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中国最“接地气”的机场,门前种菜、人齐就飞,翻修仍藏硬核底色

十大品牌 2025年10月31日 12:00 2 admin
中国最“接地气”的机场,门前种菜、人齐就飞,翻修仍藏硬核底色

在多数人的印象里,机场经常跟“高大上”挂钩,或是上海浦东航站楼里望不到头的走廊,或是广州白云机场穹顶下的气派人流,似乎天生就该与“精致”“科技感”绑定。

但在广东佛山,却有一座颠覆这种认知的机场:招牌字迹不全,门前没有规整的广场,取而代之的是一片长势旺盛的菜园;候机厅里难寻高科技设备,手写登机牌、共用卫生间的配置。

可就是这样一座看似“潦草”的机场,年旅客吞吐量却达到108万人次,更因“人齐就飞”的高效模式圈粉无数。

更让人意外的是,它还是一座军民合用机场,曾承担过重要的航空保障任务,这座打破常规的机场,究竟是“凑活运营”的特例,还是藏着实用主义的大智慧?

中国最“接地气”的机场,门前种菜、人齐就飞,翻修仍藏硬核底色

一、“反机场”设计:从菜园到二手座椅的烟火气

佛山机场的“接地气”,从踏入大门的瞬间就能感受到。

跟多数机场进门即见的LED大屏、高端商铺不同,这里的入口处更像城乡结合部的便民站点,褪色的招牌上几个字模糊不清,仿佛历经多年风雨未曾修缮。

门前的空地上没有草坪或喷泉,当地居民开垦的菜园里,青菜、生菜长势喜人,偶尔还能看到农户打理作物的身影,与不远处的停机坪形成奇妙反差。

走进候机厅,这种“反差感”并未减弱。

整个空间没有复杂的分区,一眼就能望到头,与动辄占地数十万平米的大型机场形成鲜明对比。

中国最“接地气”的机场,门前种菜、人齐就飞,翻修仍藏硬核底色

厅内的设施透着一股实在的“节俭”:虽然只两台自动贩卖机提供饮料零食,但好在能正常运转。

服务台的标识牌上,“服务”二字的偏旁磨损严重,乍看之下甚至分不清字迹,候机座椅的样式陈旧,金属框架上有明显的使用痕迹,像是从二手市场淘来后稍加清理便投入使用,却也足够结实耐用。

更特别的是这里的“简化配置”:男女旅客共用一个卫生间,门口仅用简易标识区分,登机信息不依赖电子屏滚动,而是手写在白板上,航班号、登机口等信息用马克笔标注,虽不精致却一目了然。

最让常旅客习惯的,是它的“准点逻辑”,没有大型机场常见的“流量控制延误”广播,也没有繁琐的登机流程提醒,只要乘客到齐、行李装机完毕,飞机便会准备起飞。

中国最“接地气”的机场,门前种菜、人齐就飞,翻修仍藏硬核底色

这种“不按常理出牌”的运营模式,让不少初次到访的人恍惚:这到底是机场,还是放大版的长途客运站?

但正是这种“不讲究”,让佛山机场多了几分烟火气。

候机厅的角落摆着几张简易桌子,常有旅客自带零食在此小聚;门口的炒粉档从早到晚营业,8元一份的素粉、10元的鸡蛋炒粉、15元的肉丝炒粉任选,摊主与熟客的寒暄声此起彼伏;就连售卖的饮用水,也是3元一瓶的大瓶怡宝,没有机场常见的“溢价”。

对周边居民而言,这里更像一个“便民出行点”,而非需要郑重对待的“交通枢纽”。

中国最“接地气”的机场,门前种菜、人齐就飞,翻修仍藏硬核底色

二、朴素之下的硬核

若仅以“简陋”定义佛山机场,显然忽略了它的核心优势,高效。

对频繁往返的旅客来说,这座机场最大的吸引力,是它“省去奔波”的便捷性。

多数大型机场远离市区,以上海浦东机场为例,从市中心到航站楼需耗时1小时以上,加上值机、安检排队,往往需要提前3小时抵达;武汉天河机场的航站楼之间相距甚远,旅客拖着行李箱穿梭其中,动辄需要步行20分钟以上,不少人都有过赶机狂奔的经历。

佛山机场则完全不同,它距离佛山市中心仅7.5公里,从市区打车到机场,正常路况下15分钟即可抵达,即便离登机只剩1小时出发,也大概率不会误机。

中国最“接地气”的机场,门前种菜、人齐就飞,翻修仍藏硬核底色

从进入机场到登机的全流程,更是将“高效”体现得淋漓尽致:自助机打印登机牌仅需10分钟,安检通道无需长时间排队,加上短距离的登机口步行,整个过程最快仅需20分钟。

更关键的是它的跑道设计,长度较短,飞机无需在地面长时间滑行加速,落地后也能快速停靠,进一步缩短了旅客的等待时间。

这种高效,与它的“军民合用”属性密切相关,佛山机场并非纯民用机场,而是民航与军方共享资源的军民合用机场,这一身份也赋予了它特殊的“硬核底色”。

不同于纯民用机场的商业化导向,这里的运营更注重“实用”与“安全”:跑道、停机坪等设施需兼顾民航客机与军用飞机的起降需求,因此在设计上更强调“功能性”,而非“观赏性”。

中国最“接地气”的机场,门前种菜、人齐就飞,翻修仍藏硬核底色

机场内的部分区域属于军事管理区,设有明确的禁行标识,旅客需遵守严格的管理规定,鲜为人知的是,这座看似普通的机场,曾承担过重要的航空保障任务。

2016年珠海航展期间,多型军用飞机曾在此进行起降训练与保障准备,其中就包括当时首次公开亮相的先进战机,平时,隔三差五会有军用运输机在此停靠,部分时段还会对公众开放参观,成为当地居民近距离接触航空装备的窗口。

不过军事管理区的保密要求也十分严格:旅客进入机场后需关闭手机信号,飞机起飞降落时必须拉上遮阳板,禁止拍照摄像,若不慎拍摄军事相关画面,工作人员会及时提醒删除。

这种“一半烟火、一半硬核”的特质,让佛山机场在众多机场中显得格外特别。

中国最“接地气”的机场,门前种菜、人齐就飞,翻修仍藏硬核底色

2025年,佛山机场完成了翻修升级,曾经略显破旧的航站楼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座11400平方米的新航站楼,虽然面积仍不及大型机场的十分之一,却补齐了设施短板。

新增了多台自助值机设备与安检通道,候机座椅换成了全新的布艺款式,卫生间也进行了分区优化,原本坑洼的地面铺上了平整的水泥路面,招牌重新制作后字迹清晰,整体环境焕然一新。

但翻修并未改变它的“本色”,进站效率依旧高效,门口的炒粉档仍在营业,3元的饮用水价格未涨,“人齐就飞”的灵活模式也得以保留,从“老破小”变成了“小而精”的便民枢纽。

中国最“接地气”的机场,门前种菜、人齐就飞,翻修仍藏硬核底色

三、不止佛山:中国机场的多元生存样本

佛山机场常被网友误称为“中国最小民用机场”,但实际上,这一称号的真正归属是大连长海县机场。

这座位于辽宁大连长海县的机场,是中国目前通航的最小民用机场,整体规模仅相当于一个小型汽车站:航站楼面积不足千平方米,仅有一条短跑道,每天仅执飞往返大连的航班。

但它的“小”,却藏着独特的便民价值。

从长海县到大连市区,陆路需经轮渡转汽车,全程耗时近3小时,而乘坐飞机仅需30分钟,且全程低空飞行,旅客透过舷窗就能清晰看到下方的海岛、渔船与海岸线,成为不少游客的“打卡体验”。

中国最“接地气”的机场,门前种菜、人齐就飞,翻修仍藏硬核底色

更亲民的是它的票价,单程仅150元,支持电话预定,无需通过复杂的线上平台,由于当地气候夏季炎热,机场还会为旅客免费提供蒲扇降温,工作人员与旅客的交流像邻里般亲切。

这条航线并非盈利项目,而是当地政府贴钱给航空公司开辟的,目的就是解决海岛居民的出行难题,堪称“小机场大民生”的典范。

与长海县“有机场却迷你”形成对比的,是苏州“无机场却变通”的现状。

作为GDP常年位居全国前列的城市,苏州至今没有自己的民用机场,这一“遗憾”却催生出了独特的“城市航站楼”模式。

中国最“接地气”的机场,门前种菜、人齐就飞,翻修仍藏硬核底色

在苏州市区建设专用航站楼,旅客在此即可完成值机、行李托运,再乘坐机场摆渡车直达上海虹桥、浦东机场或无锡苏南硕放机场登机,相当于拥有了“家门口的登机口”。

这种模式虽解决了出行问题,却也引发了网友的趣味调侃:“要是摆渡车在路上出事故,算空难吗?”“苏州机场归交警管还是民航管?”

这些玩笑背后,其实是不同城市面对机场资源分配的灵活应对,长海县靠“贴钱建机场”打破地理限制,苏州靠“借机场”弥补资源空缺,佛山则靠“军民合用+灵活运营”走出特色路线,三者虽模式不同,却都围绕“便民”核心,构成了中国机场的多元生存样本。

从佛山机场的“菜园候机”,到长海县机场的“30分钟低空飞行”,再到苏州的“城市航站楼”,这些看似“反常规”的机场样本,其实颠覆了人们对“机场必须高大上”的固有认知。

中国最“接地气”的机场,门前种菜、人齐就飞,翻修仍藏硬核底色

在大型机场追求“国际化、规模化”的同时,这些小型、灵活的航空枢纽,以更贴近民生的方式存在着,它们或许没有气派的外观,没有齐全的商业配套,却以高效、亲民的特质,成为当地居民出行的优选。

对普通人而言,机场的价值从来不是“比阔气”,而是“解需求”:不用赶得像打仗,不用为高价餐饮买单,不用在航站楼里迷路,能安全、快速地抵达目的地,就是最好的体验。

佛山机场的走红,长海县机场的坚守,苏州模式的变通,恰恰印证了这一点,实用,才是交通枢纽最扎实的底色。

中国最“接地气”的机场,门前种菜、人齐就飞,翻修仍藏硬核底色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