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关于加快淮安区“古城复兴文旅融合”推进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景点排名 2025年10月10日 18:52 1 admin

作者:董树华

关于加快淮安区“古城复兴文旅融合”推进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近年来,淮安市淮安区以 “中国文化休闲旅游城市” 落户为契机,聚焦红色、漕运、街区、名著、美食五大文化的文旅转化与品牌打造,紧扣历史文化主题整合分散资源与旅游项目,全力做大做强文旅支柱产业,助力打造淮安乃至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其中,河下古镇发展迅猛,游客接待量屡创新高,成为淮安重点旅游打卡地。数据显示,2024 年全区接待游客达 1016.13 万人次,同比增长 14.7%;2025 年上半年接待游客 625.26 万人次,成效显著,中央及省、市电视台多次专题报道。为加快 “古城复兴、文旅融合” 向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推进,建议进一步整合文化资源、加强文物活化利用,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创新业态模式、提升文旅品牌、加大宣传力度等举措,推动淮安区文旅产业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 “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的任务要求。近年来,淮安区以 “周恩来总理家乡、三大名著诞生地” 为核心标识,紧扣 “古城复兴、文旅融合” 关键目标,坚持以保护为基础、复兴为导向、民生为标尺,通过实干推动千年古城有机更新与文旅深度融合,成功斩获 “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试点单位”“长三角高铁旅游小城”“江苏省全域旅游示范区” 等荣誉,且连续四年跻身全国市辖区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区,为文旅事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当前,淮安区文旅融合仍存在待改进提升之处。建议进一步加快 “古城复兴、文旅融合” 步伐,以更实举措推进区域文旅产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一、淮安区坚持“古城复兴、文旅融合”取得成效

(一) 与坚持“五大文化”打造和文旅资源相融合

近年来,淮安区以 “中国文化休闲旅游城市” 落户为契机,紧扣历史文化主题,整合分散资源与旅游项目,有机融入大运河百里画廊规划,推动红色、漕运、街区、名著、美食五大文化的文旅转化与品牌打造。

在红色文化方面,淮安区擦亮 “伟人故里” 名片,依托周恩来故里 5A 级景区、中共中央华中分局旧址纪念馆等红色资源,开辟多条红色研学线路,构建 “红色画廊”,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22 年 12 月,入选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试点单位(全国仅 10 家、江苏省唯一),并于 2023 年 3 月承办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试点单位会议。

漕运文化领域,以总督漕运部院(遗址公园)、中国漕运博物馆、淮安府署等为核心,活化运河历史,讲好漕运故事。历史街区与遗址保护上,串联古城墙遗址、龙光阁、古末口遗址博物馆等,以及驸马巷、龙窝巷等历史文化街区,展现淮安历史底蕴。

名著文化挖掘中,依托河下古镇、沈坤状元府、刘鹗故居,以及《西游记》吴承恩故居、整修中的《水浒传》施耐庵与《三国演义》罗贯中著书处旧址,打造文化地标。美食文化传承上,以淮安茶馓、开洋蒲菜等特色佳肴为抓手,弘扬传统淮扬菜发源地文化。

同时,淮安区对月湖、勺湖等 “四湖” 景区提档升级、串联景点,开辟 “水韵淮安” 游览线路,全方位加快 “古城复兴、文旅融合” 发展步伐。

(二)与统筹推进“四湖一垠一镇”建设相融合

淮安区锚定 “生态美、宜居美、人文美、产业美” 目标,围绕文化文脉、水韵水系、路网生态、民生改善反复论证,将大运河百里画廊建设与全域旅游工程一体谋划、推进、建设,全力打造现代版 “清明上河图”。

项目推进上,淮安区坚持 “项目为王”,2021 年落实 30 个重点项目,总投资近 50 亿元;2022 年推进 28 个重点项目,总投资增至近 150 亿元;2023 年通过政府专项债券筹措资金,实施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基础设施提升工程,涵盖保护传承、红色纪念、环境配套、文旅融合四大板块,计划总投资约 3.2 亿元。

以 “生态走廊、文化长廊、产业联廊、幸福画廊” 为核心,淮安区统筹推进 “一轴两带四湖一垠一镇” 建设,已建成汇行广场、荷湖公园、滨河大道等 23 个节点项目。河下古镇文化商业街改造、萧湖旅游度假区等省市重点项目进度稳居全市第一方阵,与 “四湖一垠一镇” 串联成网,“四廊”“四态”“四美” 轮廓愈发清晰。

在红色文旅片区,以 “一堤、两院、三园、四湖” 为元素,构建 “一心、一带、两轴、四环” 空间结构,强化周恩来纪念馆、新安旅行团纪念馆的纪念轴线与主馆地位,最大化释放红色资源的历史与文化价值,打造兼具文明底蕴、教育功能与现代气息的示范标杆。

(三) 与重点改造提升河下古镇街区设施相融合

河下古镇是淮安历史文化名城核心街区,先后获评首批全国 30 个重点保护历史街区、京杭大运河沿岸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区及国家 5A 级景区。淮安区坚守 “保护优先” 原则,严格遵循名城保护规划,邀请省城市规划设计院、东南大学编制老城单元详规,严控改造更新以保留古城街巷肌理与建筑风貌。

近年来,古镇累计投入 30 多亿元推进保护性开发,建成 “河湖相间、两街一坊”3.5 平方公里连片景区:疏竣 1300 米老市河、开挖 900 米城河,引运河水入萧湖;投资 2200 万元整治 680 米罗柳河,设 2.5 米宽仿古石林人行步道;修复湖嘴大街、估衣街,整修花巷、状元里等片区石板街巷,提升 “百年老字号” 古文楼,尽显历史韵味。

同时,开发城河明清商业街、改造北入口(承恩坊),完善智慧停车导视、旅游标识等设施;投入 3.51 亿元征迁改造,外迁 5 万人口以腾挪空间,用于文物修缮与旅游配套;创新老宅更新政策,新增 12 处免费停车场(7505 个车位)、15 处绿地游园(人均绿地 14.9 平方米),获住建部推广老宅更新经验。如今,古镇形成 “多入口、多环线” 游览格局,成功跻身文旅 “顶流”。

(四)与植入各类体验项目丰富旅游产品相融合

河下古镇围绕 “吃、住、游、购、娱” 旅游六要素,通过植入多元业态、科技赋能、策划主题活动等方式,推动文旅从观光向深度体验转型,焕发新活力。

在业态创新上,古镇设立美食升级专班,引进米其林等中高端餐饮,推动文楼早茶、天妃宫等 “老字号” 回归;古文楼聚焦美食体验,保留原住民经营的特色小吃与民宿,留存非遗烟火气。同时,引入桐园、笔生花书房等文化业态,打造吴鞠通中医馆等新业态,结合虚拟现实技术活化历史场景,丰富深度体验维度。

科技赋能方面,依托蓝・数字文旅产业园等项目,运用数字技术保护文化遗产,为游客带来沉浸式交互体验。主题活动策划上,推出 “非遗国潮季”,搭配茶巷沉浸式演艺、沈坤状元府实景演出;设计 “府影迷踪” 等互动活动,让游客参与出灯谜、猜灯谜,增强文化参与感。

生态与功能优化同步推进,建设 “月光经济带” 提升夜游体验,通过民宿扩容完善基础设施;“运河文化” 主题板块引入专业运营团队,推动民宿、地摊经济发展,招引青年创客、连锁餐饮、茶饮及非遗、旅拍、文创项目(如魁星阁艺术中心)。目前,古镇已签约覆盖全区 11 家高中档酒店,入住率达 98%;并以古镇为核心,规划 “萧湖生态景区” 等板块,形成 2.5 平方公里文旅组团,实现区域联动发展。

(五)与充分利用多媒体宣传开展各类体验相融合

淮安区通过多媒体宣传矩阵扩大文旅影响力:在短视频领域,发布抖音视频 203 条(播放量超千万、粉丝增 1.3 万),微信内容 201 条(播放量 118 万、粉丝超 0.4 万);微信推文制作发布 37 条,多篇阅读破万,粉丝超 0.8 万。同时,2 次登陆中央电视台、5 次登陆省电视台,获《新华日报》头条报道,抖音同城榜热搜第一(单条播放量 500 万 +),文旅活动 “乐游视频” 总播放量超千万,全区场馆游客爆满,3 次登顶淮安全市景区人气榜首。

作为核心景区的河下古镇,凭借 2500 年历史底蕴、明清科举文化与淮扬美食特色,以沈坤状元府、状元里等文化景点为核心,搭配特色美食与夜游表演,推出 “花妖” 浪漫邂逅、大明淮安府沉浸式实景演艺等主题活动,吸引力持续攀升。数据显示,古镇游客接待量屡创新高:2024 年全区接待游客 1016.13 万人次(同比增 14.7%),旅游总收入 104.57 亿元(同比增 10.3%),各景区门票收入 2554 万元(同比增 37%);2025 年春节(78.67 万人次)、清明(27.10 万人次)、“五一”(67.21 万人次)假期接待量再破纪录,单日最高超 16.8 万人次,成为淮安文旅最大目的地。

亮眼成绩推动淮安区文旅品牌升级:2024 年入围 “全国市辖区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区”,淮安府署入选省级 “2024 江苏影视剧热门取景地” 并获省级 “社会科学普及基地”;中国漕运博物馆、沈坤状元府获评省级 “社会科学示范基地”,沈坤状元府更升级为国家 3A 级旅游景区,助力淮安区成为淮安乃至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

二、淮安区文旅产业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项目建设系统性有待优化

每逢节假日,淮安区河下古镇、周恩来故居及纪念馆、中国漕运博物馆、淮安府署等核心景区人气爆棚,但仍存在明显短板:现有业态与服务无法完全满足游客对深度游、体验游、休闲游的需求,文旅体验感有待升级。

同时,区域文旅发展还面临两大关键问题:一是资源整合不足,与周边区县旅游资源缺乏有效联动,区内各景区景点间串联不够紧密,未能形成全域旅游合力;二是重点项目推进滞后,中共中央华中分局旧址纪念馆尚未全面对外开放,新安旅行团历史纪念馆重新开馆后客流量低迷,老西门大街提升改造进度缓慢,庆成门遗址公园虽完成设计方案论证却未进入招投标施工阶段,月湖景区提升改造也暂未列入规划,文旅发展潜力尚未充分释放。

(二)产品供给多元化有待提升

淮安区文旅发展在核心环节仍存在明显短板,制约品牌影响力提升。其一,产品创新力薄弱:民俗活动形式单一,对地方文化的深度挖掘与展现不足,未能形成有支撑力的核心旅游品牌,难以满足游客多元化体验需求。其二,业态配套档次偏低:经营业态层次不高,商品品种匮乏,美食文化特色未能充分展示;文创产品精致度、美观度欠佳,缺乏吸引力,且部分景区景点打造不完善,诸多名人故居未及时整修对外开放,服务供给跟不上发展需求。其三,资源利用不充分:对历史文化价值的挖掘与转化不够深入,夜间经济中商品经营内容单一,常态化文化活动缺失,未能有效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提升消费潜力。

(三)资源分散与联动有待拓展

淮安区各类文旅资源丰富,但存在 “各自为战” 的整合短板,未能形成聚合效应。红色资源方面,周恩来故居、纪念馆与华中分局纪念馆、新安旅行团历史纪念馆、民族英雄关天培祠墓缺乏有效整合;乡镇层面的横沟农民武装暴动纪念地、大胡庄七十二烈士纪念馆、车桥战役陈列馆与淮安市烈士陵园也未形成串联,红色旅游影响力分散。

文化与古镇资源同样面临联动不足问题:中国漕运博物馆、总督漕运部院(遗址公园)、淮安府署未有效组合,未能凸显漕运文化整体魅力;河下古镇、勺湖、萧湖及吴承恩故居、状元府、状元里、刘鹗故居等景点间缺乏紧密联动,难以形成沉浸式游览体验。

资源整合的薄弱直接导致全域旅游格局尚未完全形成,游客组织缺乏系统性,线路走向科学性不足,最终造成游客停留时间短、行程效率低,文旅资源价值未能充分释放。

(四)环境保障与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周恩来故里、漕运馆署、勺湖、萧湖、河下古镇等热门景区,在人流高峰期暴露诸多管理服务短板,影响游览体验与景区形象。

环境卫生方面,地面抛撒杂物、河道水面垃圾无法及时清理,保洁工作滞后,直接拉低景区环境卫生质量。经营秩序上,商户存在 “店外开”“占道经营”“无序摆放” 现象,阻碍游客通行;电动车辆出入景区后随意停放,秩序混乱,亟待整治。

商品与服务供给同样存在不足:经营商品品种单调,虽需保留传统特色产品,但新品种补充匮乏,难以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少数旅馆、饭店、食品存在价格虚高问题,引发游客强烈不满。此外,景区部分工作人员及商品销售人员服务态度生硬,游客投诉时有发生,管理服务能力与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淮安区文旅对外形象。

(五)旅游产品宣传影响力有待扩大

淮安区文旅宣传推广环节存在明显短板,难以有效提升品牌竞争力。首先,整体规划与内涵挖掘不足,对文旅产品的整体布局规划、宣传内容的特色内涵挖掘不够深入,未能系统梳理并呈现全区文旅亮点,也缺乏对地方特有文化的深度解读,导致宣传未能凸显核心辨识度。

其次,宣传内容同质化严重,虽产出较多文旅宣传视频,但多聚焦景区景点表面画面,内容重复、缺乏新意,既没有深度介绍全区特色亮点,也未充分挖掘文化内核,使得视频缺少记忆点与吸引力,难以打动游客。

最后,宣传模式传统陈旧,未能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新颖性与创造性,声光电视角等呈现效果较差;同时,对现代传播手段运用不足,无法有效触达并吸引年轻游客群体,最终导致淮安区文旅产业品牌影响力有限,难以在同类文旅目的地中形成差异化优势。

三、推进“古城复兴、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要对“古城复兴、文旅融合”形成共识。要充分运用淮安区文化底蕴深、历史悠久的特点,集思广益、汇聚力量、形成共识、充分发挥。统筹做好科学规划、保护发展、资源整合、产业创新、数字赋能和品牌塑造等多维度协同推进,构建文化与旅游双向赋能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创造出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和服务,群策群力推进淮安区古城复兴迈上新台阶,促进文旅产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要审慎做好历史文化保护与精心修缮。千年淮安古城复兴,要敬畏历史、敬佩文化、敬重祖先,要切实做好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整体性和廷续性,在保护中传承发展,守牢历史地段、历史街区、历史文物、名人故居的保护底线,维护城市天际线、注重历史肌理、风貌协调底线。淮安区现有国保、省保级单位各6处,市保单位63处,在全国全省都有很高的知名度。要在尊重好、挖掘好、保护好的基础上,追求活化利用好。进一步借助市场力量,优化体制机制,加快用心保护、细心整理、精心修缮工作。

要深化各类特色文化资源的融入与整合。将淮安区的红色文化、漕运文化、街区文化、名著文化、美食文化、民俗文化、非遗文化等各类特色资源的文旅项目融入景区景点,尽快转化成文旅各项品牌产品,通过“串珠成链”打造若干文化旅游线路,文化创意产业等。要将历史文化与现代创意相结合,形成文旅融合新业态。活化古城文脉,塑造历史与现代交融的文旅空间。因地制宜找准做大文旅产业规模的工作路径,打造“一地一品”“一景一品”特色品牌。

要加快文旅产业结构转化合理布局。要大力推广“文旅+”融合模式,拓展“文旅+科技”“文旅+百业”“文旅+乡村振兴”“文旅+农家乐”等新路径,形成多维度消费场景。实现消费链升级,从单一景点观光转向全域消费联动。强化文化基因的商业转化,激励各类主题开发,支持非遗工坊和文商旅综合体建设,通过各类文艺活动打造,带动餐饮、住宿、文创等产业,推出“票根福利”消费模式,形成“演出一场、激活一城”的效应。

要推动景区景点设施升级与业态创新。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要通过景区、景点的拓展改造,活化利用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名人故居的提升,促进文旅消费体验。推出“景区焕新”工程,推动景区、景点的设施升级与业态创新、数字赋能和品牌塑造等。文化遗产活化利用,要尽快推进老西门大街改造,启动庆城门遗址公园打造。做好古城的微更新、微改造,坚持系统思维,补齐市政设施短板,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建立数字化非遗数据库,应用3D建模、区块链技术保护与展示文化资源。通过智慧旅游平台实现个性化行程推荐,提升游客体验。

要加大多媒体宣传力度提升品牌影响力。整合宣传资源与传播矩阵,提升文旅品牌影响力。统筹省、市主流媒体及文旅部门官方渠道的支持,利用平台优势给予地方宣传帮助,更好提升文旅融合发展工作影响力。加强文旅品牌宣传力度立足内容创新、渠道拓展、活动策划等多维度推进,通过打造特色IP,强化内容创新与品牌塑造,提升品牌影响力。优化线上线下宣传渠道,线上通过新媒体平台(如微博、抖音)发布文旅宣传视频;线下组织各类文化节、文艺演出等活动,形成“季季有爆点、月月有活动”的宣传模式。

要发挥好历史文化研究智囊参谋作用。要发挥政协文史资料中心、历史文化研究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咨询委员会以及社会、民间文史爱好者的作用。进一步完善机制,做到实体化运营、日常化开展、智囊化展示。建立文旅融合发展专家库,加大对地方文旅工作的指导。要架起文史工作者与党委政府之间的联系桥梁,邀请参与“古城复兴、文旅融合”相关项目的方案设计、论证、验收,真正做到意见前置,少留遗憾,真正发挥智囊团的作用。

要用活用足文旅政策与相关资金支持。集聚集成相关资金,完善多元化投入机制。省、市党委、政府引导资金应向文旅重点区县文旅融合发展工作倾斜。放大财政资金引导效能,撬动社会资本投资,推动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良性文旅发展机制。争取省市财政支持城市更新改造行动,纳入历史文化街区活化利用指标,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推动文旅融合项目落地。破解文化产业历史街区、历史建筑、人文故居及场馆建设难题。强化投资赋能,引入社会资本与乡贤力量,参与古城复兴,催生古城新业态、焕发古城新活力。


(建议人:江苏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会员,淮安市人民建议征集专家库成员,淮安市淮安区政协特邀文史委员、淮安市淮安区历史文化研究会顾问;淮安市淮安区老科技工作者协会工交分会副会长。)

编辑 寒冰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