朴的青灰色,钟身镌刻着精美的云纹与花卉纹饰,其上的铭文更是探寻古钟历史和灵岳寺文化的关键。吊架木料纹理清晰,历经岁月仍很坚实,结构科学,能稳稳悬挂古钟,周身雕刻着莲花、卷草等佛教元素的花纹,线条流畅,既古朴庄重,又精巧细致,饱含着美好的寓意与浓厚的宗教意味。

京西灵岳寺(下):唐筑辽修存胜迹,山环水抱护禅林

灵岳寺内的古钟,青铜铸就,钟身纹饰精美,有莲花等佛教元素图案,线条流畅,尽显工艺精湛。钟体还铸有“南無大方廣佛華嚴經”铭文,字迹古朴,似在诉说着古寺的历史与佛法的奥义。这些纹饰与铭文,不仅是艺术与文字的呈现,更是灵岳寺宗教文化与历史传承的生动载体,见证着古寺岁月的沧桑与信仰的延续,每一处细节都饱含着深厚的底蕴。

京西灵岳寺(下):唐筑辽修存胜迹,山环水抱护禅林

大雄宝殿门西侧的台基上有一块雕刻精美神兽形象的柱础石,虽部分已有磨损,但仍能看出其雕刻工艺精湛,线条流畅。神兽毛发、身上的装饰纹路等细节清晰,富有立体感。在古代建筑中,柱础石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兼具装饰性,彰显着建筑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京西灵岳寺(下):唐筑辽修存胜迹,山环水抱护禅林

京西灵岳寺(下):唐筑辽修存胜迹,山环水抱护禅林

大雄宝殿门的上部,木质结构的构件纹理清晰,历经岁月仍坚实,斗拱等木作工艺简洁有力,默默承托着屋顶。下方悬挂着几幅红色帷幔,鲜艳夺目,其上饰有金色法轮等佛教纹样,精致华美,既增添了殿堂的神圣氛围,又与古朴的木构形成鲜明对比。

京西灵岳寺(下):唐筑辽修存胜迹,山环水抱护禅林

木质构件纹理清晰,尽显岁月沧桑。中间嵌板处分别有圆形镂空雕刻,左侧是 “佛” 字,字体古朴,右侧的“佛”字仅剩下一个单人的偏旁,大部分的“佛”字雕刻已经毁损。这些雕刻虽不繁复,却巧妙融入佛教元素,与整体古朴的木质风格相衬,传递出浓厚的宗教氛围。

京西灵岳寺(下):唐筑辽修存胜迹,山环水抱护禅林

京西灵岳寺(下):唐筑辽修存胜迹,山环水抱护禅林

大雄宝殿内氛围庄严肃穆。木质结构的殿顶,木梁交错,尽显古朴。中央供桌装饰华丽,摆放着香炉、供品与鲜花,两侧有金色神兽造型,精美夺目。居中佛龛中供奉一佛二菩萨像,四周悬挂着色彩艳丽的经幡、楹联,字迹苍劲的对联“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心作心是從因克果法爾如心”等,传递着佛法要义。整体布置充满宗教韵味,仿佛能让人感受到佛法的庄严与慈悲,沉浸在宁静的修行氛围中。

京西灵岳寺(下):唐筑辽修存胜迹,山环水抱护禅林

京西灵岳寺(下):唐筑辽修存胜迹,山环水抱护禅林

殿内供奉着释迦牟尼佛及文殊、普贤菩萨像,三尊佛像高约三米,为近年重塑,但依唐代佛像风格打造:面容丰满,衣纹流畅自然,佛像双手结跏趺坐,目光低垂,满含悲悯之意。佛像背后的背光雕刻着火焰纹,虽非原物,却竭力还原出唐代造像的恢宏气势。而原先供奉的一佛二菩萨像,是以柳木雕刻而成,高达近 4 米,可惜在 1954 年被拆毁,只留一段过往记忆。

京西灵岳寺(下):唐筑辽修存胜迹,山环水抱护禅林

大雄宝殿檐下的双昂五踩斗拱,是古建技艺的鲜明印记。“双昂”“五踩” 的规制,让斗拱层次分明、结构稳固,每组斗拱由斗、拱、昂组成,斗是方形木块,拱为弓形木件,昂是斜向木杆,斗、拱、昂相互咬合,不用一钉便稳稳承托檐部重量,虽无繁复装饰,却以简洁有力的造型,尽显传统木构的精妙。

京西灵岳寺(下):唐筑辽修存胜迹,山环水抱护禅林

京西灵岳寺(下):唐筑辽修存胜迹,山环水抱护禅林

京西灵岳寺(下):唐筑辽修存胜迹,山环水抱护禅林

京西灵岳寺(下):唐筑辽修存胜迹,山环水抱护禅林

斗拱间的拱眼壁上,彩绘艺术颇为夺目。木构梁架虽经岁月洗礼,彩绘仍依稀可见,色彩虽褪却更显古朴。其图案丰富,既有卷草纹等线条流畅的传统纹饰,也有神态肃穆的佛像等宗教元素,与建筑结构浑然相融。梁枋彩画留有手工修补痕迹,现存青绿金三色,繁复的缠枝莲、龙纹、宝相花清晰可辨,细节处尽显匠心,打破 “文物修复过假” 的刻板印象。

京西灵岳寺(下):唐筑辽修存胜迹,山环水抱护禅林

京西灵岳寺(下):唐筑辽修存胜迹,山环水抱护禅林

大雄宝殿西侧,通往寺院的后方。脚下是斑驳的砖石地面,石块大小不一,缝隙间长出些许青草。西侧寺院的石砌矮围墙,由粗糙石块垒成,如同虎皮强一般。右侧大雄宝殿红墙之下,古老的木柱微微倾斜,见证着风雨洗礼。墙跟下,精美的石经幢,雕刻着繁复花纹,虽历经岁月磨损,仍可窥见昔日精美工艺。

京西灵岳寺(下):唐筑辽修存胜迹,山环水抱护禅林

大雄宝殿西墙古朴厚重,红墙虽有部分墙皮剥落,却更显岁月沉淀的韵味。墙下立着几方断碑与石经幢,默默承载着古寺的历史记忆,石经幢上雕刻精美,纹饰细腻,尽显匠心。旁侧木质檐柱撑起灰瓦屋顶,檐角微微上翘,檐下悬挂的风镝静立,似在等待风来奏响,轻声诉说古寺过往的故事。

京西灵岳寺(下):唐筑辽修存胜迹,山环水抱护禅林

石经幢应该是较新的复制品, 顶部呈盆状造型,雕刻着精美的云纹图案;幢身上部有圆形的佛像浮雕,神态庄严;中部的浮雕为佛教故事,整体雕刻工艺细腻,人物造型栩栩如生;底部的基座则雕刻着莲瓣纹饰,富有佛教文化特色。

京西灵岳寺(下):唐筑辽修存胜迹,山环水抱护禅林

《重修灵岳寺记》碑刻于大元至元三十年(1293),碑文记载了该寺在元代重修的背景、经过与规模。据碑记,灵岳寺始建于唐代,辽代曾予修缮,至元朝时因年久失修,由当地官员与信众共同发心重建。此次重修不仅恢复殿宇,更增建僧舍、钟楼等设施,使寺院规模更为完备。碑文内容反映了元代佛教在民间的影响力和地方社会的宗教活动,也体现出当时建筑技艺与寺院布局的特点。该碑为考证灵岳寺历史沿革及宋元时期北京地区佛教发展提供了珍贵的一手资料。

京西灵岳寺(下):唐筑辽修存胜迹,山环水抱护禅林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所立的《重修灵岳禅林碑记》,记载了该寺在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 进行的一次重要修缮。此次重修主要针对寺内的核心建筑大雄宝殿(释迦佛殿),工程包括加筑了十二根桁木,并支撑了十六根檐柱,以巩固殿宇结构。这次修缮是灵岳寺自唐代创建、历经元至元三十年大规模重修后,在清代的一次重要维护。该碑记与此前元至元三十年的《重修灵岳寺记》碑并列于寺内,共同为研究这座千年古刹的历史,尤其是其在元、清两代的建筑维护与演变,提供了确凿的文字证据,是灵岳寺作为北京地区古建筑“活化石”的珍贵档案。

京西灵岳寺(下):唐筑辽修存胜迹,山环水抱护禅林

京西灵岳寺(下):唐筑辽修存胜迹,山环水抱护禅林

两块古碑之间是有着精美雕刻的柱墩石,柱墩石表面纹饰细腻,有灵动的卷草纹等,虽部分已破损断裂,却仍能窥见昔日工艺之精湛。柱墩石也叫门墩、石墩,通常位于建筑的柱脚位置,起到承重、稳固柱子的作用。

京西灵岳寺(下):唐筑辽修存胜迹,山环水抱护禅林

从大雄宝殿的西北方观赏灵岳寺大雄宝殿,红墙古朴厚重,部分墙皮虽有剥落,却更显岁月沧桑韵味。木质檐柱支撑着灰瓦屋顶,檐角微微翘起,檐下悬挂的风镝似在风中静候奏响,诉说古寺过往。周围砖石铺就的地面,缝隙间长出零星青草,与红墙、古建相映成趣。

京西灵岳寺(下):唐筑辽修存胜迹,山环水抱护禅林

大雄宝殿之后,是一片清幽静谧的区域。地面铺着古朴的砖石,缝隙间长出些许青草,增添了自然生机。周围绿树环绕,枝叶繁茂,将这里掩映得格外雅致。远处隐约可见山石与围墙,与葱郁的植被共同营造出古朴而宁静的氛围。据寺里保安介绍,大雄宝殿之后原为藏经楼,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被损毁,如今,只剩下空空的院落。

京西灵岳寺(下):唐筑辽修存胜迹,山环水抱护禅林

大雄宝殿的后墙,红墙古朴,部分墙皮虽有剥落,却更显岁月沉淀的韵味。墙面上有一处圆形镂空,既提供了与殿内的空气交流,又增添了建筑的细节美感。木质檐柱支撑着灰瓦屋顶,檐角微微翘起,与周围的绿树相映成趣。脚下是斑驳的砖石地面,缝隙间长出零星青草,尽显灵岳寺独特的古朴之美与厚重底蕴。

京西灵岳寺(下):唐筑辽修存胜迹,山环水抱护禅林

大雄宝殿后墙的一处镂空装饰,颇具特色。红墙表面虽有裂纹,显露出岁月的痕迹。镂空部分由几个弧形构件组成,造型似花朵,线条简洁流畅。透过镂空,能看到内里的幽暗空间。这一装饰,既具实用的通风等功能,又为庄重的建筑增添了几分精巧的艺术感,是灵岳寺建筑细节中,体现历史与工艺交融的一处缩影。

京西灵岳寺(下):唐筑辽修存胜迹,山环水抱护禅林

京西灵岳寺(下):唐筑辽修存胜迹,山环水抱护禅林

大雄宝殿之后的东北角,景致清幽而肃穆。一尊身披红袍的观音像静静伫立,洁白的塑像与鲜艳的红袍形成鲜明对比,更显庄严神圣。像前,各色鲜花竞相绽放,粉的、红的,姹紫嫣红,为这片区域增添了生机与柔美。

京西灵岳寺(下):唐筑辽修存胜迹,山环水抱护禅林

京西灵岳寺(下):唐筑辽修存胜迹,山环水抱护禅林

大雄宝殿檐下悬挂着的风镝颇具韵味。风镝造型古朴,下方坠着一朵精致的莲花形饰件,线条流畅,尽显巧思。在微风拂过时,风镝似会轻轻晃动,那清脆声响仿佛能涤荡心灵。莲花元素的融入,契合佛教文化中清净、超脱的意象,为古寺增添了几分禅意与雅致。

京西灵岳寺(下):唐筑辽修存胜迹,山环水抱护禅林

据《门头沟文物志》记载,“斋堂镇灵岳寺白铁山上,原有一座建于元至元三年(1266年)的云庵禅师寿塔,塔旁有妙明禅师灵塔,石质八角形幢塔,全高2.1米。座上有仰莲,幢身上刻佛像,檐下有覆莲,八面刻字。二塔均已无存。”2017年,灵岳寺西北部的山坡中发现元代妙明禅师塔幢残石,后被运至灵岳寺院内大雄宝殿东侧保存,石幢已残碎成六块,汉白玉石质,楷体字,八棱形。底座为八边覆莲花瓣形,亦残毁数块。

京西灵岳寺(下):唐筑辽修存胜迹,山环水抱护禅林

大雄宝殿的东侧,摆放着一块古朴的石磨盘。石磨盘整体呈圆形,表面布满岁月留下的纹路,中心有圆孔,似在默默诉说着过往的用途。周围砖石铺就的地面上,长出些许杂草,与石墙、木门等相映,更显古寺的沧桑与静谧。石磨盘作为传统劳作工具的遗存,为灵岳寺增添了几分生活气息与历史厚重感。


京西灵岳寺(下):唐筑辽修存胜迹,山环水抱护禅林

京西灵岳寺(下):唐筑辽修存胜迹,山环水抱护禅林

京西灵岳寺(下):唐筑辽修存胜迹,山环水抱护禅林

大雄宝殿的东侧红墙旁,立着雕刻精美的石经幢,纹路细腻,尽显工艺之巧。砖石铺就的地面上,杂草零星生长,添了几分自然野趣。不远处,几级石阶通向寺后区域,那里有身披红袍的观音塑像,周围环绕着缤纷花草,与背后葱郁的树木、朦胧的山峦相映,既展现出古寺的历史厚重感,又透着自然与人文交融的独特韵味。

京西灵岳寺(下):唐筑辽修存胜迹,山环水抱护禅林

据《北京门头沟村落文化志》记载,灵岳寺自唐代修建之后,闻名遐迩,香火鼎盛,四方信众来山朝拜,络绎不绝,中途在山下食宿休息。辽代时,灵岳寺在斋堂位置建下院至峰寺,此后民众在此聚集建房、开店,为来往香客提供住宿与斋饭,逐渐形成村庄。这是如今斋堂镇“斋堂”二字的由来,因此斋堂镇也是全国唯一以佛教场所命名的行政单位。所以民间才会说“先有灵岳寺,后有斋堂城”。

京西灵岳寺(下):唐筑辽修存胜迹,山环水抱护禅林

不仅如此,周边的村落也都与灵岳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南边的马栏村,当年曾是为灵岳寺养骡马驼队的地方,村里至今还能找到当年喂马的石槽;东南的火村,则是为香客们提供柴煤伙食的地方,是为灵岳寺的后勤提供保障而衍生了村落,村里的老人们还能讲起当年灶台里的火光如何映红半边天。可以说,没有灵岳寺,就没有斋堂镇如今的模样,这座古刹早已不是孤立的建筑,而是融入了当地的血脉,成了一代代人的记忆载体

(拍摄于2025-10-03)

感谢您的关注与观看!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